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大家好,我是小北。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层出不穷,杂七杂八的信息围绕。
真真假假,真假参半。
信息各不相同,直接或间接的冲撞着这个世界,有意无意的跳入我们的视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座的各位。
即便是心不甘情不愿,我们也早已被卷入其中,成为那一份子。
时刻被动地接收着别人咀嚼过几遍且烂大街甚至是假信息。换个马甲,换个配图,换段文案,又是另一个“崭新”的故事。
全世界几十亿人,一人一条消息,也是大几十亿条信息涌现,更何况有些人一天还不止发一条。
那么多信息,总有几条没见过。
远古的消息,也会被“考古”翻出来,一不小心还可能会莫名其妙成为下一个“爆款”。
人们很疯狂,追逐流量的样子,很可怕。
01
不晓得什么时候,我们被流量裹挟了。
当初某音才登上历史舞台时,一种打开新世界的既视感,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灵魂,有意思的事情。
某音曾经是我,紧张劳累后的一丝丝放松。只是如今早就卸载了某音,只能说跟我“八字不合”吧。
就像一开始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现在除了打广告的朋友,每天还在坚持发朋友圈,偶尔有一些人发圈冒泡,其余很大一部分人已经选择离开。
我倒没有完全离开,属于偶尔发圈冒泡的那类人。
虽然我平常挺反对给自己及别人归类和打标签,可无形中,我也被归类和标签了。
前段时间,有朋友说她把自己以前的微博全部重新看了一遍,感触颇多。一开始我是不能理解的,甚至觉得有毛病,一天闲得慌,是不是。
可没过几天,我就整明白了。
人嘛,有时候需要做一些让自己可以感到舒服和放松的事情。即便是在别人眼里显得很奇怪,但又怎样呢,自己感觉良好就行了。
双手交叉,给自己一个拥抱,同样温暖。
02
从纸媒时代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旧秩序不能维护而新秩序还未成型时,漫长过渡期就是动乱繁杂且不确定的。群雄四起时,都想搅一搅这潭浑水,万一摸到宝贝呢。
正如此刻我们切身体会一样。
新秩序如何建立,建立后会是什么样子,显然大家不太确定。可,不确定并不表示大家看不到趋势所在。
什么是大趋势,如何看待这样的趋势。
我们生活在这场洪流中,很难准确把握,即便是触及边缘,也有可能一闪而过。
很多概念和现象,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过于抽象,而我们当中有些人也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去发现,甚至是顺势而为成就一番。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有幸发现规律和趋势,面对一切不断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背道而驰相隔甚远”。
而其中有些人则是牢牢抓住了机会,发生的质的飞跃。
当再次想起时,感叹一声:“人生没有重来,人生没有如果,人生没有后悔药啊”。
这些又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超出了认知范围。
很多朋友都在谈论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根源,多在于认知水平的高低。”
我表示认同。
可曾经有段时间,我很烦别人开口闭口谈认知,谈多读书等类似的话题。
那个时候自己也比较轴,有那么点偏激,根本原因就是不认同他们的那些论调,就想去杠一杠。讨厌某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各种指指点点。
他们提出的,讨论的,某些观点根本不能说服大众,甚至有些观点属于“回锅肉”模式,翻来覆去,炒来炒去,就那几句话。
很多文章观点反复用,重复率特别高。一开始接触觉得新鲜,认为说得很对,但经不起推敲和打磨。
像是一个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大潮,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留在沙滩上有小鱼小虾,贝壳,海螺,甚至是深海尸体。
一旦大潮褪去,一股海腥味。
现代网络生活如此发达,照理说信息的纵深应该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广,而事实却让我感觉人们的信息越来越扁平化,甚至有时候呈现出很肤浅的状态。
当然,我自己水平也很歇菜。
一开始,我是不能理解和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当我开始去寻找搜索某些我想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却从网络上获得些让人头大的消息。
甚至有段时间,不知不觉中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杠精。
甚是可笑。
03
某段时间不能理解的事情,要么突然顿悟,要么被毒打后醒悟,要么遇见高人引路,要么就是一直没心没肺地傻白下去。
总结一点,我属于顿悟。
在我很烦躁的那段事情,我开始“叛逆”。
别人眼里是叛逆,我自己觉得应该是浅浅的救赎。
之所以称之为浅浅的救赎,归其原因就是瞎猫碰见死耗子,所谓的自我顿悟。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在我看来是平淡无奇,不能称之为大彻大悟,这之间的差距离了100个大平洋那么远。
很多小玩意儿,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就像才接触QQ,微信,微博等一切新鲜玩意一样。
发着圈,刷着圈,忙着给别人留言和点赞,甚至是转发。一天忙得昏天黑地。
可“繁华落尽一场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空虚和落寞之感,充斥着年轻的身体,侵蚀着年轻的心灵。
网络,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流量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记得Facebook前副总帕里哈皮提亚曾经说过:
“这家社交网络正在侵蚀人们的核心行为基础。”
“你们并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你们都被程序化了。但现在,你们必须决定自己愿意放弃多少,希望保持多大程度的心智独立。”
他不希望自己被程序化,并强调“不会使用这些烂货”,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使用“这些烂货”。
他建议所有人都离开社交媒体。
他还甚至强调:
“你们所以依赖的是由短期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我们开发的这些东西正在破坏社会模式:没有民间话语,没有合作,假消息横飞。”
他担心不法分子借机操纵大批人,而用户往往会创造理想化的自我。当他们收到点赞、回复等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但这反而会加强其空虚感,并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为了博得关注而进行互动。
他认为,开发各种“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让人感觉“充满负罪感”。
同样,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也提到,信息茧房的概念。
我们会发现,线上线下人们非常精分,甚至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自我的幻想中完美的自我角色扮演之中。
现实中大家温和,彬彬有礼,宽厚待人,可一到了网络上到处充满了戾气。
社交媒体,信息技术,大数据算法,并不像他们说的我们想的那样,呈现出更为广阔更为生动有趣的精彩世界。
而是会习惯性的,投其所好的,甚至是被你自己的兴趣所引导的,为大家投喂人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由于各类信息技术还提供了更为自我的思想空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观点倾向,不断在各种不同的信息圈里横跳翻涌。同时这些领域又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
在没有获取其他的知识之前,会把这些被动接受的信息当做唯一,甚至是完全的认同。
一些人还可能丧失包容多元化观点的能力,非黑即白,相当极端。
最终成为与世隔绝的边缘者,孤立者,导致更大规模的社会区隔。然而,他们还可能认为这个世界没人能懂自己,这会让一些人非常痛苦难受。
这种闭塞的信息茧房,在桑斯坦看来,假如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的话,各个社会群体便会分裂。这样的一种思想偏狭将会带来各种误会和偏见。正是因为消息是免费获取的,所以在无数的新闻面前,公众必须做出取舍。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阳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
04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
“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唯有在反思中领悟,在改变中跃进,才能铸就人生的高度。当然光有高度还不行,宽度也要一起发展发展,吾日三省吾身。
既然已经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没必要完全闭关锁己,拒绝一切外在。
既来之则安之。
没有那种认知高度,做不了人上人,做个普通人也未尝不可。但苦闷的是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里,像我这种普通人,还要被大数据所“算计”。
气啊,但在我所处的这个低端层面我也无可奈何。
就像生老病死,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在我没学会时空逆转,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九阴白骨爪,九阳真经,九转还魂散,含笑百步颠,菠萝菠萝蜜,等等各家秘法秘术之前,也只能无可奈何。
当然咯,我还是要建议各位亲爱的伙伴,我们不要一味沉迷网络大世界,有时候放下手机,适当活动下胫骨,缓解下肩周炎嘛。
曾经我也吐槽大数据给我推荐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文章和论点,真是越看越气。
但我忘记了忽略了,当时的自己也是一个气鼓鼓的河豚。
那些“高谈阔论”者,有几个能做到他们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更多的是抓住了人们的痛点,不断刺激,不断刺激,不断刺激。
可一旦当人们醒悟过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卸载,丢弃一些东西后,轻松了,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真的不多。
写在最后:
既然无法自主选择在这个时代降生,我们更应该珍惜所有的一切。
我们幸运的避开且远离炮火连天的战争时代,远离上山下乡的艰苦年代,远离资源匮乏的发展年代。迎来送往,我们的幸福是可以被看见,可以感受到的。
不要让如今便捷发展的网络时代囚禁了自己,更不应该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左右横跳。
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时候,多爱爱父母爱人朋友,多看看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拥抱下大自然。
不要拥有20岁的容颜,却拖着40岁的身体。我们尽量不要在轮椅上回忆,不要在病床上插满管感叹这一辈子。
大家来这人世间一趟,不容易。毕竟,五百年得一人身。
路就在脚下,什么样的人生,你自己选择。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本次分享到此结束。
世界很美好,请好好照顾自己。
Good Day
202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