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的一位年轻父亲给孩子取名“李不尚书”,这件事在他自己骄矜的自媒体烘托之下竟然成了一个热点,登上了今天的热搜榜——注意,这是他自己刻意为之的事情,并不是他人别有用心地让他们成为了焦点。
这种费尽心思给孩子取一些特立独行的名字的事情很少见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是一名教师,虽然不经常遇到,但时不时总能看到一些父母别出心裁地给孩子取一些特立独行的名字,成为教师和学生间的笑柄。
在这一点上,也不单单因为我的职业,大家应该也深有感触:身边这样“任性”的父母越来越多了;面对孩子们特立独行的名字,大家也有点审美疲劳了。——你见过“某书记”这样的名字吗?我见过。
这些父母为什么如此给孩子取名字?按照这名年轻爸爸的说法,他是考虑到我国是人口大国,姓名重复率特别高,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别人重名。
在这个基础上,他听了自己妻子的一句玩笑话,觉得“李不尚书”这个名字特立独行,并且还和“礼部尚书”谐音,因此极其认可这个名字。
虽然他的家族成员都反对这个名字,他也在表面上承诺:不使用这个名字给孩子上户口;但他玩了一着“瞒天过海”的计谋,在户口本上为孩子选定了这个名字作为终身的记号。
这件事登上热榜之后,这位名叫“两岁神童”的年轻爸爸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最近的发声是:认识到了这个名字的不妥之处,会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
在我看来,这名年轻爸爸的做法,就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了当下一些父母极端溺爱孩子的影子。如果说这样取名字是一种美好期待,这种期待也是那种揠苗助长式的期待,并不可取。
教育孩子的家长不能一味沉醉在甜蜜里,而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你一家的孩子,而是有千千万万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并不是表浅的。
这名年轻爸爸的网名叫做“两岁神童”,从网名中就能看出一种霸气外露的骄矜,堪称锋芒毕露。
两岁的孩子当然是父母心中的神童,但不能外化到让外界众人都认为他是“神童”,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在自己家庭之中怎么称呼自己的孩子都可以,在外人面前没有一点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的温良谦恭让,表现得咄咄逼人,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
这名年轻的爸爸表述自己的初衷是“避免重名”,重名真的会造成很多不便吗?
如果从一个战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重名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不便于对人群进行管理;可是,大部分人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自然人,在自己身边会有多少个重名的人物,以致于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呢?
再者说了,汉字常用字不过2500个,而我国的人口基数是14亿,无论怎么排列组合,我相信:重名的人数也少不了。
当然,有人说:那就用生僻字取名。
第一、即便算上生僻字,也不过一两万字吧?始终都会有重名现象发生;
第二、用生僻字做名字,孩子容易书写吗?各种电子输入系统有相应的字库吗?
不要忘了,在学生报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字库里没有这个学生的名字”的现象发生,给考生带来很多不便。
不要在意什么重名不重名,我们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不必像古时帝王一样避忌名讳。即便某人的孩子将来会大有作为,想想“马云”的“云”字,想想“董明珠”的“明珠”,他们的名字不是一样普通吗?
反观这位年轻爸爸的做法,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种溺爱方面的特立独行——整个家族都不赞成这种做法,他偏偏阳奉阴违地给孩子取了这么一个名字。这名爸爸本身就是那种特立独行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进一步特立独行。
这样的孩子进入学习阶段之后,大概率会不太服从教师的管教——学习毕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有他爸爸在背后为自己没有底线地撑腰打气,他的青春一定会迷茫起来,成为一名“问题学生”。
是的,在我看来,名字过于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生涯往往差强人意——当然,你可以用“学习好就代表一切吗、遵守规则就代表一切吗”来给自己开脱。
“李不尚书”这个名字的确霸气——谐音“礼部尚书”,但细细想来,这名年轻的爸爸从孩子刚刚出生就在给孩子灌输一种封建王权的理念,很难想象他的教育将来会是教人向善的一种平和恬淡的教育。
而且,按照一些网友的戏说,“李不尚书”还可以被解释为“不崇尚书籍”,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会起到负面作用——不要嘲笑这种解读,现实生活中,孩子间的这一类玩笑、成人间的这一类玩笑还少吗?就是放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已。
取名原本也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则可言,但是,名字不能过于霸气,好像也应该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不能让人们听完之后没有产生亲近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荒唐的强势压迫感。用迷信的说法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镇住霸气的名字。
如果名字就代表未来,那么当年只能用数字序号来为自己做标记的“朱重八”注定就是“贱民”,永远也不可能把大明握在手中。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