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资历最老的共产党员,红军最年轻的方面军负责人,活到102岁

前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上,来自华东野战军,粟裕大将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许世友,因为只是被授予上将军衔,一开始是极其不服的。

在典礼上,向来直来直往的许世友将军,直接对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粟裕是大将中的第一位,他可以排到后面去嘛。

言下之意面交是他认为自己,尽管不如粟裕,也应该是大将才对,可就这时候总理说了一个名字——萧克。

总理见许世友将军不服气,温润地跟他说:“萧克也是上将嘛。”这才让许世友不再吭声了。

那么萧克将军到底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够压得一向桀骜不驯的许世友也甘拜下风,一声不吭?

要知道老许将军,这一辈子,可没有几个让他服气的人。

图|萧克将军

萧克将军,不仅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更是最后一位辞世的红军首长级领导人,享年102岁,是开国元勋中少有的百岁老人。

萧克将军还是八路军时期和贺帅一起搭班子的副手,是第一个带队上井冈山和毛主席汇合的将领,也是参与南昌起义的共产党元老。

在授勋典礼上,萧克在55位开国上将当中,位居榜首,但是这样的荣耀,很多人也认为,却不足以匹配他的资历和功勋。

在典礼前,大将许光达在听说自己是大将,而萧克才是上将的时候,还向中央国务院提出,辞去自己的大将军衔,降为上将军衔的意见。

因为在他看来,萧克和王震将军的功劳和成就,比他更大,这个大将的位置,理应让给他们。

其实不止是许光达将军,当时很多将军和战士,都认为萧克将军获得上将军衔有点低了,应该授予大将军衔。

但是萧克将军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自己评不评衔,评上什么衔,这些一点都不重要,而真正让他难受的,其实是是在新中国诞生的路上,牺牲的那些战友,没有能看到新中国成立。

图|1937年的萧克将军

这可能就是老一辈革命人的高风亮节,他们从来不争个人名利,只是想着踏踏实实干好革命。

一、被爱国故事感动的文青少年

民间常有一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性是固定的,小时候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就注定是什么样子的人。

萧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县泮头小街田村。

据说萧克出生的时候,正逢旭日东升之时,于是给他取的大名叫做萧武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萧克的父母了。

萧克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文人一贯的脾性,就是望子成龙,希望萧克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光耀门楣,所有才取了这么一个名字:萧克,萧武毅。

正所谓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萧克的父亲,虽然没有入仕,但是作为一个老资历的当地秀才,并不妨碍他关心国家大事。

在很小的时候,萧克的父亲就开始跟他讲历史上那些爱国英雄的故事,比如岳飞、文天祥,并且满怀期望地将萧克送进了私塾学习。

在萧克的回忆录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他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吃过晚饭之后,就喜欢到父亲的书房看书。

有一次,小萧克就翻到了《秋瑾的故事》,看得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哭了起来,父母闻听都非常心疼,还以为儿子受什么委屈了。

等到他们推开书房的门,看着泪流满面的儿子,询问过后才知道,儿子不是被谁欺负了,而是因为《秋瑾的故事》太感人了,儿子之所以流泪,是被书中秋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了。

萧克还记得,当时的父亲不自觉地就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父亲他所期待的,正是一个长大后能报国的儿子。

图|萧克

二、手握七块大洋走上革命道路

从上面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出,萧克将军的童年和大部分抗战时期的将军相比,都要更加幸运,有着父母的爱和陪伴,有学上,有书读。

其实,如果萧克就这样长大,直到迈入社会,那他的人生或许会截然不同,新中国可能也不会有一位萧克将军的存在。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亦或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一位英雄,都会有一段艰难磨砺的岁月。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萧克少年时,正是书生意气,用功读书的时候,噩耗到来了。

原本的小康之家遭遇了土匪恶霸的迫害,随之骤然坍塌,父母家人都因此遭遇横祸,从此萧家再不复从前的幸福。

学而优则明,通达的萧克知道,这是家仇,更是社会的问题,这个国家病了,得治。

从小就人格独立,心智成熟的萧克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

相反,他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他喜欢能够改变当时那万恶的世道,因此反而更加奋发图强。

失去了家里的支持,萧克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这更加帮助他增长了见识,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和一大批国民爱国团体,并迅速地树立了自己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

1925年冬,萧克正式完成了在嘉禾县甲种简易师范学校的学业,在踏出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准备投身革命。

在萧克将军的回忆录里有着这样的记载:

那是一个北风凛冽的早晨,他在孙文先生三民主义的感召下,怀揣着借来的七块大洋,以及一幅粗糙的手绘地图,就动身启程了。

他的目的地是哪?

是广州,是当时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中国南方。

彼时的广州,是中国革命斗争最激烈也是最成功的地方,更是所有希望改变旧世界的理想青年所心神向往之地。

1926年初,刚刚来到广州不久的萧克,就立即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事业当中。

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正在招募学生,萧克当即就报名了。

据说在当时报名的所有学生中,萧克是文采是最好,毕竟在当时有一个良好家境,可以自由从学的人,并不大。

于是,成绩名列前茅的萧克,很快就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录取了。

图|黄埔军校

之后的事情就不难想到了,大家都知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在之后就被划给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萧克也就成为黄埔的学生,与伍中豪将军、刘志丹将军共同成为黄埔第四期学生。

三、积极地从国民党走向共产党

1926年10月,萧克从黄埔四期毕业后,随即加入国民革命军,一开始是被分到补充第五团的辎重队当兵器员,成为了蒋介石所指挥北伐东路军中的一员。

1927年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萧克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和政治独裁,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立下的三民主义,于是他愤然离开了蒋指挥的北伐东路军。

之后,萧克从浙江返回武昌,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任师长的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三连,担任连政治指导员。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萧克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且开始积极地学习和靠近共产主义思想,尤其是当时的连长郑鸣英,更是对他做出了积极正确的引导。

之后,萧克的预感成真。

本来北伐军正势如破竹,眼看国共合作的革命事业即将完成,蒋介石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北方军阀达成协议,背叛革命。

形势急转直下,面对蒋介石的出卖,进步工人和共产党人陷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大量思想进步的人士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追杀。

5月30日,由于萧克在战场上突出表现,被调到第四连任代理连长。

也就是在萧克走马上任之前,作为共产党员的三连连长郑鸣英告正式向他发出来邀请:“你想加入共产党,共产党同意了,今晚就举行入党宣誓。”

当晚,萧克在党旗庄严地举手宣誓:“努力革命,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四、义无反顾的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5月21日,随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白色恐怖的气氛蔓延到了全国,所有进步人士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场属于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革命势在必行。

枪杆子底下出政权,随着毛代表在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上,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危急现状,提出这个著名论断后,一些认知清醒进步人士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一场武装起义,共产党人的第一枪,必须尽快打响。

而萧克,则是一直义无反顾地在叶挺的带领下,决定地跟着党走,无怨无悔。

时间拉到同年八月,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萧克就是带领战士冲锋在最前的将领。

图|南昌起义

可以说南昌起义,是萧克革命生涯早期最光荣的一个篇章,萧克更是南昌起义的核心成员之一。

从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起,萧克就已经接到了相关的任务。

萧克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八连指导员,他所在的部队奉调从九江出发,在7月31日抵达南昌,驻扎城南松柏巷天主堂附近,为起义做准备。

萧克团部接到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驻扎在匡庐中学内归附汪精卫集团的第六军五十七团。

7月31日晚,为了给行动做准备,萧克提前就带着十几名官兵,以逛街为名开始侦查,只为了摸清了敌人的情况。

萧克在回忆录里记载当时自己的心情,其实是因为革命行动而十分激动,才导致当晚无法入睡,于是才做出了出去侦查的行为。

事实证明,所有的准备都是有必要的,8月1日凌晨2时,随着叶挺、朱德等人的一声令下,萧克率部在营长廖快虎的指挥下,迅速向五十七团发起了猛烈进攻,并很快击破了五十七团的防守。

随后,萧克又配合工人纠察队和公安局的警士,对敌人进行狙击,天明前后,敌五十七团全军缴械投降。

此时,萧克充分发挥了自己文学青年的特长,进行了一番激昂的演讲,争取了不少人参加起义队伍。

在经历了长达4小时的激战后,起义军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五、南昌起义失败后坚持战斗

南昌起义,是共产主义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历史意义虽然十分重大。

但南昌一战之后,起义军觉得,南昌是一座孤城,若是久守,必然陷入四面重敌的合围之中。

于是,部队决定南撤到潮汕地区整合实力,在筹备围攻广州。

图|南昌起义军队

在南下的途中,南昌起义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各军的联合围剿,最终陷入了无险可据,无城可守的艰难地境。

再加上弹药粮草等补充问题,政治宣传和思想工作的不足,以及蔡廷锴背叛革命的行为,尽管战士们顽强拼搏不惧生死,南昌起义军各个部队最终都被打散,萧克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同年11月初,萧克辗转流落到广州,却发现,原本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广州,早以及失去了昔日的革命环境。

街道上满是反动派,军警林立,岗哨森严,全城都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而当时,和部队走散的萧克,不仅找不到组织,更是连吃饭都成为了问题,是真正的囊空如洗,饥肠辘辘,完全就沦为了乞丐。

没有办法,先谋生再谋存。存,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萧克只得放下自己原本的骄傲。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在大街上向路人乞讨,但是在战乱年间,大家都自顾不暇,这招的效果当然不会好。

之后,萧克又写了一篇自述,在里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学历,在北伐军中的经历,内容哀怨真切,极其感染力。

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他拿着这篇文章去给别人看,争取有文化的人同情。

果然,不少人看了萧克的自述,都唏嘘不已,有人掏出点钱给他。

这样,萧克有了几块钱,终于暂时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但是萧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生活问题解决之后,他就开始在广东潮汕地区继续组织部队,跟敌人抗争。

但是敌人显然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一直在到处发布贴印有他头像的通缉令。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萧克继续扮演了好几个月的乞丐,他在大街上破衣烂衫,给自己进行伪装,一边讨饭,一路悄悄打听,希望能重新归队。

当时的天气已经临近入冬,就算是广东也已经转凉,为了自己的安全,萧克只能睡破庙和街头。

但是哪怕陷入了这样的低潮,他也没有背叛革命,而是一直坚持着,鼓励自己坚定信念,无论如何,不做逃兵,不做叛徒。

1928年1月,终于萧克到达了宜章县,并在这里组建了一支自己的游击队,还在之后领导这支队伍参加了著名的湘南起义。

六、举行湘南起义,走向井冈山和毛主席汇合

当时在广州的萧克,并没有久留,用仅剩的钱找到机会就买了火车离开了广州,他这次的目的地是毛代表所在的湘南,也是自己的老家湘南,他打算回老家组建一支自己的部队,继续革命道路,而这时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筹备秋收起义。

回到湖南的萧克找到了自己一位名叫萧亮的亲戚,他们两还是十分要好高小同学,早些年,萧克离开嘉禾去广州投考军校,就是从萧亮家走的。

之后,他们两个一个在广州,一个在长沙,都不约而同地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一番深度的交谈之下,萧克才知道,萧亮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通过萧亮,萧克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在离他们家乡沙田圩10公里的牛头汾,就是临武县中共支部的联络点,而萧亮,恰好就是那个支部的成员。

次日,萧克跟着萧亮一起,会见了当地的党支部负责人贺辉庭。

贺辉庭郑重地对萧克说:“临武支部研究决定,恢复你的党籍。”

可以想象,这句话对于萧克是何等的重要。

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听了这句话,我激动得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只对贺书记说了一句‘我终于找到党了!”

当天,萧克就留在了牛头汾,参加临武中共支部的工作。

之后,随着1928年1月至4月底,湘南起义的爆发,萧克也在宜章县的毫石村,任独立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发起并参加了暴动。

1928年4月上旬,所有参与湘南起义的部队,因为国民党的围剿合攻,向井冈山撤退。

萧克接到的命令是奉命率独立营翻过骑田岭山峰向东转移。

4月中旬,萧克的独立营进入资兴县的龙溪洞,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毛主席。

图|井冈山会师

原来是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得到了湘南特委指示,要分三路往湘南接应领导湘南起义的朱德、陈毅部队,却没有想到,在资兴龙溪洞,毛泽东没接到朱德,先接到萧克率领的独立营。

就这样,萧克的部队,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支走上井冈山和毛泽东汇合的革命队伍。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萧克并不知道是主席在这里等人,还以为是敌人,正要准备下令战斗。

还是主席及时认出了这是湘南起义的部队,安排当时的第一连连长陈毅安过来联系,才避免了一场误斗。

毛泽东与萧克见面握手时,还曾风趣地说:“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

萧克后来回忆说,大革命时期他就为毛作品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心中对毛主席仰慕已久。

龙溪洞巧遇毛泽东,可谓天意。

其时双双都打红旗,毛泽东率领的部队是“大红军”,彼此见面欣喜若狂,如见兄弟。

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龙溪洞巧遇,为萧克辉煌的革命生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萧克后来回忆道:“在龙溪洞休整了一两天,就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向井冈山前进。”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萧克不仅功勋卓著,更是革命队伍里资历最老的一位老人。

那么又到底是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大将呢?

具体原因,让我们在明天的文章为大家揭晓。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21:29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21:2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