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不是今天的凤凰古城?废话,能不是?
还真不是。答案出自《边城》自己: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边城》讲的是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凄美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就是“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的美丽外孙女。可见《边城》就是茶峒镇。
由于《边城》名气太大,2005年茶峒镇改名边城镇
凤凰古城之前叫“五寨司城”,后来改为“镇竿”,1704年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凤凰城”。
为什么人们会把《边城》与凤凰古城紧紧地拴在一起?
我想,首先当然是因为沈从文的故居在凤凰城;其次,对于中原文化来说,湘西山野中的凤凰城也确实是地道的边城;不过最重要的是“凤凰”二字,更能引起人们对美丽女子、凄美爱情的“联想”。
《边城》首次出版于1934年,作品中女主角叫翠翠。翠翠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有原型的。
原型来自一个叫赵开明和翠翠的真实故事。赵开明是早年沈从文从军时的一个好友。
一次行军路上,赵向沈讲述,他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一个叫翠翠的少女,翠翠如此美丽,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的一天,沈从文乘坐小船来到泸溪,马上想到好友发誓要取得翠翠,便寻找绒线铺而去。找到绒线铺,在门前看到了一个和想象中翠翠一样漂亮的少女。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而翠翠的丈夫正是好友赵开明。沈从文自然无比惊讶。遗憾的是此时翠翠已离世,好友和女儿小翠相依为命。
从小翠的美丽自然联想到翠翠的美丽,从此沈从文对这个美丽、朴实的女子无法忘怀。1934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后来写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顺便说一句,2000年由王蒙担任评委的《亚洲周刊》评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边城》排名第二,第一是鲁迅的《呐喊》。
凤凰古城已来过两次。
上次是2017年5月与儿子之一(恺恺)自驾来的。记得上次来时故意做了两个小铺垫:
其一,强调凤凰古城没什么特别的,仅因为路过,顺便打个卡而已。
其二,故意拖到天黑才到达。
儿子被两个“小铺垫”完全蒙骗了,以为凤凰城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古城而已,在中国,这类古城多地去了。不过儿子还是好奇地追问了一句,与大理、丽江相比呢?
我一语双关的回答:没法比。
也确实没法比,凤凰城坐落在沱江两岸,仅此一点就决定它比丽江更加“妩媚、水灵”。更何况,还有沈从文《边城》美丽爱情故事的加持。
小五车驶上沱江桥的那一刻,儿子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古香古色的建筑,通过迷魂灯光,又全部映射到水中,给人一种不知是“天上宫阙”、还是“地上人间”的错位。夜色中的凤凰城,更加水灵、更加妩媚、更加妖娆,散发出浓浓的仙女味。
总之,月色下的凤凰城才符合你想象中的“梦幻”和美丽。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也一定要天黑达到的原因。
前两次来凤凰城都是在淡季,很惬意。这回是旺季,还因为高考结束叠加学生放假,旺中之旺。
乌央央的人群,把本来就很窄的江边小道堵得够呛,不过抬头随处可见“翠翠们”。
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少女般年轻,加上身着艳丽苗女服饰和化妆,个个都可与”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有得一拼,美不胜收!
美女也分为不同层次,当下的、未来的、资深的、苗条的、富态的等等。主要还是当下和苗条为主。
她们手拿各种道具比如小马灯、小腰鼓什么的,众目睽睽下摆出各种美姿,旁边的”御用”摄影师们忙得不可开交,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11 凤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