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杨振宁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已经100岁的他仍然精神矍铄,
爱妻翁帆陪伴在他身旁,两个人手拉着手,看起来十分恩爱。
18年前杨振宁不顾世人耻笑,在82岁高龄迎娶了比自己小54岁的翁帆,至今他们的“老少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但这点议论对于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来说不算什么,他这一生经历的风浪已非寻常人能想象。
除了他娶小妻子,他和一起获得了诺奖的合作伙伴李政道的“决裂”事件,也曾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觉得可惜,也有人觉得杨振宁太过功利,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真相到底是什么?杨振宁的原配杜致礼在其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01
1945年,杨振宁从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拿着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攻读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一年,他才23岁。
在美的第二年,他很快就结识了同为中国人的校友李政道和凌宁。
那时候的他们,只是3个兴趣相投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以后,竟然能和爱因斯坦一起讨论课题,还能一起站上诺贝尔的奖台。
1947年,这三位年轻人进行了一场冒险之旅。
这年夏天,他们开着一辆浅绿色的雪佛兰,准备从芝加哥出发西行,到西雅图,再沿太平洋岸边南下,顺道去接凌宁的弟弟凌容。
这本来只是一场寻常的旅游,但是后来在车子的归属上,杨振宁和李政道却产生了争议。
在2011年的《杨振宁传》中,表示这辆车子是三人一同购买的,
“有一年放假,杨振宁、李政道和凌宁一起买了辆汽车,是浅绿色的雪佛兰。”
没想到李政道看后却勃然大怒,他表示杨振宁的这本书说了很多谎话,
这辆车子明明是他自己买的,并不像杨振宁所说,是三人合买的。
从这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剑拔弩张,一点小事都会引发巨大的怒气。
李政道比杨振宁小4岁,但是两人却是同一年进入的芝加哥大学。
因为同样醉心于物理系研究,两个人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1948年撰写毕业论文时,两个人首次一起合作,但是第一次合作就产生了争议。
当时有一篇署名为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三人的论文,寄给了《物理评论》杂志社,按照姓氏字头次序署名为【李-罗-杨1】。
但可惜的是,有人跟他们研究了同样的课题,而且先于他们两个月寄给了杂志社,导致他们的论文没有被发表。
但是当时李政道和杨振宁以及罗森布鲁斯还是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因为他们不过是3个刚刚毕业的博士生而已,居然能研究出比肩世界物理大师的课题,也足够惊艳整个物理学界了,未来潜力无限。
李政道表示:圣诞节前,费米教授突然告诉他,有人发给我一篇要我评审的论文,这和你们研究的课题大致相同。
因此费米教授要求李政道马上把已有的研究结果,尽快写成论文投递发表。
李政道当时非常着急,却一时找不到两位合作的伙伴,只好自己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写成了一篇短文,署上了三个人的名字,寄给了《物理评论》杂志社。
这也就表示,论文的真正书写者,只有李政道一人。
杨振宁听了极为不满,在《杨振宁文选》中,他这样写道:
这一研究工作12月中旬基本完成。
假期开始罗森布鲁斯和我乘长途汽车去纽约市……1950年1月我回到芝加哥,费米建议我们就这个研究结果写一篇短文发表。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其实是三个人一起写的,并不像李政道所说,是他独自一人完成的。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在那篇1950年1月1日发表的论文里,提起过曾收到【李-罗-杨】的论文预印本,
那么这篇论文就是在1月1日前投递的,怎么可能是杨振宁1月回到芝加哥之后才写的呢?
从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上分析,论文的撰写和杨振宁应该确实没有关系,
但是确实是三人合力做的研究,杨振宁维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情有可原,
但是这件事只是小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关系。
02
1949年毕业后,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在这里他们正式开启了合作的生涯。
同年,杨振宁迎娶了杜致礼,李政道也迎娶了秦惠箬。
其实李政道要比杨振宁更受女孩欢迎,还曾有女孩为他自杀。
李政道当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时,刚刚念完大二,只是“试读生”,
但是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他却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直接被授予“校级学者”,并且奖励了“校级奖学金1500美元”。
拿到奖学金之后,李政道马上就花了8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轿车,就是前面提到的那辆雪佛兰。
有钱又有才华,李政道自然备受女同学爱慕,但是李政道却为自己制定了一个25岁之前不谈恋爱的计划,希望把重心全都放在学业上,
谁知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打乱了。
同学之中只有他有车,因此遇到事情都会请他帮忙。
1948年圣诞节的前夕,李政道给朋友黄宛帮忙,去火车站接凌宁的妹妹南希·凌,她是来芝加哥度假的。
李政道到了火车站以后,发现除了凌宁的妹妹外,还有一位中国女学生和她一起来的。
她身材苗条,端庄秀丽,十分妩媚漂亮,李政道见了,心跳仿佛漏跳了一拍,这位女生就是秦惠箬,是南希的同学。
回到公寓后,李政道竟然无法入睡,他发现秦惠箬的身影总是在自己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跑到黄宛的宿舍想要要来秦惠箬的联系方式,没想到黄宛对他说,南希对他的印象不错,想和他交朋友。
李政道大感意外,因为他中意的人是秦惠箬。
纠结之下,他还是给秦惠箬写去了一封饱含爱意的求爱信,
秦惠箬很快就给他回信了,她邀请李政道在5月一起去参加圣玛丽学院举办的盛大舞会。
李政道为此兴奋不已,可是他并不会跳舞,为了不在秦惠箬面前丢脸,他立刻着手实施两项计划:一是减肥;二是学习跳舞。
他参加了舞蹈训练班,班里的6门课程他都参加,聪明的他很快掌握了跳舞的基本技法,在圣玛丽学院的舞会上大放异彩。
1948年夏天,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李政道邀请秦惠箬,还有凌宁和他妹妹南希,一起去美国西部旅行。
这趟旅行非常完满,李政道和秦惠箬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感情逐渐升华。
从西部回来后不久,秦惠箬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
李政道暂停了学业,在医院里精心照顾她,异国他乡的陪伴显得特别珍贵,
于是在秦惠箬身体康复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李政道顺势向秦惠箬求婚了,秦惠箬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准备在李政道毕业后就结婚。
没想到此时,南希得知这个消息后,伤心地自杀了,
最后虽然及时就治过来了,但是南希却十分痛恨秦惠箬,认识是她“偷”走了本该属于她的李政道。
秦惠箬和李政道的压力很大,为此李政道不得不更换了工作,带着秦惠箬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直到进入了普林斯顿研究所才稳定下来。
1950年6月,他们的婚礼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比杨振宁晚一年。
03
在此期间,李政道独自发表了5篇论文,而杨振宁发表了6篇,其中独自署名3篇,与他人合作3篇,在学术上,两个人不相上下。
1951年,杨振宁的论文《杨11》完成,隔年3月刊发,在业界引发了巨大的影响,
李政道看到后深受启发,他直接找到杨振宁,就《杨11》中的课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两个人进行了好几个小时的争辩,这场争辩点燃了彼此思想的火花。
在这之后他们开始合作继续研究,仅仅半年后,他们就完成了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这两篇论文,第一篇署名为【杨-李2】,第二篇署名为【李-杨3】。
其实按照国际惯例,论文的署名应该按照姓氏排名来署名,应该“李”排在“杨”前面,
可是在第一篇署名时,杨振宁以自己比李政道大4岁为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
李政道心里觉得杨振宁太过计较,但是并没有说什么。
没想到这两篇论文直接惊动了爱因斯坦,
当时75岁的爱因斯坦主动邀请两人到他的办公室去面谈。
这次会见,让李政道和杨振宁终身难忘。
当他们走进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时,一本《物理评论》杂志,摊开在爱因斯坦的办公桌上,旁边是写满了各类算式的稿纸。
原来他正在核对李政道和杨振宁论文中的计算。
那年爱因斯坦75岁,已是垂暮,但他在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星星之火,对他们寄予厚望,鼓励他们继续走下去。
但是李政道的心里却早已经有了分道扬镳的想法,因为杨振宁在署名上的斤斤计较,让他觉得十分不舒服,
为了避免以后再合作,他直接带着全家离开了普伦斯顿研究所,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没想到2年后,杨振宁到纽约访问,两人再次见面了。
此时的李政道正在撰写一篇论文,杨振宁看到后,就他所写的课题又跟他争辩起来,
这一场争辩,又激发了两人的头脑风暴,愤怒之下他们决定再次合作,共同证明自己的想法。
就是这次完美的合作,他们将对方送达了物理学界的最高巅峰。
04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一起登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
但是对于诺贝尔奖的座次,杨振宁却极为不满,也引发了“晚宴之争”。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后,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人的名字都按国际惯例以字母排序,
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但后来杨振宁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排名,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李政道之前,
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那也就意味着,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
杨振宁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不同意,觉得他这样看中名利太丢科学家的脸,两个人撕破了脸不欢而散。
没办法,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箬,希望她说服李政道。
秦惠箬是个大度宽容的女人,她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李政道才勉强同意了。
得奖后为了方便合作,李政道搬到普林斯顿镇,与杨振宁一家比邻而居。
李政道和秦惠箬有两个儿子,杨振宁和杜致礼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儿女年龄相仿一同上学一同游戏,相处融洽,但是杜致礼和秦惠箬的关系却十分微妙。
杜致礼出身名门,是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从年轻时身后就有众多追求者,虽然后来家里衰败了,她也不放弃对自己气质的严格要求,
总是以名门贵女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就算在家里也会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在外面更是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一定要做人群中最尊贵的一个。
而秦惠箬则柔和得多,婚后就放弃了考研,专心做起了李政道的贤内助。
而李政道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跟她商量,因为李政道认为秦惠箬的格局比他要大得多,
夫妻俩相敬如宾而且十分低调,他们的儿子李中清回忆,爸爸在自己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自己10岁时,才有机会第一次见到奖杯,
足见李政道夫妻并不喜欢炫耀,连诺奖奖杯也不爱摆出来。
但是和秦惠箬的低调不同,杜致礼则坚决支持杨振宁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比如署名先后这些,更是不能相让的。
也是因为妻子在身后的怂恿,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渐渐产生了嫌隙。
05
自古以来,科学家的成就大小自有公论,论文署名次序并不重要。
但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却是个意外。
在诺奖之后,两人又联合署名共计发表了25篇论文,
按照惯例,署名应当都是是李在前,杨在后,
因而,除去第一篇署名排序是杨在前,余下24篇都是李在前面,
李政道认为署名这样的小事无需计较,但是论文的排名次序,却成了杨振宁多年的心病。
其实在这期间他曾经很多次表示出了不满,希望把自己排在前面,可是李政道都以“国际惯例”驳斥他,认为他太计较了。
直到1962年,杨振宁才将这些不满彻底宣泄了出来,
当时,《纽约客》准备刊发《宇称问题侧记》一文,专门撰写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事迹,
杨振宁看后提出,他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箬之前。
并且,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这样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李政道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他说:“真无聊,我们到底要不要继续合作了?”
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多年的失望累积,已经无法挽回,随后两个人彻底掰了。
后来就算是两人的恩师吴大猷来说和,两个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合作了。
后来,李政道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84年回国,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
1996年,妻子查出了肺癌,李政道几乎停止了工作,每天陪伴着妻子,
带着她到处寻医问药,亲自给她喂水、喂药、翻身擦背,累了,就在病床旁的椅子上休息一下,几乎没在床上睡过一个整觉。
可惜的是,在1996年11月29日,妻子还是因病逝世了,
此后李政道再也没有再娶,而是把妻子的灵位与遗像,安置在自己的床头,就好像妻子还一直陪伴着他一样。
可是杨振宁的选择却和他大不相同,杜致礼也在2003年因病去世了,
杨振宁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和比自己小54岁的翁帆相爱并且结婚了。
婚后翁帆成为了他的助理兼保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杨振宁如今已经100岁了依然身体康健。
其实在杨振宁心里,李政道仍然是他最为成功的合作者,对于两个人的决裂也十分遗憾,
但是如今半个世纪都过去了,两个人却始终都没有和解。
究竟是谁对谁错,看客们无法完全洞悉,真相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
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李政道爱署名时多考虑杨振宁的感受,如果杨振宁在面对名利时更多一些淡然,可能就不会是今天的结果。
可能在名利面前,谁都无法幸免吧,哪怕是世界级的大师,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