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牌特工,会不会有中途想放弃的时候?”
这个问题,是近期一些网友在评论区问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希望用今天的文章作一个答复。
1941年年初,重庆红岩村,天气依然很冷。
一大早,43岁的周恩来,就见到了一位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手下。他是中共的一位王牌特工,姓靖,名任秋。没有得到上线约见,他的出现无疑是危险的。
多年后的今天,“靖任秋”这3个字频频出现在各大解放战争纪念馆、各大军史专著中。但在1941年的那个清晨,周恩来和他的见面却多少有些令人无奈。
当时,靖任秋已潜入敌人心脏数年,身份为国军少将。应该说,在所有特工里他算是非常成功的一位。
但一见到周恩来,靖任秋却立马提出自己这工作没法干了。他希望能尽快结束特工生涯,早点去延安、早点上前线。说这话时,他带着恳求的语气,眼巴巴地望着老上级周恩来。
作为中央特科的创建者、我军隐蔽战线的奠基人,周恩来当然明白当一个王牌特工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靖任秋的忍耐,已经快达到极限;这也意味着,他已经感觉到危险的随时降临。
周恩来,能怎么办?
此次见面剩下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周恩来在讲,靖任秋在听。周恩来细细地分析着抗日形势,告诉靖任秋他为什么必须继续潜伏。当然,靖任秋也都听进去了。
一番谈话后,两人匆匆别过。临行时,周恩来紧握靖任秋的手,道了一句:珍重。而靖任秋,则点了点头。一个王牌特工和他的上线,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分别。
说实话,笔者研读了多部红色特工的回忆录,也在这些文字中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但当这样的事发生周总理身上时,笔者仍觉得非常震惊:因为,我们都知道,周总理是一个怎样视部下为手足的人。
在烽火年代,周恩来是如何处处保护下属,但凡和他相处过的同志们,都是知道的。而对于自己一手培养的特工们,他更是无比珍视。1976年临终前,他仍交代不能忘记隐蔽战线的同志们。
因此,让靖任秋继续潜伏,对周恩来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事实上,无论是他还是靖任秋,当时都没得选。至于原因,无非是:
从一名普通特工干到如今这个位置,靖任秋和周围配合他的同志们,已经付出了太多。
既然如此,靖任秋为何想要放弃?在此次见周恩来之前,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见完周恩来,回到敌营,他又将面临着什么?
本期,笔者讲的是一段关于抉择的往事。
一:靖任秋到底是什么人?
靖任秋,原是一个普通的江苏小伙。
1905年,他出生于江苏铜山一个地主家庭。因为家境不错,从小成绩也很好,他早早地就从江苏省立第7师范学校毕业。
20岁那年,他在南京东南大学旁听,正好经历了“五卅运动”。受同学们影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的靖任秋年纪轻轻,一心想跟着组织走,但领导却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你成绩好,去考黄埔军校吧,将来必能发挥大作用。
于是,1926年4月,21岁的靖任秋背着行囊,由南京跑到广州去考军校。几千人报名,录取率极低,但靖任秋还真就考上了,被编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
入校后,靖任秋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上了战场,成了将军。有一位非常有名,他就是:林彪。当然,这都是后话了,那时候无论是靖任秋还是其他同学,都没想到1927年蒋介石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政变发生后,靖任秋开始了地下情报工作。应该说,从这时候起,就注定靖任秋走的路会跟林彪等同学,完全不一样。
以至,多年后仍有不少老战友替他“可惜”:你一个黄埔步科出身的正规军人,去做卧底,太遗憾了。但事实上,在很多关键时刻,一个王牌特工的贡献绝不比一个师小。
一开始,靖任秋潜伏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当时,西北军里有不少亲共势力,靖任秋潜伏的目的就是联合他们、统战他们。
但毕竟是第一次潜伏,没过多久,他的身份就开始被怀疑了。1932年暑假的一天,西北军38军军长孙蔚如,急匆匆地把靖任秋拉进屋里,给他看了一份电报。
这份电报是国军高层发下来的,上面写着:
“查获有关共党靖任秋的文件,据查靖某在你部队中,立即逮捕,限十日内就地处决……”
也就是说,此时靖任秋的身份已经有人察觉到了。而孙蔚如之所以把电报给他看,是看在过去数年相处的面子上,想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快跑。没办法,靖任秋只能匆匆与孙蔚如告别,离开了西北军。
第一次潜伏的失败,让靖任秋颇受打击。但这时候,组织并没有让他归队,而是给了他一个新去处:去山西,打入军阀孙殿英部。
孙殿英是什么人?臭名昭彰的东陵大盗,看似五大三粗,实则粗中有细。
东陵盗宝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个个欲杀之而后快。但人家却硬是能靠送礼、托关系等路数,不但保住了小命,还保下了大量金银财宝。由此而见,孙殿英绝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简单。
在山西,靖任秋见到了孙殿英。一见面,他也不藏着掖着,对孙殿英说自己被冤枉是共产党,这才从西北军部逃了出来,并表示:“如果您这里也不方便留我,那我就走!”
孙殿英早前曾跟着冯玉祥和阎锡山反蒋,对于是否留下靖任秋,他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一方面,他知道靖任秋在西北军里还有不少关系,留住他,将来说不定能跟西北军接触一下;
另一方面,反过蒋的孙殿英也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靖任秋真是地下党,那将来说不定能靠他和共军联系上。
就这样,靖任秋秘密留在了孙殿英部。此后,他做了很多工作,最有名的一次是1939年稳住了孙殿英。
1939年年底,正是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期,当时在太行军区以西,共有3个军:朱怀冰的97军、庞炳勋的40军、孙殿英的新5军。
为了能破局,刘伯承和邓小平准备先对朱怀冰的97军动手,毕竟此人极为“反共”,是我军在当地的头号大敌。但在动手前,刘伯承也有顾虑:一旦我军与朱怀冰打起来,那他必然会求助于附近的庞炳勋和孙殿英。如果是这样,那我军胜算会降低,伤亡也将极大。
思来想去,组织上想到了靖任秋。此时很多咱们内部的高层领导,才意识到:当年留这么一颗“钉子”在孙殿英部,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联系上靖任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他的任务是:在关键时刻,想办法让孙殿英按兵不动。只要孙殿英能保持中立,就能为前线争取最大的优势。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靖任秋当真是拼了。
战斗打响后,孙殿英在军部就接到了哨兵的报告:“目前有两路人马,一队是从西北方向过来的八路军,一队是从东北方向过来的朱怀冰部。”
作为一个军阀,孙殿英陷入了两难:不支援朱怀冰部,将来老蒋来个军法处置,他扛不住;如果去支援,八路军那么猛,他的兵力肯定受损。
靖任秋一眼就看清了孙殿英内心的矛盾,他直言:“孙军长,不如你离开这个地方,由我来应付这个局面!”
孙殿英一想,这大概是唯一的办法了。以后如果老蒋问起来,那他也能把靖任秋推出去“背锅”。于是,孙殿英马上收拾东西,带着卫队离开了。临走前,他还留话:
“我走后,所有部队听从靖副师长的指挥。”
没错,此时靖任秋已经是孙殿英部下的少将副师长了。结果,孙殿英刚走,靖任秋就下了命令。他要求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枪炮声有多响,所有人都必须待在院子里,就当什么都没有听到,不许开枪。
值得一提的是,附近的庞炳勋看见孙殿英这样,也不愿轻举妄动。于是,八路军以极快的速度,顺利击溃了朱怀冰部。
这一仗,里应外合,打得漂亮!事后,靖任秋曾秘密赶到武汉八路军总部,见到了彭德怀、左权等人,被“狠狠地”夸了一顿。
这一年,靖任秋34岁。
二:与蒋介石见面后,他希望结束特工生涯
对任何特工来说,每一次出手,都将增加暴露的风险。这一点,靖任秋很清楚。
朱怀冰部的溃败,引起了国军高层的怀疑。与此同时,孙殿英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人到重庆去告他的状,说他养了一群共产党在部队里,图谋不轨。
面对这种局势,狡猾的孙殿英自然不愿意担责。他也懒得去搞清楚靖任秋到底是什么人,索性把他派到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孙殿英的用意很简单:你们不是说他是共产党嘛,那就交到戴笠眼皮子底下,你们军统的人自己去甄别吧!
其实,此时如果靖任秋离开孙殿英部,回归组织的怀抱,是有机会的。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同志们也都会理解。
但哪怕是即将面对“军统恶魔”戴笠,靖任秋也并不打算放弃。他打算,再拼一把。
然而,戴笠不是吃素的。此后,靖任秋在重庆受训期间,戴笠给他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比如,让黄埔军校的同学去套他的话;比如,安排已经叛变的地下党成员,跟他见面。
每经历一个考验,都是过一次“鬼门关”。而更要命的是,因为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靖任秋无法和在山西等地一样,去联系组织。彼时的他,就像一个暂时断了线的风筝,在风中挣扎着。
最后,戴笠决定亲自“会一会”靖任秋。毕竟,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他实在查不出靖任秋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
一个我军王牌特工,一个军统特务头子,这次相见,双方都是有备而来。
一见面,戴笠便就对靖任秋说:“孙殿英这个新五军,应该由你负责,中央方面没有问题,我完全负责!”
戴笠的如意算盘是:
其一,老蒋的中央军一直想接管孙殿英部,奈何孙部铁板一块,此次正好趁这个机会来个“挑拨离间”。只要能把孙殿英换下,将来就算是要处理靖任秋,也不会太难。
其二,因为靖任秋毕业于黄埔四期,算是“校长门生”,蒋介石对这些门生一向看中。如果能替老蒋争取到一个四期学员,那戴笠又算是立了一个大功了。
听到戴笠这样说,靖任秋只能装作为难的样子。戴笠见他犹豫,索性表示:我准备带你见见蒋校长。
说实话,靖任秋还真没想到,戴笠会给自己来这么一招。早前,他在军校及在中央特训班时,都听过蒋介石当众训话,但却一直未被单独召见过。此时,他内心的紧张可想而知。
几天后,在一个会客厅里,靖任秋见到了蒋介石。他刚坐下,蒋介石便问起华北的抗日形势如何?
提到华北局势,必然要谈八路军的坚持抗战。在靖任秋看来,如果跳过这一部分不讲,更显得自己心虚。与其这样,不如如实汇报。
结果,他刚一提到“八路”这两个字,蒋介石便怒气冲冲。很显然,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事,让蒋介石相形见绌、脸上无光。但他又不好骂靖任秋,毕竟人家说的是事实。
于是,蒋介石不想再谈下去了。他回到位置上,拿出笔写了一2000块的条子,算作要发给靖任秋回去的路费。这次见面,也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从表面上来看,靖任秋的表现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蒋介石并没有因此就认定他是地下党。但他自己却越想越不对劲,他认为这2000块钱“有问题”。
潜伏了这么久,靖任秋知道国军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师长级军官如果到中央来面见蒋介石,基本都能得到路费。一般来说,会分成5000、3000,2000不等。
而路费的多少,则体现着蒋介石的信任度、重视度。蒋军地方部队的长官们,也往往会根据路费档次,去决定这些人是否该重点培养。
思索了许多,靖任秋判断:自己已经很难在国军内部“混”下去了。就算他再回到孙殿英部,像对方这种势力眼,以后必定不会再给自己好果子吃。他真的不是怕死,只是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去前线杀敌,没必要再潜伏了!
思来想去,靖任秋决定去找组织。于是,这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1941年初冬的一个清晨,靖任秋与周恩来的见面。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靖任秋付出了多少,周恩来是一清二楚的。他理解靖任秋的处境,但他们都没得选。经过周恩来一番分析后,靖任秋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无怨无悔地回到了洛阳孙殿英部。
此后的靖任秋,经历了很多,有苦楚、亦有痛快。
我们先说苦楚。
回到孙殿英部,他曾一度被关押过。彼时,不止是他自己,包括其妻彭文,都以为他必死无疑。
为此,妻子还特意带着几个儿女赶到大牢,打算见他“最后一面”。阴暗的监狱里,妻子让孩子们排成一排,跪地给父亲磕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的身份,也不理解什么叫生离死别,却仍懂事地照做。多年后,其子回忆:抬起头时,我们看到父亲在抹眼泪。
再说靖任秋觉得痛快之处。
坐了一段时间牢后,靖任秋顺利出狱。此后,他继续潜伏。而此时,经历种种磨砺的他,已完全成长为一名顶级特工:
1944年,策划王道部起义,有他一份;
1945年,策划高树勋起义,有他一份;
1948年,策划廖运周起义,有他一份;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靖任秋,频频“行走”于国军各军部间,以独特的方式、绝佳的人格魅力,完美地展现了我军王牌特工的勇气与胆识。每一次策反成功,靖任秋都更庆幸于自己的坚持,更感激周恩来当初劝自己不要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靖任秋受到了重用,曾先后出任天津市政府委员、公用局局长、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尾声:
靖老潜伏敌营16年之久,一生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或许是特工生涯养成的习惯,晚年的他极为低调,很少对儿女们提起那段烽火岁月。只是每次有人说到周总理,他总是忍不住对儿女们唠叨几句。在他看来,周总理是真正懂他的人。
1996年春天,靖任秋因病逝世,享年91岁。
是的。再厉害的特工,也会有慌张的时候,也会有拿不定主意、甚至想放弃的瞬间。而当冷静下来后,他们的选择是令人钦佩的。而在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力量,一种足以支撑他们在无数个日夜里不退缩的力量。我们把这力量,叫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