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讲述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看过这部电影的,肯定对电影中赵蒙生、雷军长的印象较为深刻。
赵蒙生刻画的是一个在当时背景下的纨绔子弟的形象,从最初的玩世不恭,历经种种磨砺后,最终唤醒了在他体内那颗军人的爱国心,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
而雷军长则是一名治军严格、充满党性的铁血军人形象。
这些角色并非只是荧屏上的艺术渲染,是真真实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赵蒙生更像是那个时代高干子弟的缩影,雷军长则是映射着那个时代的首长。
回望那段历史,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其实涌现出了很多“赵蒙生”这样的高干子弟。
他们和其他军人一样,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那颗埋藏已久的爱国之心被点燃,纷纷踊跃投身到自卫反击战中,甚至不惜“走后门”。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在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属于他们的英雄赞歌。
据统计,在这次反击战中,我军牺牲了8500余名战士,其中就包括了10位解放军首长的儿子,大家知道都有谁吗?在保卫南疆领土中,他们又谱写了怎样一曲曲英雄赞歌呢?
上阵父子兵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雷军长,原型其实就是我军160师的师长张志信。
张志信18岁参军,一年之后加入共产党,经过战火的洗礼,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解放战指战员。1979年时,就任160师师长,那年2月,他也参加了对越反击战。
因为常年在外征战,张志信的个人生活一直到了中年才稳定下来,不久后与妻子生有一子,名叫张力。
张志信是一个铁血军人,对于儿子,他也向来以军人的标准来培养。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力小的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军人。
由于受到父亲的培养,张力自小就具备各种军事技能,身体素质也极其过硬。适龄时便选择了参军,此后被分配到了父亲所在160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在军中,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各项成绩名列前茅的人就是160师师长张志信的儿子,因为从入伍那一刻,他的信息就被保密起来了。
1978年鉴于张力综合素质强,在部队表现出色,最后部队有意好好培养他,将其调到了指挥机关历练。
1979年对越反击战即将爆发,张志信率部奔赴战场,原本后方机关工作的张力并不在前线作战部队,但他此时却选择了“走后门”。
张力满怀报国热忱,写下了一份请战书,希望父亲将自己调到前线部队作战。
张志信作为父亲,虽知战争无情,但看到儿子军人的血性,很是欣慰,当即表示同意。
妻子得知后却极力反对:“张力可是家里的独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为此多次劝说张志信不要应允儿子的请求。”
张志信听了,却发了火:“难道你儿子的命就是命,老百姓家小孩的命就一文不值?我不能让人家说闲话,说我张志信拿百姓家的儿子放在前线拼命,把自家孩子放在后方。”
就这样,张力从后方转战到了反击战前线,2月17日,部队跨过中越边境,战事一触即发。张力当时担任了侦察班副班长,负责敌情及地形等侦察任务。
张力因为自小受过训练,加之为人机敏,点子特别多。在侦察任务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很接连立下了两次战功,并在战火中加入了共产党。
然而战场上瞬息万变,2月27日,张力所在的班接到命令,前往高平附近的267高地侦察敌情。却不料在巡查时遭遇了一股子敌军,随即火并起来,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张力所在的班很快落于下风。
在战斗中,一颗流弹击中张力腰间,张力顿时瘫倒在地。此时班长闻讯赶来查看,此事张力已经无法行走,班长忙叫人护送其撤回驻地救治。
张力自知敌众我寡,救治自己只会拖累队友。于是他坚持留下来,掩护队友撤退。班长坚持不过,为了其他战士的安全,只得按照张力所说的去做。
此时张力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他坚定地看着班长,说出了自己最后的遗言:“班长,我快不行了,我的父亲是咱们师的师长张志信,等我牺牲后,亲历给我爸爸带一句话,说儿子没有给他丢脸,告诉他不要过度悲伤,一定要照顾好妈妈……”
说罢,他抓起身边的手榴弹,奋力扔向敌军的方向,在他的掩护下,战友们赢得了撤退的时机,后从侧后方完成突围。而他却英勇牺牲了,那一年,他才21岁。
班长回到驻地后,张力的身份才在连里传开,连长赶忙将此事报告到了师部。而当时始终张志信正在部署作战任务,率先得知电报是政委李兆贵。
李兆贵害怕张志信听到这个消息后承受不住,再三思考下决定暂时隐瞒此事,等合适的时候再告知他。
可李兆贵的神情还是出卖了他,张志信对这位战友再熟悉不过了,即便李兆贵如何掩饰,最终还是被张志信察觉了异样。
在他在再三追问下,最终李兆贵颤抖着将电报递到了张志信手中,张志信此时也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可他怎么也想不到竟是自己的儿子牺牲了。
张志信拿起电报看了起来,越往后看,神情越发不对。当看到儿子张力牺牲的信息后,神情不免悲痛起来,等李兆贵再看他时,张志信眼里早已泛起了泪花。
尤其看到张力托班长给自己带的话时,一字一句,刺痛着张志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只见张志信将电报拿起又放下,似乎还有些不敢置信。李兆贵见师长如此,心里自是难受,于是上前安慰,并告知他师里准备搞一个小型追悼会。
张志信虽说心如刀割,但作为军人,自然知道孰轻孰重,如今战争还未结束,自己又哪敢松懈。
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沉默良久说到:“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嘛,他和那些牺牲的战士一样,都是中华优秀儿女,他们是为国牺牲,我儿死得其所。就让他和其他烈士一样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吧!”
直至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张力烈士墓被迁至广西靖西烈士陵园,张志信还是拒绝了所有的追悼仪式。
在他看来张力和其他战士没有什么不同,不能因为他是我张志信的儿子,就搞特殊待遇。最后张志喜只是在墓前放上了一个花圈,便离开了。
不是他不近人情,只不过是他将那份深沉的父爱埋藏在了心底,因为在此后几十年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儿子生前的照片。
每当独自一人的时候,他都会拿出来看看,作为父亲或许他有点后悔当初那个决定,但作为军人,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依旧会那么做。
打虎亲兄弟
除去这一对上阵父子兵外,在对越反击战中,还有涌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烈士,即一对亲兄弟,也应了那句打虎亲兄弟。
这两位烈士便是耿军和耿晓康,他们的牺牲,耿家也成为了越战中一门双烈士家庭之一。
他们的父亲曾就任于50军150师副参谋长的耿进福,和张志信一样,耿进福同样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历经抗战、内战,从一名普通战士升任为师副参谋长。
1958年,耿进福举家随部队来到西藏,耿军和耿晓康接连出生于西藏这片土地上。
兄弟两自幼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下,从小就有了做军人、保家卫国的梦想。
1978年时,父亲耿进福已经转业到地方。而兄弟两的梦想也实现了,他们先后进入了父亲此前所在的150师服役。
自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他们本就拥有比普通人更好的军事素养,在部队又刻苦训练,很快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耿军和耿晓康兄弟两一心想要报效祖国,为此他们悄悄申请参加了对越反击战。
那一年,他们一个21岁,一个18岁。但他们却已经做好了随时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准备。在进入越南境内时,兄弟两还写了一封遗书,托付给组织:如果他们牺牲了,就把遗书转交给他们的父母。
为他们所不知的是,其中他们参加越战,父母其实早就得到了消息。对于两个儿子的做法,他们是感到十分骄傲的,也很支持,只不过为了不让他们有心理负担,夫妻没有道破。
对越反击战中,耿军担任150师三营八连班长,弟弟耿晓康则担任副班长,开始了亲兄弟的并肩作战,此后他们在战斗中接连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1979年3月,高平地区的一次战斗中,他们所在的八连,遭遇了越军的大部队,在火并中,八连被重重包围在了一处高地上,前有追兵后又峭壁,只得拼死一战了。
面对敌人一波一波的攻势,八连战士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硬是凭借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地形优势,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
双发都损失惨重,耿军兄弟二人也多处负伤。没有弹药、粮食补给,如果再不能突围成功,八连无疑会陷入绝境。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连长准备趁夜发起最后一搏。当时耿晓康担任的是火力组组长,负责火力压制,帮助战友突围。在掩护过程中,被敌军击中击中,当场牺牲,年仅18岁。
哥哥耿军悲痛不已,随即接过弟弟的职责,选择留在了阵地上,继续掩护战友撤退。不久
敌人发起了猛烈的一轮攻击,耿军端起枪疯狂射击,不一会 子弹就被打空了,一旁的几个战士也打光了弹药。
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军,耿军知道没有活路了。他宁愿死也不愿成为俘虏,随后冲向身后的悬崖,一跃跳下了悬崖,身旁的几个战士建了,也纷纷跳了下去,以身殉国。
耿军兄弟两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21岁和18岁,那花一般的年纪。
战争结束后,军委追记兄弟两为一等功及二等功,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全军传开。
随后,那封事先写好的遗书也送到他们父母的手中,稚嫩的笔迹,趴在白纸上悄无声息,一字一句却时刻撕扯着父母的心。
功勋级别最高的高干子弟
回望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有不少烈士长眠于南疆这片土地上,在所有烈士中,功勋级别最高的的高干子弟当属姜利民。
姜利民的父亲姜永锡原是41军362团的团长,后调任到新疆军区五七干校,出任政委。少年时的姜利民同样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部队产生了很深的情感。
1969年姜利民入伍参军,后被分配到父亲姜永锡的老部队362团8连服役。服役期间,表现也很突出,很快升为排长。
1978年,组织考虑到其父母年岁已高,需要人照顾,原本是打算让姜利民转业的。
可在当时中越在边境问题上的冲突越来越重,直至1979年我军开始筹备对越自卫反击战。此时他拒绝了组织上的专业安排,申请推迟转业,并主动请缨加入到尖兵连7连。
41军121师362团,在这次越战中属于先锋团,而姜利民所在的7连背负了艰巨的任务。
当时121师在深入敌纵时,遇到了敌人的碉堡群,要想完成穿插,那势必在拔去敌军的碉堡。
接到摧毁敌碉堡群,为后续部队前进扫清障碍的正是362团7连。姜利民又再次请缨,担任爆破组组长,带队执行爆破任务。
爆破任务无疑是战斗中最为凶险的任务。敌人多蜷缩在在碉堡中,易守难攻。而且一旦发现部队靠近,就会使用重机枪进行扫射,进行火力压制,稍不注意执行任务的战士就成了活靶子。
姜利民也算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兵了,他先是勘察了地形,找到了靠近碉堡的隐蔽路线。随后带队摸进,先后用手榴弹和爆破筒炸毁了2座越军的碉堡。
但爆破也暴露了他们的位置,敌军的火力很快朝他们袭来。战斗一度变得惨烈,但敌人的碉堡一个个被他们给炸毁。
眼看手榴弹和爆破筒快用完了,他回去取弹药,其他战友继续执行爆破任务,就在他取回弹药回来,一位战友带着炸药就绕了过去,不料却被发现,一阵火力射击,倒了下去。
这一幕正好被姜利民看见,他怀着满心的怒火,带上爆破筒,趁火力在那一边,迅速隐蔽过去,炸毁了另一座碉堡,此时碉堡群都付之一炬了。
可就在姜利民掩护战友撤退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姜利民,接着火力覆盖在他身上,就此壮烈牺牲。
在此次爆破任务中,姜利民炸毁了三座敌人的碉堡,他的事迹被追记一等功,后来中央军委还授予他“爆破英雄”的光荣称号。
他们的牺牲,让121师顺利完成了穿插,他们连队更是怀着满腔怒火,高呼为战友报仇,冲向了高地,歼灭了据守在此的敌军,连队也获得了“夜老虎连”的称号。
姜利民牺牲时,年仅27岁,即便作为军人的姜永锡以儿子为荣,但对于痛失爱子,却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当姜利民的遗物送到父亲姜永锡手上时,这位久经沙场的铁路将军,还是湿润了眼眶。
那是自己在儿子投身越战前不久,给他买的一个相机,当时姜利民是打算胜利后,拿来给全连拍照的,可到最后交卷都没来得及装,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烈士的丰碑,永恒的军魂
除了以上的张力、耿军、耿晓康以及姜利民外,还有41军参谋长曲奎的儿子曲宁江。
对越战争刚爆发,入伍一年不符合参战条件的他被部队拒绝了,找到父亲,让他为自己走人生中唯一一次后门,也是最后一次后门。
战争结束后被追认一等功。丧子之痛,虽说悲痛难忍,但曲奎却没有后悔自己为儿子走后门,他说儿子是他这辈子的骄傲!
除此之外,还有周伟、江鲁平、罗粤宁、曹辉、赵幼林、彭泓六位高干子弟,他们为保卫南疆领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曲曲英雄赞歌。
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子的牺牲,他们的首长父亲都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战士一样,没什么不同,拒绝搞特殊待遇。
也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无私的将领,他们对所有的战士都一视同仁,将军队拧成了一股绳,才能让中国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如今之幸福安定地生活!
如今仍旧矗立在南疆的烈士丰碑,彰显的是永恒的军魂,而他们也将为我们后人永远铭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