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妄想“反攻”,时常派兵骚扰大陆,弄得两岸关系十分紧张。
然而在1975年,蒋介石却直接邀请毛主席访台,毛主席在收到蒋介石的邀请后,直接拒绝了,他准备让邓小平代替他去台湾,这是为什么?
1949年6月,蒋介石已经意识到在大陆失败已成定局,开始有意向将军队以及政治重心转移至台湾,并且在当年提出了“反攻大陆”的口号。
同时,蒋介石还提出具体规划:“半年整训,革新精神,一年反攻,三年成功”。
提出口号后,蒋介石立即召集手下开始在国民党内部进行改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指导改造运动。
为了鼓舞士气,蒋介石在金门太武山题写了“勿忘在莒”四个大字,以战国时期齐国最后留下的城池“莒”来代指台湾,期望能够像齐国名将田单那样,依据最后一座城池进行反攻。
除此之外,蒋介石想依靠美国人的力量壮大自己,在1950年通过宋美龄与美国接触,要求美国派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此外还与日本频繁沟通,与日本达成协议,以日本作为中转,购入了大批美式现代武器。两岸关系因此变得十分紧张。
虽然如此,但新中国仍希望可以和蒋介石和平对话,试图解决问题。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毛主席与周恩来在接待外宾时,多次表达出期望与国民党开始第三次国共合作、只要蒋介石同意和平解放台湾,便可对其宽大处理的观点,以及支持蒋介石继续领导台湾等。
基于以上情况,双方都在找机会进行沟通。
1956年,周恩来安排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当时《香港时报》主编许孝炎。许孝炎当即前往台湾,亲自将信交给了蒋介石。
在信中提到了中共中央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思路,支持蒋介石主管台湾军政、人事等,以及中央会支援台湾发展经济所需的钱款。
在信后还附带了蒋介石老家祖坟的照片,上有两行字: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蒋介石看到信后一言未发,沉默了很久很久。
一年后,蒋介石突然要求与许孝炎见面,决定派人去北京打探一下共产党的态度。
那么派谁去呢?许孝炎推荐了三个人。
最终,蒋介石从许孝炎推荐的人中选择了宋宜山。
宋宜山是蒋介石的学生,跟随了蒋介石将近二十年,蒋介石比较信任,同时他的弟弟宋希濂是抗日名将,又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解放军俘虏后关在战犯管理所改造,以探亲的名义前往能够掩人耳目。
宋宜山来到北京后秘密会见了周恩来,就和谈事项进行了沟通,并且游览了北京诸多景点,如长城、故宫,以及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学校、工厂等等。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劲头都令其耳目一新。
周恩来告诉宋宜山,国共之间一定要尽快建立沟通渠道,而且国共未来一定要开展合作。他希望宋宜山能够多去走走看看,全面了解现在大陆的现状。
随后的时间里宋宜山又同周恩来以及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进行了多次会面。
在宋宜山离开大陆之前,他还去了两个地方。
第一是去战犯管理所看望弟弟,他看到弟弟并没有被虐待,并且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进步;
第二是看了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蒋介石的祖坟、祠堂、宅邸完好如初,相关的亲属都得到妥善安置。
以上两点使宋宜山有感于共产党的宽宏大量。
宋宜山到达香港后,立即动笔将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写成报告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对其中和谈方案很感兴趣,但不满宋宜山在文中对共产党的赞扬,称现在的新中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统一之后可以鱼水相融,共谋大业。
蒋介石生气地说,宋宜山在北京半个月,就背叛了国民党。
于是下令宋宜山以后都不得回到台湾。就这样宋宜山一直留在香港,国共间的沟通就此中断。
20世纪5、60年代,毛主席对和平解放台湾的方略已经成型,周恩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为了一纲四目。
而一纲四目也为后来一国两制思想奠定了基础。一纲四目中给了台湾很大自主权,除外交外,军政人事及财政都可以由台湾自己来管。
而在此时,国共双方也一直在找机会进行沟通,最终目光落到了一位民主活动家——曹聚仁的身上。
曹聚仁是浙江人,在上海文化及新闻界具有很高的声望,与鲁迅等人往来密切,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
在日军侵华期间,曹聚仁往来于各个战场,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便是由他首次报道。
曹聚仁与中共领导人曾经有过密切接触,同时也与蒋经国私教甚密,因此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蒋介石委托蒋经国与曹聚仁见面,由他作为与大陆沟通的中间人。
曹聚仁到达北京后,与毛主席、周恩来多次秘密会见,向曹聚仁表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致方案,以及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而曹聚仁在返回台湾后直接与蒋介石沟通,传达中共中央方面的意见。
1965年,在毛主席与曹聚仁的一次会见中,毛主席亲笔书写《临江仙》,其中“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在这之后海峡两岸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对于台湾的军政、外交,以及蒋介石本人的安置情况均作出商议。双方能达成一致非常不容易。
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约定的一点十分特别,那就是让蒋介石在庐山安度晚年。为何选择庐山呢,这里面有一段历史渊源。
蒋介石在大陆时,曾在庐山居住了十三年,之所以选择庐山,首先是因为其秀丽的景色,其次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十分宜居。蒋介石曾经在庐山主持过很多会议,还曾在住处旁的石碑上题写“美庐”二字。
曹聚仁在大陆时专程去了庐山,拍了很多那里的照片。
曹聚仁写信告知蒋介石,庐山的所有情况都与蒋介石在时一样,不仅包括所有的餐具、家具,蒋介石的轿车以及宋美龄的钢琴也完好的保留着。
蒋介石去往台湾后,“美庐”成为了中共中央的招待机构,有很多会议也在这里进行举办。但蒋介石的私人住所及物品均被妥善保管着。有人想毁掉蒋介石题写得“美庐”,都被周恩来亲自制止。
基于以上原因,中共中央决定将庐山作为蒋介石养老的地方,而这也被蒋介石所接受。
然而就在国共双方就台湾问题达成一致,准备签署正式协议之前,蒋介石突然反悔,对中共中央产生疑惑,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最终此次沟通以失败告终。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地位,台湾被逐出联合国。
1972年中国与美国开始秘密来往,此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而台湾的国际地位越来越小,陷入外交内困的局面。
就在这年,曹聚仁也离世了。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80多岁,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是想叶落归根,所以时常对周围的人说,不知道那边怎么样了根。蒋经国时常会派人送些溪口的照片,蒋介石每次看完越加惆怅。
1973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从有利于祖国统一出发,释放了所有还在关押的国民党战犯,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而这些人员释放后,对两岸交流、史料研究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
蒋介石有感于中共中央的诚意,但此时台湾已经没有与大陆进行沟通的合适人选。就在这时,为了进一步与台湾取得沟通,毛泽东决定委托章士钊前往台湾。
章士钊是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在国共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资历。但此时的章士钊已经92岁高龄,为保障他出行安全,周恩来特意安排了警卫、医生、护士、厨师等人陪同。
章老最为期盼的也是台湾能够早日回归大陆,因此他不顾92岁高龄,决定为祖国统一奉献最后的力量。章老来到香港后,经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跟台湾方面取得了初步联系。
他乐观地认为可以在3个月内完成任务,返回北京,并且让自己女儿也提前回去。
然而由于过度劳累,以及不适应当地气候,章老最终在香港逝世。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萌生与大陆沟通的想法,并且通过陈立夫向中共中央发出期望毛主席访问台湾的信息。
陈立夫和谈心切,在香港报纸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希望毛主席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重开国共谈判之路,造福国家人民。
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也十分高兴,但此时他已经82岁高龄,身体情况不允许,而周恩来当时身体情况也不好。
因此毛泽东找到邓小平,委托由小平同志代为访问台湾,以此为契机,实现两岸三通。邓小平接受此委托后,当即就做好出行台湾的准备。
然而就在各方积极努力沟通时,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两岸的沟通再次中断。一年后,毛泽东也因病在北京逝世。
国共的两位领导人最终都没有见到祖国统一的这天。
余光中的《乡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为了祖国统一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无数爱国志士奉献出了他们的青春与热血。上文中提到的宋宜山、陈立夫、章士钊、曹聚仁等,无一不是以爱国人士之名,被全体炎黄子孙永远铭记。
现如今,海峡两岸的沟通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
1987年台湾方面允许台湾人到大陆探亲,一时媒体上全都是铺天盖地“白发老人相拥哭泣”这样的新闻。民间破冰也使得官方沟通更为顺畅,官方直接沟通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起来。
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虽然台湾回归被各方势力所阻挠,但祖国统一是未来任谁都无法阻挡的历史大趋势。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两岸全体同胞的心声,无论有多么艰难,未来一定会实现。
参考资料
霞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特殊接触[J].党史纵横,2005,(第6期).
刘志青.毛泽东与蒋介石晚年的恩恩怨怨[J].党史纵横,2004,(第10期).
王松民.蒋介石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之谜[J].档案天地,2011,(第2期).
霞飞.反“台独”问题上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党史纵横,2005,(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