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作为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时间六十年。
在位期间,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叛乱,同时平定安南,使西藏治理更加完善,为国内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乾隆皇帝还屡次蠲免天下钱粮,减轻百姓负担。
在文史方面,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收录书卷3461种,比较系统而全面地保存了各类书籍,对收录书籍做了全面的总结评价,增强了收录书籍的流通,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由上可知,乾隆皇帝作为承其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成“康乾盛世”的帝王,其文治武功可算较为卓著。
然而乾隆皇帝除功绩外,还有一个让人诟病的行为,即六下江南。
乾隆六下江南,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贬大于褒,甚至乾隆自己晚年也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那么,乾隆到底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
一、政治原因
(一)观民察吏
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富庶,文学兴盛的地方,在清朝时,此地赋税已达到全国的一半左右,可谓经济重地,是维系清王朝统治的命脉。因而此地官员是否忠心,百姓是否归服便是重中之重。
乾隆在南巡时,便因百姓“念君情切”而下旨:若道路宽阔,便不必阻拦百姓瞻仰,免伤百姓爱君之心。而乾隆也可趁此机会观察民情,加强对江南地区的了解。
同时,乾隆也在下江南之际多次检阅苏杭、嘉兴一带的军队,并根据阅兵情况进行奖惩。沿途所见官员,也根据其政务处理情况进行奖惩。
这样的举动,虽后效不佳,但在当时一段时间还是起到了一定肃清吏治,体察民意的积极作用的。
(二)收服人心
江南地区在清朝初年便开始组织大规模抵抗清军的运动,即使到了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明末遗民及当地士绅组成的反清势力也依然活跃在此,反清思潮在此地高涨。
也因此,清朝皇帝多派密探到此,更设立织造署,明为监制皇室衣物饰品,暗地里却承担着监察江南地区官员言行及所在地区社会舆论的重任。
而正因乾隆皇帝对于江南地区反清思潮的重视,此地文字狱也是屡见不鲜,除去真心反清复明之人,其余大多为党同伐异,牵强附会之故,这也给清朝官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甚至查抄遗书也成为南巡路上的一部分。如乾隆二十二年,二次南巡途中四月,因为夏邑的生员段昌绪藏匿吴三桂伪檄,派遣方观承前往河南查办。又因为前布政使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革职逮问,旋皆处死,可见文字狱刑罚之重。
在着人密切监视的同时,乾隆皇帝在下江南过程中也很注重礼敬致仕大臣和培植士类。如原礼部侍郎沈德潜,本人原是江南地区的文坛泰斗,原刑部尚书钱陈群同样雅爱诗书,文采斐然,二人在江南乃至在天下文坛都影响深广,德高望重。
乾隆南巡过程中便对二人甚是优厚,不但亲自书写御诗赐下,还加封沈德潜礼部尚书衔,谕令钱陈群依其原官刑部尚书给俸。
这样礼贤下士的举措在江南文人士绅之间自然收获好评,乾隆皇帝也借此减轻江南地区士人对清政府的排斥。
除了礼敬致仕的文臣外,乾隆皇帝还在南巡时增加生员名额。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共增加江南地区生员名额约5664名。相比较名声而言,生员名额的增加使得当地士绅得到了切实的好处。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对于敬献诗赋的学子也给予机会,亲自命题考察,最终取中之人授内阁中书,这一举措极大程度上使得江南地区的士人对于迎接皇帝南巡的态度发生转变。
二、经济原因
(一)巡视河工
乾隆曾言“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而巡视水利也正是乾隆下江南的官方任务。概因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水患严重,仅乾隆七年,就有黄河、淮河两河同时涨水,海州、徐州等府!50余处州县受灾严重,灾民多达七百多万人。
除去此之外,水利工程在古代本就与民生息息相关,河流附近的百姓靠河流灌溉田地,运河沟通南北,都离不开水利,而水患泛滥也会严重影响到民生经济的发展,因而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河工水利。
在六次下江南过程中,于第一次南巡(即乾隆十六年)途中阅河工闸堰,于第二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二年)过程中命梦麟督修六塘以下河工,嵇璜督修昭关滚坝支河,同年九月又命命刘统勋赴山东、江南办理河工,于第三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七年)过程中阅视清口东坝、惠济闸。
通过以上论据可知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多有巡视河工,派遣官员兴修水利的举措,另有加固高堰大堤,兴修陶庄引河工程,修建鱼鳞石塘三处工程,为两岸百姓安居乐业,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河运经济发展都有很大贡献。
(二)蠲免税赋
除巡视水利工程外,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过程中均有蠲免税赋的举措。就史料记载,乾隆一朝蠲免税赋涉及地区之广,次数之多,数量之大,在整个封建王朝中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南巡过程中,乾隆显然也坚定了这一政策。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巡(即乾隆十六年)时,就免去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逋赋、额赋;第二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二年)时,再次免去江苏、安徽、浙江累年的逋赋;第三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七年)时,又免去江苏、安徽、浙江累年逋赋;第四次南巡(即乾隆三十年)时,免去江苏、安徽、浙江历年因灾未完丁漕及所过州县额赋十分之三;五次南巡(即乾隆四十五年),免去江苏、安徽数年间所欠银共130余万两;六次南巡,免去江苏、安徽所欠银共130余万两。
综上可知,仅六次南巡,乾隆皇帝就免去了江南地区的税赋及欠银共计1000万两以上。
这样庞大的数目,可知乾隆皇帝对于江南地区的用心。
可惜乾隆皇帝虽屡次在南巡途中减免税赋,但因其南巡路上排场巨大,沿途官员为接驾建造行宫,劳民伤财,致使南巡途中百姓多被骚扰,颇有怨言。
三、个人原因
(一)游山玩水
江南地区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小桥流水别有韵味,园林景致比比皆是,乾隆南巡时便多有观赏。
皇家出行不比民间,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出行,陆路需修建御道,水路则船队出行,旌旗蔽空。沿途官员接到皇帝出巡,需提前修桥铺路,修建行宫,许多风景名胜便来源于此。
乾隆皇帝南巡途径南京、镇江、扬州、杭州、苏州及海宁盐官镇,其所游览景致有“栖霞十景”、焦山、瘦西湖、西湖的“西湖十景”及“龙井八景”等。
除出游观景外,乾隆皇帝南巡衣食住行也都十分考究,其所到之处,当地官员需要提前修建行宫,提供住宿,行宫内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这些行宫多为沿途暂住地的商人出资修建,一般规模巨大,富丽堂皇。
除行宫外,乾隆皇帝沿途还带有蒙古包,以便住宿,这些蒙古包也有规格,相互拱卫成为蒙古包群。在皇帝离开后,这些蒙古包都会被拆除。
衣食方面,乾隆皇帝在南巡路上也没有下降规格,据史料记载,其每日膳食报备有羊一千余头,牛300余头,连同泉水冰块,,每日供应不断,甚至牛羊都是提前从京城运至各地的。
这样的规格之下,乾隆皇帝的南巡之路自然十分舒适,加上各地接驾官员的小心招待,仔细引导,其南巡的游山玩水之路可谓一片通途,十分尽兴。
(二)暗访身世
乾隆皇帝在正史上的身世是雍正第四子,其母为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然而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都住在陈家安澜园,便有野史记载,乾隆皇帝实为汉女生子,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其为汉官陈世倌之子,故而乾隆六次南巡,四次住在陈家安澜园,原是为了与亲生父母团聚。
(三)巡视江南
因江南地理位置及明末遗民聚集,江南地区对于清政府的认同感不高,乾隆皇帝巡视江南,也有展示天家威严,巩固清王朝统治的意义。
而江南地区在乾隆年间经济虽蓬勃发展,治安状况却并不算好,常有农民抗租,奴婢逃亡,工人罢市等状况发生。乾隆皇帝南巡,也有督促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三、历史原因
(一)效仿祖父
乾隆皇帝在康熙皇帝还未退位时便被康熙皇帝带在身边,因其聪敏伶俐,生辰八字又贵不可言,深得康熙皇帝喜爱。因为常常跟在康熙皇帝身边,听取国家大事的讨论,乾隆皇帝十分崇拜康熙皇帝,其政见与康熙皇帝也有相重合的地方。
因而乾隆下江南,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效仿祖父,延续康熙皇帝在位时的策略,通过南巡体察民情,同时加强与江南地区士绅的联系,巩固清王朝统治。
小结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虽有好大喜功,贪图玩乐享受的弊病,但其在位时平定叛乱,减免赋税,有爱民之心,也可以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即便六下江南有喜好游玩的缘故,其更大的原因却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统治。
参考文献:
《清实录·高宗实录》《康熙和乾隆出行不断,雍正为何从未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