【科创先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最近一段时间,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开始设计治理稠油水窜问题试验方案。9月26日,正在家里整理资料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祖国,接到治理水窜问题的咨询电话时,恨不得立即赶赴一线。
“我得去现场,对稠油油水流度控制剂配比进行技术交底。”杨祖国说,塔河油田是西北油田上产主阵地,水窜是因为油井中水的流动性强于原油,导致油井只出水不出油。
杨祖国自2007年参加工作来到西北油田,用15年时间接连攻克三大难题,治理水窜是其中之一。
初到油田,杨祖国要啃的第一个硬骨头是给稠油降黏。稠油流动性差,在我区的新疆油田、吐哈油田都有稠油油藏,但新疆油田稠油埋深浅,普遍在1000米以下,吐哈油田稠油埋深在3000米左右,而塔河油田稠油埋深达五六千米。
“塔河油田稠油不仅埋藏深,而且还特别黏稠。”杨祖国说。
起初,塔河油田尝试用电加热技术来降低稠油黏度,但是电加热技术下入深度只能达到1800米,无法加热更深的稠油。“而且塔河油田含盐量高,钙镁离子是普通油藏的8倍,电加热杆很容易结垢和被腐蚀。”杨祖国说。
此后,塔河油田尝试蒸汽吞吐技术试验,向井底注入蒸汽,将稠油加热,使其具有流动性。然而这种技术在室内效果好,运用到现场效果甚微。
总结失败经验,杨祖国将目光聚焦到化学降黏上。初期,试验乳化降黏法,即在油井套管和油管环空间隙中注活性水,使稠油和水混合形成水包油,以水推动稠油流动,接着又筛选出油溶性降黏剂,将稠油中沥青质结构分散,增加稠油流动性,使用两种方法复合驱动开采,使稠油开采量从15年前的60万吨/年提高到现在的300余万吨/年。
与其他油藏不同的是,塔河油田普遍为缝洞型油藏,就像桂林的山水溶洞,溶洞就是油气储集空间。西北油田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动静态相结合,揭示在井周存在丰富的“阁楼型”顶部剩余油,但如何将这部分“阁楼油”驱赶到井眼位置,需要动一番脑筋。
杨祖国和团队首先尝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但试验发现,二氧化碳注入到油藏后80%被溶解,增能效果有限。接着,他们又尝试氮气驱油技术,从空气中直接捕获氮气提纯后注入井底,氮气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形成强大“气顶”动能排驱原油下移,把比气体重的顶部剩余油进行有效置换开采。
现在,塔河油田已有2000余口井注入氮气驱动原油开采,每年原油增产约85万吨。
在尝试氮气驱油技术的同时,杨祖国还与同事一起寻求治理水窜的方法,无数次试验后,最终合成出耐温抗盐聚合物凝胶。目前,该凝胶已应用1300余井次,累计增油50余吨,节水13万立方米。
“提高油藏采收率,需要攀登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杨祖国说,他将扎根西北,继续攻克科研技术难题,为祖国多献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