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毛主席不承认的发妻,修订族谱时主席却特意强调:要将她写进去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罗一秀,毛主席的发妻,18岁那年便与毛主席成亲,然而,对于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毛主席却并不承认。

多年后,他仍然记得自己“从来没有和她一起住过”。

不过,毛主席对罗一秀却有着超越亲人的感情,在修订族谱时,毛主席特意强调,要将她列入其中。

不仅如此,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也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罗一秀到底是何许人也?她和毛主席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一心向学,父子爆发冲突

毛主席生于湖南韶山,他的少年时代,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封建传统和先进思想激烈碰撞,毛主席也在夹缝中逐渐学习成长。

一方面,他被父亲毛顺生送往私塾,接受旧式教育。

而另一方面,在家族经营的生意中,他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

毛主席天资聪颖、求知若渴,整日沉迷于书本之中,然而,这却引发了毛顺生的不快。

毕竟,毛顺生当家作主之初,毛家已经山穷水尽,在他的努力经营下,才逐渐有了起色,欠的债务在几年内还清,还积攒下不菲的家业。

这段经历让毛顺生坚信,做生意才是正途,读书只是闲来无事的消遣。

所以毛顺生每每看到毛主席躲在小山坡上看书,就有些怒不可遏,甚至呵斥道,“早就跟你说过,不用读这么多书,学会打算盘、记账就行了”。

对父亲武断的行事作风,毛主席颇为不满,但他也明白,毛家的一切都是父亲一手打拼而来,他对自己的管教并非毫无缘由。

于是,毛主席愤懑地从私塾退学,打算从此安心在家务农。

与此同时,毛顺生还给儿子物色起亲事。

他的表亲罗氏共育有两女,其中大女儿罗一秀比毛主席年长4岁,生得俊俏,为人也成熟懂事,还接受过不错的教育,是一个门当户对之选。

不过,当时毛主席并无成亲的意愿,而且一直在家帮忙打点生意。

所以毛顺生也就没有催促,直到1907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彻底坚定了决心。

原来,当年湘潭有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李漱清,他由长沙法政学校毕业,此后在多地执教,还热衷于兴办洋学堂,宣扬进步思想。

毛主席得知后,特意步行十余里路赶到李漱清家中拜访,两人年龄虽相差19岁,但却一见如故。

毛主席向李漱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并提出了大量疑问,而李漱清则一边解答毛主席的问题,一边给他展示各种新潮的书籍。

在李漱清的引领下,毛主席洞若观火般地觉察到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投身报国的想法,也在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当然了,毛顺生得知此事后空前愤怒,他只想毛主席偏安一隅、继承家业,继续在韶山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根本不想他涉足国家大事。

但他对毛主席的性格非常了解,强行留是留不住的,只好利用婚姻把他“捆”在家里。

被迫成亲,毫无夫妻感情

包办婚姻、封建恶俗,毛主席又怎会轻易接受,他不止一次与父亲大吵,试图拒绝这场婚姻。

然而,不管他在家族聚会时大闹,还是当着工人的面与父亲争吵,都无济于事。

毛顺生决心已定,毛主席只能听天由命,十几年来,都是如此。

终于,毛主席还是妥协了,他不想再让父母难堪,也不想徒耗精力,毕竟,一个14岁的少年要想与家人作对,与蚍蜉撼树又有什么区别?

婚礼当天,热闹非凡,毛家家大业大,特意将仪式搞得人尽皆知。

一时间,韶山冲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十里八乡都来观望。

然而,作为新郎官,毛主席的脸上却不见一点笑容,只是愁眉紧蹙,比谁都期待婚礼尽快结束。

终于,典礼进行到最后一刻,毛主席面无表情地跪在地上,对着父母磕了几个响头。

在夫妻交拜时,他的表情更加严肃,甚至将头转向一旁,自始至终没有看新娘一眼。

洞房花烛夜,罗一秀既紧张又期待,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若无其事地挑开了她的红盖头。

见她看上去明显比自己年长时,更是直接以“姐姐”相称,连她的手指头都没有碰一下。

当时,毛主席对罗一秀是既不满又同情。

自己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国家正是风云激荡的时刻,读书明智、投身报国,才是一个大好男儿应当做的事。

但罗一秀的出现,无疑意味着他需要将精力花在家庭琐事之上,对于这个新娘,毛主席心中自然有些不满。

不过罗一秀同样是身不由己,作为一个封建家庭长大的少女,她从小接受的就是“三从四德”的教育,并无独立思想。

在毛顺生向罗家提亲时,罗一秀的父母根本没有与她商量,直接做出了决定,从这点而言,罗一秀同样是蒙在鼓里的受害人。

只是,她没有像毛主席一样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对自己受到的压迫根本毫无意识。

但无论如何,婚姻已是尘埃落定,容不得更改,为了逃避不如意的现实,毛主席只好醉心书本,埋头苦读古典书籍。

每逢空闲之时,他总是会悄悄爬上山坡读书,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宁。

起初,罗一秀对毛主席的做法感到不知所措,但时间长了,也就不再提及,只是安心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毛主席对罗一秀的看法,也在逐渐改观,而这,与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妻子病逝,毛主席毅然离乡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毛顺生一点点地将毛家的产业做大,文七妹在背后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尤其是农忙时节,毛顺生请了一批长工,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都得由文七妹一手操持,虽然她勤劳能干,但随着年龄增大,也逐渐有些力不从心。

罗一秀的到来,为文七妹分担了不少压力,受到传统教育的她,对公婆可谓是言听计从。

不管是打理家务,还是照顾毛主席,她都任劳任怨,从不推诿。

文七妹经常略带歉意地对罗一秀表示,毛主席年龄较小,有什么事希望她多担待担待。

婚后,毛主席对罗一秀一直以礼相待,但从未有过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罗一秀心中又怎会没有意见。

但在婆婆的叮嘱下,她从来没有表现出来,仍旧对毛主席无微不至。

不管是挑柴做饭,还是洗衣叠被,罗一秀将生活杂务一手包办下来,毛主席得以安心读书,获得了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

在相处中,毛主席对罗一秀心生感激,也为她做了不少事。

比如,毛主席经常陪同罗一秀回娘家帮忙,抬稻谷、背粮食,毛主席从不推辞,在互相帮助中,两人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感情。

当然,这种感情更像是长期相处形成的亲情,绝无男女之情。

多年后,毛主席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经唏嘘道:“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的父母给我娶了个快20岁的女人,但我们从来没有住在一起过”。

可见,两人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可能会永远陪伴在一起。

然而,1910年,罗一秀却突发痢疾,不治身亡。

虽然徒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但毛主席的伤心之情却溢于言表,毕竟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病魔夺走,朝夕相处之人,又岂能无动于衷。

正因如此,毛主席对罗一秀的遭遇更加心疼,对封建传统的痛恨也与日俱增,他虽然年仅17岁,但已经萌发了离乡远行的念头。

恰逢此时,毛主席的叔叔毛菊生家道中落,只能变卖家产,其中赫然包括7亩良田。

令毛主席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田经过层层转手,最后竟然被自己家买了去。

情急之下,他只好找到毛顺生求情:“父亲,叔叔对我们一直不错,你能不能不要如此绝情?”

可是,毛顺生却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地回应道:“他卖我就买,天经地义,有何不可?”

这一刻,毛主席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穿。

他联想到罗一秀的惨死,突然明白,封建制度、地主劣绅,是中国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的顽疾所在。

要想改变旧社会,必须要将这些彻底推翻,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徒劳。

就这样,毛主席走出韶山,来到了长沙求学,一个被父亲严加管教的孩子就此消失,一个即将改变中国的伟人冉冉升起。

多年后,不忘原配亡妻

此后,毛主席一边积极求学,一边接触进步思想。

1918年,他由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并与同窗好友蔡和森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

当年8月,他更是跟随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队伍来到了北京。

在这里,毛主席与杨开慧相遇,杨开慧是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之女,自幼德才兼备、落落大方。

毛主席对她一见钟情,她也对才华横溢的毛主席十分崇拜,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这是毛主席初次体验自由恋爱的感觉,在兴奋之余,他也不禁回想起悲惨的罗一秀。

两人低调地完成了结婚仪式,不久后,两人喜得贵子,毛主席一生最宠爱的孩子毛岸英呱呱坠地。

1925年,毛主席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韶山老家,此时距罗一秀去世已有15年之久。

时殊事异,风云变幻,但毛主席还是没能忘记她,回乡首日,毛主席便来到罗一秀墓前祭祀,3天后,更是步行7里地,前往罗家拜会。

虽然毛主席和罗一秀素来没有男女之情,但毛主席的岳父罗鹤楼深知,毛主席对罗一秀以礼相待,从未亏欠。

所以对于这个女婿,罗鹤楼也视若己出,从不见外。

在与罗家接触期间,毛主席不禁回想起当年的悲剧,在痛批封建主义之余,他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谈起了“革命”等话题。

对此,罗家相当支持,罗一秀的堂弟罗石泉还积极响应号召,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国共两党已经势如水火,毛泽民的妻子被国民党围追堵截,无奈之下只好回韶山避难。

可国民党早就放出消息,对毛主席及其亲人高额悬赏,人人避之不及。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罗鹤楼挺身而出,将毛泽民的妻子藏在自家阁楼,这才幸免遇难。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毛主席老家突然传来消息,称要重新修订族谱。

本来前线战事告急,毛主席根本无心处理这些杂务,但在百忙之中,他还是抽出时间,嘱咐家人,要将罗一秀的名字写进族谱。

结语

罗一秀的遭遇,恐怕也是毛主席关注女性权益最初的契机。

1950年,新中国建立伊始,海内外事务堆积如山,毛主席坚持推行了第一部《婚姻法》,为妇女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国家蓬勃发展,毛主席又高呼“妇女能顶半边天”,让持续数千年男尊女卑的状况得以改变。

可见,毛主席至情至义,从未忘记那个没有爱情的原配夫人,而他对人民的关怀,既体现在国家兴亡的大事,也在这些点滴小事中彰显无遗。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15:28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15:2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