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咱们中国的传统习惯了,而且茶类品种多样,口感不一。
我们的生活里少不了茶,但却不一定真的了解它。
正所谓“茶红是非多!”
现在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逐渐增强,喝茶这件事不知从何时开始颇具争议,甚至负面传言还不少,比如:
“普洱茶是发霉茶,一克普洱茶就含五亿霉菌”;
“过期茶叶喝不得,会致癌”;
“长期喝茶会让骨质流失,导致缺钙,骨质疏松……”
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喝茶谣言,
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来了解下吧!
首先,很多人对茶叶的保质期不太了解!
其实,所谓茶叶保质期,指的是建议品茶的最佳饮用期。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内饮用,茶叶能保留极佳的口感。
就如同现在我们常能听到的“赏味期”。
通常,不同茶叶类型的保质期都不相同。
那么,过期的茶叶,到底能不能再饮用呢?
判断标准并不是看茶叶的保质期限;
而是要看茶叶的保存是否得当。
如果超过了保质期,但是它并没有与空气发生接触、也没有任何细菌滋生、茶叶的气味和外观与原来相同,
这在短时间内仍然可以继续正常饮用,只是口感上可能会有差异。
其次,咱再说说这个喝茶会导致缺钙的问题。
这一点,纯属无稽之谈!
有研究显示:长期喝茶并不会加速骨质流失,甚至有益骨骼健康。
长期喝茶6 10年的人,骨质密度显著高于没喝茶习惯的人;
有10年以上喝茶习惯的人,骨密度更是高出许多。茶叶中的氟化物会降低骨折率;黄酮素及植物性雌激素还有助增加骨质密度;而茶硷多酚类、茶单宁则抑制骨质流失,有利维持骨密度。
另外,有人说:
“普洱茶是发霉茶,一克普洱茶就含五亿霉菌”,
“普洱茶中含黄曲霉素,越是陈茶黄曲霉毒素含量越高,长期饮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这让不少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友不禁心生疑虑,有些人甚至不敢喝普洱茶了。
那么,普洱茶中有没有黄曲霉毒素?
早在2012年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发酵实验表明:
普洱茶发酵过程初期会有部分黄曲霉(非黄曲霉毒素)在茶样内出现,
但在发酵后期,黄曲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发酵终止时并不会产生黄曲霉素。
所以说,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产生黄曲霉素的概率极低,低到几乎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当中确实会出现多种菌种。
不过这些都是对人体无害的菌种,进入身体后不会影响健康。
其实不光普洱,所有的茶叶如果存储不当,处于污染环境中,
都可能会受外源黄曲霉产毒株污染而出现黄曲霉素。
普洱茶是否致癌?
关于这一点,广东省疾控中心曾抽检40个品牌的普洱茶样本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普洱茶致癌的风险是极低的,根本无需担心。
从临床研究来看,其实真正不适合饮用的茶水,是以下2种:
1.霉变茶
如果茶叶保存不当,比如长期开口放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茶叶与空气不断接触,就可能会产生一定霉菌,并出现霉变。
此时,可能会滋生毒素“黄曲霉素”,继而对身体代谢、排毒器官造成伤害。
所以发霉变质的茶一定要记得,是万万不能喝的。
2.久泡茶
跟大家明确一点:久泡茶叶并不具备致癌的可能性。
就像传言说:喝隔夜茶会致癌?这也是不对的。
两者是一个道理。
因为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即便是长时间久泡,也不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就算有,那也是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
之所以不建议饮用久泡茶或者隔夜茶,
是因为长时间久泡的茶水,颜色、口感都可能会发生发生变化,
比如茶水的口感会变苦、发涩等。
除此外,久泡茶叶在密封不当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掉落细菌和灰尘,不适合再次饮用。
对比而言,喝茶还是新鲜的好。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如果在冲泡后发现茶叶的口感已经发生了改变,
又或者是打开茶叶就有异味、霉变等问题,
为了身体健康着想,这类茶叶的确就不适合继续饮用,扔掉才是最佳的选择。
另外,日常一定要学会保存茶叶,注意密封、防潮,才能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醇香味。
这样便能放心大胆地喝了!
以上关于喝茶的真相,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