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款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羊了个羊”火遍了全网。
从“1+1”水平的第1关开始,“极难”的第2关让玩家们“欲罢不能”,纷纷与游戏“死磕”,由此“筛选”出了玩家中的“倔驴”,游戏也因此被戏称为“驴了个驴”。
网友们纷纷在各平台吐槽,甚至出现日挑战4511次的“大冤羊”。
与传统的专注体验的游戏不同,“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最终还是在“越气越玩”的复杂心情驱使下,反复挑战、观看广告、微博吐槽。
玩游戏是为了“爽”,那不能“爽”的“羊了个羊”,为啥还能如此“上头”?
真的是“越难越上瘾”吗?
部分玩家将“过不去的第2关”归咎于游戏难度。但一些资深玩家和行业人士分析,“羊了个羊”并没有烧脑的复杂度,出现的牌型更像是“纯随机”,比起网上分享的“攻略”、“技巧”,运气和概率才是通关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你过了不是你厉害,而是系统让你过了。
当然,过了确实很厉害,值得发十条朋友圈。
作为一个“概率游戏”,所谓“难”只是游戏体验的一环。对于一般游戏而言,其卖点往往是情感交流、正反馈机制等,即使输多赢少,“得来不易”的胜利更会强烈激发的满足感。
在这种机制下,投喂爽感不是游戏目的,必须得诱惑玩家“再来一局”,顺便把自己的广告、装备“塞”进去。
“沉迷机制”如何让玩家越陷越深?
“羊了个羊”就游戏本身来说,无疑在吸引用户、增加粘性方面是成功的。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指出,任何具备“成瘾”属性的事物,必然存在内在满足感,没有内在满足感,就不会存在需求。
在“羊了个羊”的游戏里,玩家们“痛并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学上的“老虎机效应”。
“加入羊群”的口号、“今日头羊榜”的排名带来的竞争感,带来“为地区争光”的虚拟荣誉;随着挑战次数的积累,越重复越让人“念念不忘”,以至于“才下手头,又上心头”。
最终,广告流量才是目的。先用简单的第一关“把羊骗进来杀”,再用“只差一点就成功了”的第二关吊着“驴”去“屡败屡战”。游戏过程中,明明胜利在望,却陷入僵局,那就看广告换取小道具或者复活的机会吧,30秒的广告早已经准备好了。
有网友上传了一张图,精确计算出了玩游戏需要看广告的时长,让很多人咋舌:原来30秒一个的广告积累起来居然“杀”了我们这么多时间。
这种行为是否应监管?
9月15日,一张“流量主数据日报”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显示,半天内“羊了个羊”收入就达468万元,月收入高达2564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纷纷吐槽。
面对争议,游戏制作方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图片是假的,并否认“日入468万”。
那么,像“羊了个羊”这样需要通过观看广告来换取通关的设置,是否需要监管呢?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谈了自己的看法。
盘和林表示,“羊了个羊”这个游戏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通过用户观看广告来获取收益,类似小游戏本身并不收费,对于游戏权益来说,这算是一种利益交换,玩家看广告玩游戏,游戏制作方以广告将流量变现。一般情况下,是不用过度监管的。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看广告是不是通过关口所必须,就好像应用软件不看广告也要保留基本功能一样,游戏也应该有不看广告就能通关的可能性,玩游戏看广告应该是个备选项,而不是一个必然选项。”盘和林说。
他指出,如果游戏内的关口是一个死结,玩家无论如何都无法通关,只能通过广告,那么对于游戏来说,是诱导玩家看广告,而无法让玩家获得益智等游戏收益。
盘和林还指出,从行业角度,当前很多小游戏是不需要版号即可上市,但这类小游戏无法内置充值口,所以通常是通过广告实现流量变现。如果没有广告来变现流量,会让整个小游戏制作产业遭到打击。从行业发展角度,广告换取游戏通关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折中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小游戏嵌入广告就没有问题,有些小游戏的广告内容过多,广告时长过长,严重影响了玩家游戏体验;有些广告内容存在虚假,有诱导误导用户点击的嫌疑;还有些广告内容本身就是违法的误导性宣传。
“因此,对于小游戏嵌入广告的内容,长度等方面,要加强监管,防止游戏通过广告过度攫取利益。” 盘和林说。
各位小伙伴儿,你玩“羊了个羊”了么?对于看广告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央视网、中国市场监管报、甘肃市场监管
编 辑:马金龙
审 核:祁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