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史称乾隆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皇权最长的皇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执掌皇权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
皇帝,封建历史上最高贵,同时也是最危险的职业,早夭、猝死、暴毙、毒死……各种死因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四百余位皇帝被杀害率为31%,而寿命低于40岁达50%,高于60岁的仅只有15%。由此可见,皇帝这个职业的风险程度。
乾隆能活到89岁,在皇帝这个圈子中可见其长寿。
那么,作为有一半寿命低于40岁的皇帝圈子中的一员,乾隆有什么长寿秘诀呢?
乾隆长寿,除了跟基因、饮食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生活作息很规律。
本文,我们就来说说乾隆是怎么度过很有规律却很“枯燥”的一天!
凌晨起床
凌晨3点,当整个北京城的百姓还沉浸在美梦之中时,养心殿后寝宫里就有了动静,睡在养心殿的乾隆就要起床了。
等殿内灯光亮起,当班的太监宫女就得打起精神,准备服侍乾隆,有人跑去拿来脸盆、漱口的茶水和毛巾,有人跑去拿朝服、朝靴、朝珠、朝冠等,也有人替乾隆打理辫子。
每个太监和宫女都各有分工,乾隆全程不用亲自动手,哪怕擦脸都有人服侍。
说到这里,有三个知识点可以说说:
首先,雍正皇帝之前,也就是乾隆的老爸,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才是清朝皇帝睡觉的地方,但自雍正迁居养心殿后,清朝八位皇帝均在这里起居、施政。
雍正为什么要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呢?
据有关专家考证,可能存在着以下二个原因:其一乾清宫停放顺治、康熙二位皇帝的遗体,而雍正是一个被汉文化影响颇深的皇帝,住在这样的宫殿,心中难免会有芥蒂。
其二养心殿的位置要比乾清宫优越,养心殿位于内廷区南缘西侧,北与西六宫(皇帝妻妾居所,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相连,南侧紧邻御膳房、库房,东面隔街是通往乾清宫的月华门,与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和保和殿)、慈宁宫(皇太后居所)紧密联通。除此,雍正朝设立的军机处也在养心殿南侧的内右门外,距离很近。
其次,现在清宫剧在演绎皇帝起床这件事,多数是有错误的——伺候皇帝起床的可不是那些花枝招展的美貌宫女,而是年龄在40到50岁左右的女仆,其多数都是家中无子女又丧偶的。
为何不用年轻宫女?很简单,避免皇帝沉迷于美色而荒废政事。
最后,清朝皇帝当天穿的衣服也会根据当天要参加的活动而定。
清朝皇帝的衣服,正式名称叫“冠服”,冠服分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五大类,并分冬夏二式。
朝服用于殿廷仪式、庆典筵宴等重大活动或节日;吉服用于祭祀;常服用于平常穿戴;行服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外出骑行;雨服用于下雨天穿戴。
清朝皇帝多数时候穿常服,只有特定的节日和活动才会穿其他冠服。
除此,清朝皇帝所穿的冠服还有材质、颜色之分。
以朝服为例,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清晨用早膳
乾隆还没有起床,养心殿南边御膳房的当班御厨们早在二三点就开始忙碌起来,紧锣密鼓地为乾隆弄早饭。
御膳房是清朝皇宫内最为庞大的其中一个机构,官员厨役共三百余人,房内炉灶百余口,每口配掌勺、配菜、打杂各一人。
为了皇族的安全,每口炉灶都有特定的编号,从这口做出的菜也都有与之匹配的编号,如此一旦出现问题便可直接查到责任人,断无逃脱的可能。
乾隆起床时,御膳房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只待乾隆让太监过来传膳。太监说传膳后,御膳房就会把准备好的膳食交到传膳太监的手中,由他们送到乾隆的餐桌前。
传膳前,御膳房会把要上桌的菜全部详细记录在册,方便日常调阅。
当然,御膳房记录的时候也有忌讳,那就是皇帝皇后最喜欢吃什么菜,是喜欢吃辣还是吃甜,这些口味喜好绝对不能问,更不能记。
皇帝的早膳自然不同于平民百姓家的早饭。
清朝皇帝是满族人,满族入关许久也基本被汉化,但在饮食上仍保留着浓重的满族特色,四十八道菜多为鹿肉、狍子肉、野鸡、野鸭等野味,也有羊肉、牛肉、猪肉、鸭肉、鹅肉、鸡肉等常见肉类,除了肉类也有少量的蔬菜,但量很少。
以乾隆四十八年正月《膳底档》的记录为例,一个月之内,乾隆所用食谱包括:
47种主食,粳米干饭、馒头、花卷、红米、面糕、荷叶饼、包子、烧麦、饺子等;
47种热锅,红白鸭子炖白菜、糟鸭子糟肉、葱椒鸭子、挂炉鸭子、燕窝莲子鸭子等;
59种热菜,燕窝白鸭丝、燕窝冬笋白鸭丝、燕窝口蘑白鸭子、燕窝鸭腰锅烧鸭等;
26种冷拼,蒸肥鸡鹿尾攒盘、蒸肥鸡烧猪肉攒盘、蒸肥鸡炸羊羔攒盘、烧狍肉攒盘等;
7种汤,鸡丝燕窝汤、燕窝三鲜汤、燕窝红白鸭汤、豆腐汤等。
47种主食,47种热锅,59种热菜,26种冷拼,7种汤,这就是乾隆一个月饭菜样式的总量。
乾隆用膳每顿多时十几个、二十几个菜,少时不过6个热菜,一两个汤,一两样主食。
这么多的饭菜,乾隆肯定是吃不下的,当然也不会浪费,吃不下的多会赏赐给近臣或是奴仆吃,就算乾隆没开口,撤下去的饭菜也不会浪费,毕竟是御膳,奴仆也不会浪费。
当然,以上是御膳房明确记录的菜单,乾隆单点的菜是不会记录在案的。
为了避免出错,也为避免皇帝贪食,清宫的菜谱代代沿袭,食材与烹调方法没有多少变化,因此皇帝很容易吃腻,就想着吃点不一样的,这时就得单点。
据史书记载,乾隆常单点的菜有猪肉韭菜烙合子、随送面疙瘩汤、羊肉炒麻豆腐、炒鸡蛋、蒸鸡蛋糕、小葱拌豆腐、豆腐脑、面片汤等。
从这些乾隆单点的菜可以看出,乾隆对那些山珍海味没啥兴趣,倒是对寻常百家的普通菜肴很是喜欢,烙合子、面疙瘩、炒鸡蛋、小葱拌豆腐、豆腐脑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可乾隆就是对这些很是喜欢,隔三差五就会单点这些菜。
御膳上桌后,乾隆就会坐在御桌前,入座后,侍膳的太监就会站到乾隆面前。
之后,乾隆什么话也不用说,他的眼神扫到哪道菜,侍膳太监就会立刻把那道菜挪到乾隆跟前,再用羹匙舀到乾隆跟前的布菜碟里。
接着,乾隆要是说不错,侍膳太监就会再舀一次,但随后会立刻撤掉这道菜,即使乾隆再爱吃,也不会再允许他再舀第三次,这就是祖制,目的就是保护皇帝生命安全。
据史料记载,乾隆用膳时间很快,大概一刻钟(15分钟)工夫,就起身离开不再用膳。
早上读实录
早膳后,乾隆会在宫中先读顺治、康熙、雍正等先皇“实录”一卷。
我们都知道一天之计在于晨,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调整,早上是人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刻。
对于清朝皇帝而言,祖宗的法则和训导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东西,不论是驾驭群臣,还是治理天下,都需要以祖制为准则,所以乾隆才会选在一天中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刻来阅读先皇实录,聆听圣训。
乾隆读实录或在乾清宫西暖阁,或在养心殿暖阁及弘德殿。
在养心殿读实录倒能理解,毕竟乾隆就住在养心殿,可为什么有时会去乾清宫西暖阁呢?因为乾隆年间,乾清宫是清代先皇尤其是康熙的旧屋陈列室,其中还藏有太祖努尔哈赤实录。
读完先皇实录后,乾隆就会去母亲崇庆皇太后那里问安,有时一天还会去问两次安。
不得不说,如果要论当皇帝的能力,清朝有很多皇帝可能在中国历史上排不上什么多好的名次,但若要论孝顺,清朝有很多皇帝都能名列前茅。
乾隆对崇庆皇太后就很是孝顺,说什么都听,有一次崇庆偶然对身份奴仆说起顺天府东有一座废寺应当重修。
乾隆得知此事后,当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太后身边的奴仆,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并立即通知他,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
乾隆四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及谒东陵,猎木兰,皆让崇庆皇太后同行,形影不离,时时刻刻在旁尽孝。
每年遇崇庆太后生日,乾隆也必定会亲率王公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
上午批阅奏折
在读先皇实录、问安太后的时候,这一天需要乾隆批阅的奏折已经被送到了养心殿中的勤政亲贤殿,等待乾隆的批阅。
奏折是一种密奏文书,始于康熙。
康熙执政期间,为了掌握第一手基层政情,他要求地方部分亲信官员在日常公文外,还要将自己知道的发生在所在省的大事附在直达皇帝的请安折中,秘密奏报,此为奏折。
雍正继位后,为了实施变革,也为了更好控制地方,深知奏折传递信息快速高效的雍正,扩大了奏折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亲信,而是允许中央或地方四品以上官员上奏。
乾隆年间,乾隆再次扩大了奏折的内容范围,从谢恩问安要奏,雨水情况要奏,到地方案件要奏,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清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所有一应事务都由皇帝做主,尤其是奏折更是只能皇帝能处理,要知道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王朝,人口数亿,这样一个王朝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海量的,纵使奏折的内容都是各地发生的大事,但数量也是繁多的,每天几百份那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为此当年雍正在位十三载,几乎是天天批阅奏折到天亮。
当然,奏折虽然是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的,但是毕竟奏折提及的事情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些有关问安、雨水情况、地方案件等奏折肯定是不如灾害、叛乱等奏折来得重要,而皇帝又不可能还要先去分文别类,然后再去处理,这时就需要别人来帮忙分类。
每天午夜十二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院都会派出一名办事员到东华门外候着,待外奏事处的值班官来后,就跟着他进入紫禁城,然后朝乾清门广场东侧景运门外的值班房走去。
到值班房后,办事员把装着奏折匣子和各自衙门的印门,交给值班房值班的奏事官登记。
此时,送往奏折的六部办事员并不会立刻就走,而是会在乾清门外静静等待,因为上次送皇帝批阅的奏折将从凌晨三时左右陆续发下,由他们带回六部处理。
奏事官拿到奏折后,他们就会根据奏折上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个先后。
奏事官把奏折先后排好后,就会命人把这些排好顺序的内容送到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的御前大臣或太监转送皇帝批阅奏折处,等待皇帝的批阅。
此时,当乾隆来到养心殿中的勤政亲贤殿处,奏折就已经静静躺在御桌前,等待他的批阅。
与他的父亲雍正不同,乾隆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多会以简单地“知道了”,“欣慰览”、“欣悦览”批阅,而不会像雍正一样,有时候批阅的字数都要比奏折的字数多。
然而,就算是简简单单的批阅,乾隆也要花去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批阅,有时候如果重要的奏折多,乾隆可能连下午的时间都要用上。
当然,与雍正几乎天天通宵工作相比,乾隆批阅奏折的时间很规律,一般情况下只用上午的时间批阅,一旦过了某个点,除非是很重要的奏折,一般奏折他就不会再处理,而是等到明天再处理,反正他是皇帝,没有人敢催他。
雍正为什么在位13年就驾崩?而他父亲康熙和儿子雍正都在位60年以上,有很大原因是他操劳过度,几乎天天通宵工作,活活被累死的。
批阅奏折时,如果奏折上的事情,乾隆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就会把它搁置一边,然后在次日以“御门听政”的方式,召集各部门官员会议,一方面垂询相关部门官员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另一面同官员一起商讨针对奏折提及事务的解决方案。
下午接见官员、用晚膳、休闲
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养心殿中的勤政亲贤殿处理完昨天的奏折后,乾隆就要开始召见官员,或是考核,或是问询,或是交代政务。
清代规定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以及部分八品以下乃至职务很重要却不入流官员的任用、提拔、调动和处分,都先由皇帝亲见,面对面考察后方可赴任。
引见官员时,乾隆坐在养心殿前殿正中宝座,一边看着各部给的有关这个官员的人事资料,一边与其交谈。
交谈后乾隆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给予该官员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有时乾隆十分不满意该官员,甚至会当场法办。
约到下午二点左右,乾隆差不多把当天要接见的官员都见完了,之后就到了传晚膳的时候。
清朝皇帝一天就两顿正餐——早膳和晚膳,当然也不是说皇帝就只能吃这两顿,如果皇帝饿了,可以让御膳房做些茶点,时间大概是在中午和睡觉前。
相对于早膳,乾隆的晚膳要稍微简单些,当然与平民百姓家相比也依旧无比奢侈,可能只是皇帝简单的一餐,他们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吃上一顿。
因为乾隆一般会在中午叫些点心吃,如春卷、萨其玛、双色马蹄糕,所以有时候乾隆就会不吃晚膳。
乾隆不吃晚膳,御膳房还是照样准备的,该有的还是会有,鸡鸭、燕窝等奢侈菜肴样样齐全,乾隆不吃就会被赏赐给臣子或奴仆吃。
晚膳过后,那完全是乾隆的休闲时间,他想干嘛就干嘛,写诗、画画、看戏、钓鱼、打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据史书记载,当时乾隆晚膳过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待在三希堂。
三希堂是养心殿前殿最西侧的一间小室,为什么叫“三希堂”呢?“三希”指的就是乾隆最喜爱的三件法书——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当时,乾隆忙完一天的事情后,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三希堂,他喜欢独自待在这里赏玩珍藏的书画器物。
乾隆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幸运的一位皇帝,不但生在了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而且还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
作为盛世之君,还是把皇权牢牢掌控在手的盛世之君,乾隆可谓是享尽齐人之福,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丝毫不用顾及其他的。
除了喜欢独自待在三希堂赏玩珍藏的书画器物,乾隆有时还喜欢到御花园东邻北五所的如意馆看宫廷画师作画,有时也喜欢去畅音阁戏台看戏(当时有“南府”、“景山”两个宫廷剧团为紫禁城内的皇族表演戏剧,两个剧团人数达三千人)。
晚上进膳,侍寝,睡觉
大概晚上六七点左右,乾隆就会命人进膳,吃些晚点或是喝点小酒。
乾隆对酒水的要求很高,只喝一种低度数的糯米酒,名曰玉泉酒,晚上进膳时,乾隆总是喜欢喝上几两玉泉酒。吃好饭后,信佛的乾隆还会念上一会佛经,保持内心的平静。
之后,乾隆如果有兴趣,就会召妃嫔来养心殿侍寝,名曰翻牌子。
据《清代皇帝的日常生活》记载:
“平时皇帝不能到妃嫔的宫内过夜,若要哪位后妃侍寝,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寝宫。晚上召幸谁,由皇帝在晚膳时翻牌而定。后妃们每人都有个绿头牌,在选秀女时,应选女子将姓氏旗籍书于竹签牌上,以备皇帝挑选。竹签牌的头上染有绿漆,故名绿头牌。被召幸的后妃,当晚不能再回自己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陪侍皇帝,而是在另一间暖阁的寝床上入寝。”
乾隆朝妃嫔侍寝也有规矩,若皇后侍寝,则在养心殿的东耳房,若其他妃嫔侍寝,则在养心殿东侧的索春轩和乐春轩等围房。
大概八点钟,乾隆就会上床睡觉。
自此,乾隆“枯燥”的一天正式结束,之后周而复始,未有变化,日日如此。
早睡早起,劳逸结合,这就是乾隆长寿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