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教育部原学生管理司顾问李力群同志因病逝世,享年100岁。
这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有不少也已经上了年纪的革命后代们深感惋惜,在他们的眼里,李力群是一位好校长,她的一生,也和教育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李力群,是众多红二代心中永远的“李校长”。
李力群的风雨人生
高岗从1938年4月开始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那会的延安早已充满着光明,也成为了抗日民主的一面旗帜,吸引着来自祖国各方的青年到此实现远大抱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岗和杨芝芳离异,恢复了单身的生活。
很快,有另外一个姑娘闯入了他的世界,那个女孩便是李力群。
在当时的延安,为了革命事业和个人的幸福,不少干部也都摒弃了最初被包办的婚姻,婚姻自由的风气也在革命队伍里迅速传播,大家追逐的是理想和爱情,不再是“媒妁之言,父母之约”。
李力群也是非常有知识文化的一位女青年,她早年间在徐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也在革命的浪潮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和同学们赶赴延安,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抵达延安后的李力群,很快就进入党校之中学习,高岗正巧在党校中讲课。
由于李力群的个子比较小,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坐在第一排,这个智慧的女孩很快就给高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段时期的学习结束后,陈云同志就将李力群留在了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工作,年轻的李力群总是想要去敌后奉献,可一想到那是组织上的安排,也就无条件服从了。
时间一长,高岗也彻底喜欢上了这个姑娘,随后,他们也在众人的撮合下结了婚,李力群回忆道:“婚后,他对我还算不错。”
此后的日子里,李力群也就这么和高岗“绑定”在了一起。
到了解放战争的年头,由于东北野战军有了新的动作,所以留在驻扎地附近的红军的孩子们,需要面临着和军队一起转移的问题。
南岗子弟小学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跟着罗荣桓夫人林月琴随着军队南下,不过还有二十多个同学需要妥善安置。
面对这样的情况,罗荣桓决定将四野后勤部创办的“四野随军小学”留在沈阳,减轻部队的后顾之忧。
那么,谁来管理这些留下的孩子,就成为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当时,李力群也已经来到东北地区参加工作了,时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马上就找到了李力群,希望她能够肩负起这个工作。
张闻天也早都听说过,此前李力群就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处理学生们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
李力群心中没底,也坦白了说:“我在参加革命后没有办过学校,担心无法承担这个重任。”
张闻天显然已经认定了让李力群来做这件事,他说:“有什么不懂和不会的,就在工作当中学习,在战争环境当中,什么都要学都要去干,无所选择的,而且这个是培养革命后代,是个重要工作,要给国家培养出科学人才,要建设新中国。”
李力群心中虽然有压力,不过面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她还是选择了同意,至此,也开启了她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生涯。
学校的校名,也是“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起的,他参照了陶行知所创办的育才学校,给学校取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学校”。
徐特立特意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学校就是要为孩子们服务,要热爱孩子,让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他们的科学知识,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
这句话,也成为了东北育才教师们的座右铭,也同样被李力群铭记于心。
李力群接受过系统教育,也认为办学的话师资是第一位的,于是,她便邀请徐特立给她推荐上一批师资资源,对孩子的未来都是有好处的。
从1949年5月1日,学校也开始正常运作了,不过那会也仅仅只有4个年级外加一个幼儿园,一共是190人,李力群本人的孩子高轩和高延延也是在这个学校念书。
学生也都是非常典型的“红二代”,因为最初的这批学生,只有东北局机关和东北军区处级以上的干部子女以及烈士子弟。
一直到了1952年之后,学校才开始陆陆续续招收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干部子弟。
为了方便管理,同样也是为了学生们的安全,李力群也在学校最初定型后就定下了严格的管理条例。
校长掌握着一切管理大权,自然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李力群事无巨细地管理,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特别是孩子们知道了高轩和高延延有这样一位漂亮能干的母亲之后,也都非常羡慕他们。
长期的发展中,学校也渐渐形成了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孩子们长大了,李校长也老了
后来因为种种变故,李力群离开了校长的岗位,去了远方,一直到1972年才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回到了北京。
最初,李力群告诉周总理自己想要找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去干干,这样在空闲时间里还能读读书,毛主席听闻了这件事后,还是让李力群去了国务院科教组学生司上班。
她的几个孩子也陆陆续续返回了北京,一家人开始了其乐融融的团圆日子。
那批在她教育下的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大家都没有忘记“永远的李校长”。
陈伯村的女儿陈刚和李力群的女儿在育才读书的时候是同桌,陈刚一直对老校长记忆犹新,在和老校长一家失去联系20多年后,他们一家人也专程前去探望。
陈刚还记得,刚刚进入李力群家的四合院后,感觉院子中有些凌乱,门外的几口水缸摆放也不算整齐,可看起来很有生活气息。
让陈刚感觉到欣慰的是,记忆中的李校长依旧很有精神,还是像过去那般雷厉风行。
在李力群晚年的那些日子里,也有很多学生前去探望过,老校长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也让大家很放心。
特别是在2010年冬天,东北育才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力群迎来了自己90岁的生日,东北育才北京校友会为她在“鑫海锦江大酒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会。
科学高中部的苏振敏还代表东北育才向她转达了时任校长高琛的祝福。
李力群校长始终关注着东北育才的发展,还语重心长地说:“东北育才越来越好,将来会更好!”
这场生日宴,很多李力群校长的学生都露面了,大家细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也都感谢着李校长最初的栽培。
王炽昌曾和李力群共事过,他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大拿,也出席了那一年的生日盛典。
他回忆道:“我从1986年到高校学生司去工作,一直到1998年调到了香港去,整整12年的时间,李力群同志一直关心着我的工作,我去请教工作的时候,她也非常积极,很乐意告诉我,有的时候还会主动过来提醒我工作中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有人给她送去了大米或者羊肉,她还会打电话过来问我们要不要。”
王炽昌还记得,李力群在退休了之后,行政关系转到了老干部局,不过党组织关系一直没有转,那是因为她希望能够留在学生司。
李力群舍不得共事多年的同事们,也舍不得那种早已熟悉的工作环境,每次要有党小组活动时,她都会积极参加,很少请假。
李力群还说过:“要是开党支部大会,就要通知我,如果你们忘记了通知我,我就要提意见了。”
这次前来祝寿的人群中,除了沈阳第一育才学校当时的学生,还有高岗家乡的老乡,大家都纷纷去和李力群合影留念,并祝福李力群老人能长命百岁,多看看今后的好日子。
2014年12月,几位东北育才学校的领导和校友来到了李力群老校长的家中。
此时的育才,早已是今非昔比,越做越好的成绩,李力群都是能看得到的。
李力群望着大家,也笑着说:“东北育才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你们办得好,成绩也好,毛主席将我从五七干校接回了北京,说我办个育才学校养活军队干部子弟,现在学校办得好!”
学校做大了,大家依旧没有忘记老校长,如今学校的初中部仍然在老校址的位置,教学走廊里还有一尊李力群的小型塑像,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李力群已经逝去,但她为新中国所做的一切,无人会忘怀。
恩师之情,众多红二代都不会忘怀,对于李力群的缅怀,从不曾停歇。
参考
李力群同志的90寿诞 王炽昌文集
高岗夫人李力群的悲喜人生 卓成华; 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