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15日,正在北京生活的孔令华夫妇接到了上海华东医院的通知,说母亲贺子珍病危,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过去。
当时李敏也卧病在床,惊闻噩耗,她着急地爬了起来,紧紧地拉着孔令华的手急切地说:“快,扶我上车,我要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很快,孔令华夫妇便乘坐飞机抵达了上海,谁知,进到医院后发现贺子珍神志十分清醒,“你们怎么都来了,是不是怕我不行了?”贺子珍看到女儿女婿,高兴地问道。
这让李敏顿时长舒了一口气,她觉得一定是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只是,此时的贺子珍不过是回光返照,就在三天之后,贺子珍病逝了。
死者为大,孔令华夫妇开始操持起母亲的葬礼,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贺子珍的葬礼规格一时无法确认,这着实让他们犯了难。
上海市委的领导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便向中央作了请示,结果,邓小平直接一句话定了调。
尽善尽美的“绿衣使者”
贺子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她与毛主席结为夫妻是在1928年,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刚刚建立不久,面对着敌人的重兵围困,形势非常严峻。
而同为革命者的贺子珍一直默默地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担任他的生活和机要秘书,陪他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
毛主席平日里非常喜欢阅读报纸,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一日无此君”,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又很难第一时间拿到,贺子珍看在眼里,便想方设法地搜集起来。
贺子珍并非弱女子,早早投身革命的她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手持双枪掩护毛主席和朱德突围,还被战士们誉为“双枪女将”。
于是,为了弄到报纸,她偷偷到国民党部队的封锁线附近,与偷越到这里的商贩建立联系,从他们手里得到一些最新的报纸,后来,敌人有所察觉,她就让商贩把报纸当做包装纸用,然后自己再高价买过来。
渐渐地,贺子珍建立了几条贸易通道,每隔一段时间都能获得数量可观的报纸,当然,她知道毛主席工作忙碌,所以,并不是直接把报纸一股脑地都递到他手上,而是提前进行了筛选。
贺子珍也是有文化的,她把和革命内容相关的以及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报纸消息用笔进行了圈注,然后再把标注好的叠好放到毛主席的桌前。
贺子珍每次看到毛主席看报纸时开心的样子,自己也露出了微笑,当然,那些剩余的报纸她也没有浪费,而是用来给毛主席卷起了烟。
1929年初,毛主席率领红四军运动到了瑞金附近,当时由于长期作战,和上级失去了联系,报纸也无法弄到手,可毛主席急需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局势,于是,便派了一个班偷偷潜入瑞金搞报纸。
贺子珍听说后,找到了毛主席,自告奋勇地说道:“让我和他们一起去吧,我知道你最需要哪些报纸。”
毛主席点了点头,关切地说道:“好吧,快去快回,注意安全。”
这天晚上,贺子珍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悄悄摸到了瑞金城下,趁门口的哨兵防备松懈,突然命令战士们举枪射击,敌人瞬间倒下了几个,还没等剩下的反应过来,贺子珍又甩出几枚手榴弹,炸死了几个敌军,敌人还以为是大部队来了,纷纷四散而逃。
贺子珍带着战士们迅速进入了城内,直奔邮局而去,因为这里是报纸最多的地方,果然,来到这里以后,贺子珍惊喜地发现架子上满是报纸,于是,便专捡重要的装,不多时,包里就塞满了。
可贺子珍一心都在想着让毛主席看到更多的报纸,一时间忘记了瑞金还没有收复,刚要出门,发现已经陷入了敌人的重围。
危急时刻,贺子珍没有慌乱,而是趁敌人还没有开枪,决定先发制人,指挥战士们拿着手榴弹就朝敌人招呼,敌人顿时愣住了,而贺子珍趁着这个间歇带领战士们夺路而出,最终跑出了瑞金城。
当毛主席看到贺子珍把一大包报纸完好无损地交到他手里的时候,非常兴奋,连连赞许道:“子珍,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机智和勇敢!你真是个特殊的绿衣使者!”
在两人相处的十年时间里,贺子珍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毛主席的生活,总是能想他所想,帮他分担。
而与此同时,贺子珍本身也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女性,为了革命,她和毛主席生的6个孩子有5个或夭折或失落,最终只有李敏一人幸存下来。
只是,因为伤病和一些其他原因,贺子珍还是选择了离开,结束了两人婚姻生活。
长相思,摧心肝
那是在1937年11月的一天,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革命,贺子珍果断离开了延安,前往了苏联治病学习。
当时,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心中也很是不舍,便派警卫员前去劝说,还给沿途的同志发了电报,希望她能留下,只是一生要强的贺子珍打定了主意。
贺子珍还是坐上了飞往苏联的飞机,临走的时候,她只给毛主席留下了一块白手帕,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从此诀别”,却不想这一去两人分别了20多年才再次见面。
不过,十年的感情又岂是说断就断的,抵达苏联后,贺子珍发现自己还是经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曾经和毛主席一起生活过的场景,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事实上,贺子珍前往苏联的时候,已经有了身孕,这是她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但遗憾的是,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贺子珍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在苏联的生活也十分艰难。
而在另一边的延安,毛主席同样关心着贺子珍的情况,当听说她一个人生活困难时,为了安慰她,便主动叫人将李敏送去了苏联和贺子珍团聚,贺子珍得知后更加后悔当初的选择。
转眼间来到了1959年,此时的贺子珍已经回到了国内并在国内生活了11年,期间,她在上海养病的时候,毛主席还专门写信表示了慰问,并且还把当年她留下的手帕寄到了身边,贺子珍非常感动。
她的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够再见毛主席一面,只是过去毛主席工作实在太忙了,一直没有抽出时间。
正好这年7月份,毛主席到了庐山召开会议,而贺子珍此时也在南昌休养,时隔22年,两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
1959年7月9日晚,贺子珍在好友曾志的带领下来到了毛主席在庐山的临时住处,出于保密,一开始她并不知道是要见毛主席,还以为是来避暑的。
所以,当她走到二楼,看到坐在藤椅上的身影时,忍不住一下子哭了出来,虽然时隔多年,虽然只是背影,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毛主席又何尝不难过呢,看着当年叱咤井冈山的女英雄如今头上已经有了银丝,他也忍不住流泪,片刻后,毛主席动容地说道:“不要哭了,坐下来说吧。”
贺子珍依旧哭个不停,毕竟眼前的他曾是自己的丈夫。
毛主席也愈发伤心,他递给了她一条毛巾,真挚地说道:“以前没见面,总是盼望着相见,现在见到了你又不说话,以后可能没机会见咯。”
贺子珍这才止住了泪水,仔细地看着毛主席,动情地说道:“你最近还好吗?这些年身体怎么样?”
“好,一切都好,哦对了,娇娇有男朋友了,你见过没有?同不同意?”毛主席不想让她一直伤心,便换了个话题,聊起了女儿的婚事。
贺子珍听后认真地说道:“你同意我也同意,两人的感情很好,我完全同意。”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时间淡忘了痕迹,留下的只是老友间的寒暄,当然,有一件事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
当毛主席听说了贺子珍在苏联的经历后,不断摇头叹息,他有些凄然地问道:“当初,你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刚刚缓和了心情的贺子珍一听这话,难免再度伤心,她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那时是我不懂事了。”毛主席没有说话,只是在一旁吸着烟。
眼看夜已深,为了不耽误毛主席的工作和休息,贺子珍就离开了,临走前,毛主席还说没聊完的等第二天再聊,可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而后,两人一直关心着彼此的生活,每次李敏来上海,贺子珍都会让她捎一些特产带回北京给毛主席,毛主席更是直言: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从我的稿费中支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京病逝,惊闻噩耗,贺子珍精神有些恍惚,看着电视机前悼念毛主席的群众,她的心情更是万分悲痛。
可以说,两人对彼此的思念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过,遗憾的是,毛主席病逝时,贺子珍正在上海养病,没能到北京送他最后一程。
“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78年,李敏来到了上海看望贺子珍,看到母亲病情有所好转,她把见父亲毛主席最后一面的事讲了出来。
当贺子珍听到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并在她的手上画了一个圆圈后,眼泪再次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原来,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画了一个圈,表达了对她的无限思念,这怎能不让贺子珍悲伤。
也因此,贺子珍愈发地想要到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了,李敏知道母亲的想法后,赶紧将此事告诉了公公孔从洲,请他向中央申请,孔从洲觉得这无可厚非,便立即做了报告。
当然,除了要到北京去以外,考虑到贺子珍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孔从洲还专门向中央提出了应当增补贺子珍同志为全国政协委员,邓小平立即批示了同意。
得知自己当上了政协委员后,贺子珍露出了笑容,因为这代表着党和国家对自己革命事业的肯定,1979年9月8日,在李敏和孔令华的陪同下,贺子珍前往了北京。
贺子珍先是参观了天安门,随后又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当看到躺在水晶棺里的毛主席遗容时,贺子珍还是忍不住悲伤,只是这次考虑到大家的情绪,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再次拿出了当年的那条手帕擦拭了眼泪。
紧接着,贺子珍又和纪念堂里的毛主席坐像合了影,两人再次以独特的方式重逢,只是这回,天人永隔,离开纪念堂后,坐上汽车的贺子珍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天安门,投向了上面挂着的毛主席画像。
1981年5月,在北京住了一年多时间以后,贺子珍又返回了上海休养,到了北京,看了毛主席遗容,还当上了政协委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没有了遗憾,很是享受生活。
这段时间,一些老战友们也纷纷来到上海看望,大家聚在一起畅聊革命的往事,共同期待祖国的发展,其乐融融。
只是,多年的病痛还是压垮了贺子珍的身体,1984年3月,贺子珍病情突然恶化,多种并发症导致高烧不退,情况非常危急。
上海市委的领导们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往了医院探望,并且指示专家组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代价,抢救贺子珍同志的生命。需要什么医生就调什么医生,需要什么药就进口什么药。一定要尽最大努力。
但病情还是没有得到好转,1984年4月18日,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终年75岁。
贺子珍病逝后,孔令华夫妇开始操持起了她的葬礼,紧接着,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邓小平得知贺子珍病逝的消息,心中也很悲痛,当他看到上海市委发来的请示报告后,毫不犹豫地在上面作了批示:“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一室指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里存放的都是中央领导同志的骨灰,把贺子珍同志的骨灰放在这里,可见党中央对她的认可,而邓小平的这句话无疑为贺子珍的葬礼定了调。
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上海市委领导悉数到场,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邓颖超等都敬送了花圈,来到现场的还有很多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伟大女性的群众。
4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并且还刊登了她的照片和革命简历,供全国人民悼念,而上面的评价更是对她革命生涯的高度概括:
“贺子珍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