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坟墓,埋葬的多是些富商,生前便已享尽荣华富贵,如今死后却仍占着风水宝地……”1954年,在西湖岸边观赏的毛主席,突然说出了这一番话。
这话里话外,皆在言明,如今西湖岸边的坟墓,出现在此风景优美之地,是极为不合时宜的。
闻言,陪伴在侧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暗自思索一番后,犹豫着开口询问了一句:“主席,您看这岳飞的墓是否迁走呢?”
原来在西湖边上,有着岳飞墓,而毛主席又是极为推崇岳飞的,如今毛主席示意将岸边墓迁走,这岳飞墓何去何从,王芳着实是不敢擅自决定。
“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的墓无需迁动。”毛主席的回答很是果断,在他看来,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墓便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一、送去无名花圈
当时,正值清明节前夕,一直在修订的宪法刚刚通过审议,为之困扰许久的毛主席,终于有机会能够休息一下,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回到杭州住所的毛主席,脸上露出了许久未出现过的轻松之意,就在毛主席洗漱过后,准备回房休息时,好似突然想到了什么,突然停止了动作,转身喊来了屋外的秘书,吩咐道:“你把王厅长请来,就说我有事找他。”
交代完,毛主席便坐回了座椅上,等着王芳推门而进。
“主席您找我?”很快,门外就响起了王芳的声音。得到毛主席准允后,进入屋内的王芳,开口便询问毛主席有何需求。
王芳到的时候,毛主席刚好从点上一支香烟,见气喘吁吁的王芳进来,夹着香烟的手停顿了一下,冲着旁边的座椅点头示意,让王芳坐下再说。
毕竟时间已晚,看王芳的满头大汗,估计也是匆忙赶来的。
等到王芳坐下,喘了口气,休息片刻后,毛主席才开口。
“王芳同志,这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吧?”
不明所以的王芳,闻言也是满头雾水,停顿了一下,才连忙回道:“是的,主席,离清明节没几天了。”
得到回复的主席,却并未接着开口,抽了几口香烟后,才缓慢地开口,突然询问:“‘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句话你可知是谁所说?”
身为浙江省公安厅厅长,常年在浙江工作的王芳,对于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自是再熟悉不过的,更何况,这句话是著名将领岳飞所述,
“主席,这句话出自英雄岳飞,就在我来的路上,刚好就经过了岳王庙。”没有犹豫,王芳很是自然地便接过了话。
谁知,王芳的话一出,毛主席竟站起了身,神情很是庄重。在王芳手无足措地注视中,毛主席抬脚,默不作声地在屋内来回踱步。
“主席?”对此,王芳只好小声试探。
“岳王庙?岳飞身为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敬仰。”毛主席一开口,言语间充满着对岳飞的崇敬。
就在王芳思索着,究竟要如何接话时,毛主席突然接着说道:“岳飞的《满江红》,你可会背?”
广为流传的诗词,王芳自是会背的。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内,接着就响起了王芳一字一句背诵的声音。在“靖康耻,犹未雪”一句脱口时,沉浸在诗词中的毛主席,突然变了脸色,本就庄重的神情变得更加肃穆。
随着王芳的背诵,毛主席也朗声加了进去,一同将诗词背诵结束。
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了情绪当中,办公室的两人迟迟未能从悲亢的情绪中抽身。
一根香烟消殒,毛主席熄灭后,出声打破了悲愤的氛围,“王芳同志,我有件事情想要拜托你。”
“主席请说,无论什么事,我都会尽心尽力完成!”闻言,王芳立即起身保证道。
“清明节当天,我脱不开身,劳烦你帮我到岳王庙,给岳飞献上几个花圈,费用你不用担心,从我的稿费里扣。切记,花圈上不能出现我的名字。”
几日后的清明节,几个没有署名的花圈,出现在了岳王庙中,引起了众人的纷纷猜测。
二、救济岳飞后人
除却送花圈,两年前毛主席特批救济岳飞后人一事,更能显示其对岳飞的推崇。
那时,名为岳昌烈的岳飞后人,是个远近闻名的固执脾气,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读书上,作为清末秀才的他,本是嘉兴秀洲一中学的教书先生,文采不菲的他,却因不善与人相处的怪脾气,几次被学校警告,最后还是被学校解聘。
性格孤傲的他,不仅一生没有娶妻,就连祖上存留下来的产业,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消耗得所剩无几。没有收入的他,只能长期住在一个潮湿不堪的弄堂里,一贫如洗的他,就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能置办上,仅有的一张床铺,还是他用砖头堆砌后再添上个门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活很是清苦的岳昌烈,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内心,以书为友,即使借街头茶馆的灯光,也要没日没夜地研读诗书。衣着破烂、整日捧着本书还经常旁若无人朗读,这样的岳昌烈,一度被周围的小孩子们叫作“书呆子”。
外人异样的目光,岳昌烈从不在意,有衣穿,有饭吃,便已是人生幸事,更何况,自己仍能无拘无束地看书。
然而,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本就依靠他人救济方能勉强度日的他,就连勉强地取暖、糊口,都不能得到保证,到处寻找工作未果的他,拖着羸弱年迈的身躯,四处奔走,也只能谋得极少的干粮救急。
1951年秋,实在是撑不住的他,选择写信到中央,向中央谋求救济。不久,经过桐乡县政府审核同意之后,这封信尽管被送到了中央,但正值毛主席事务忙碌之际,那封来自岳昌烈的书信,未能被送到毛主席手上。
苦苦未能得到中央回复,没有收入来源的岳昌烈,无奈之下,在第二年,也即是1952年的春天,再次向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
第二封信送到中央的时间,刚好赶上毛主席在河南黄河领域视察,一向推崇岳飞的毛主席,在视察途中,不出意料地选择了在汤阴站停车,作为岳飞故里,岳庙和《岳忠武王故里》的石碑等处处都散发着岳飞在此生活过的痕迹。
在那里下车的毛主席,在汤阴县长王庭文的汇报中,彻底沉浸在了岳飞的英雄事迹中,在众人谈到岳飞后人时,一句“岳家后代人人立场坚定”,更是引起了毛主席的连连称赞。
毛主席的汤阴县一行,引起了世人对岳飞后人现状的重视,岳昌烈的悲惨现状也受到了汤阴县的重视。在经过多重审查后,那两封岳昌烈写的书信,被一同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听到这两封信是当今岳飞后人所寄时,毛主席没有任何犹豫地就开启了,在读完那两封充满着文人风采的书信后,毛主席当即就在信封后写下“可酌情救济”几字。
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批示,浙江省政府以及桐乡县政府,很快就着手安排岳昌烈生活一事。在适当对岳昌烈进行生活补助后,考虑到岳昌烈文学底蕴深厚,当地政府决定聘其为文史研究馆馆员,负责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
三、视岳飞为知己
早在毛主席幼时,不愿在家里的安排下,庸庸碌碌地过完麻木一生的他,从心底里便不认可,古板的私塾先生的教学方式。
彼时的毛主席,热衷于阅读各种小说,在各种小说的书海中,一本《精忠说岳传》脱颖而出,成为了最为吸引毛主席的小说。除却吃饭睡觉,剩余时间里,毛主席都将这本书捧在手里。
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少年的毛主席完全被铮铮铁骨的岳飞吸引,为国献身,面对外邦侵略浴血奋战,拥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岳飞,彻底将毛主席折服。
在那本书的影响下,毛主席不仅将岳飞看作偶像,内心深处更是形成了极为强烈的爱国情怀。
年纪稍长一些后,渴望深入了解岳飞的毛主席,一直忠于搜罗与岳飞相关的文学作品,到处搜集的书籍,毛主席总是会一本本地仔细阅读,中间还会在书页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与岳飞的一场对话,在多次的对话中,毛主席的心中,已然将岳飞当作了书中知己,精神知音。
将岳飞事迹深刻心中的毛主席,在之后的时间里,经常会借用岳飞的故事,去鼓励万千青年。
1938年,一次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上,在众多青年学子面前,毛主席公开说道:“自古便是英雄不问出处,就拿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来说,从士兵做起的他,最后不还是建功立业?同样,如今我们更不会要求人人都是名牌学校毕业!胜利向来只属于奋斗者,大家只管尽情施展才华!”
之后,在抗日战争日渐深入时,面对日寇的强烈进攻,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华民族各民族的顽强斗争下,日寇根本不能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但是,想要守住国土,中国便要作出长期抗争的准备。
在中国革命队伍中,在日寇猛烈的攻击下,当时已然有了不少人持悲观抗战态度。为了阻止悲观想法的持续,毛主席的一篇《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为千千万万中国青年指明了方向,为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鼓舞。
在这篇《论持久战》中,“灵活”二字便是重中之重。这些想法的启发仍是岳飞的军事思想,在与金兀术的抗争中,之所以岳飞能够多次打败敌军,其中关键所在便是“灵活”,想要在强悍的敌军面前,站在胜利一方,便要转换思路,切忌硬碰硬,正面抗之。
正是在岳飞的军事思想影响下,面对武器先进的日军,毛主席认为人民军队需得与之展开持久抗战,必须突出“灵活”二字。全球所闻名的游击战术,应运而生。
每每遇到难题时,毛主席常常同幼时一般,与岳飞来一场对话,从中找到解惑之路。
可以这么说,毛主席的一生,极为推崇岳飞的爱国精神,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岳飞敬意的毛主席,在后来有人企图颠倒黑白,为秦桧等卑鄙之人翻案时,第一时间便站出来为岳飞正名。
乃至今日,“精忠报国”四字,仍需深刻于所有中华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