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庆市区游历 ,匆匆走了几个地方,作此四记,绝不足以概括安庆,仅作备忘而已。
一、迎江寺前望皖江
安庆在安徽省的西南部,坐在长江的北岸。长江从江西九江向东流到安庆,支流皖河汇入,安徽人便把从安庆到马鞍山的安徽省内的长江河段,称作“皖江”。“八百里皖江”这个词儿,就是这样来的。
落脚安庆,便先到了面江而立的迎江寺。寺门离江边也就50米左右,寺门两边各置巨大铁锚一个,挺有特点,想必是镇水固城之意吧。从寺里出来,站在江边,望着宽阔的皖江江面,左手是安庆长江大桥,右手便是安庆港。在江边散步的一位当地人告诉我:大桥建成快10年了,原来安庆上游九江有一座,下游铜陵有一座,现在安庆也有了,过江就方便多了。他还说长江下游过来的5000吨级的海轮,到了安庆码头后,便不能再溯江而上了,要在安庆卸货折返。
安庆市区内面皖江而立的迎江寺,最早建于宋代,被誉为“安徽首刹”。从寺门前摆放的一对儿大铁锚,便能够看出这座江边城市的特色
迎江寺内宋代建的振风塔,寺内介绍说振风塔规模仅次于定州塔,在国内古塔里排名第二。当地有说法:安庆地形状似一条船,振风塔恰是安庆的桅杆
转用网上查到的迎江寺、振风塔与长江同框照
从迎江寺前的江边远望西边的2004年才落成通车的安庆长江大桥
从迎江寺前的江边远望东边的5000吨级海轮入长江的终点港——安庆港
二、近代洋务第一所
安徽省由古代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组合而成。自清乾隆年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
我认为安庆的名声和影响力陡增,是从近代的开始的。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清末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在这里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中国自造的第一支枪、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台蒸汽动力船等,均出自安庆。在安庆文物协会所在的皖江文化园中参观,见到了一幅当年安庆军械所负责人容闳的旧照,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就是经他手而派出的。
在安庆市内的“皖江文化园”门前留影
安庆市区皖江文化园内的“皖江文化展示馆”
皖江文化园内张挂的容闳的照片:照片注解说他是中国留学生之父
皖江文化园内张挂的当年淮军照片: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是模仿西方的方法编练近代化陆海军,安徽籍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建者
三、黄梅戏和京剧的源头
我于戏剧,比如京剧、昆曲这些“雅类”的剧种,即便是使劲儿地听使劲儿地看,也一向是听不大懂;可是,听黄梅戏、豫剧这类“俗类”剧种,却一听即入,甚至还能陶然其中。这次到安庆,方知黄梅戏和京剧都形成于这里,“雅”“俗”同源,这个现象颇有趣,值得研究。
有一种说法,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的黄梅小调(也叫采茶调)演变而来的,这种小调儿逐步向东扩展,在安庆这个大地方最终形成了黄梅戏这一剧种。几年前,安庆市区建起了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博物馆,馆的规模不小,全面细致地展览介绍了黄梅戏这一剧种的形成发展历程、剧种特色及其影响。在馆里听着严凤英优美唱段的录音,凝视这位30多岁便意外离世的伟大演员的照片,觉得一种地方艺术、一个本土艺术家,其实就是当地的靓丽名片和logo呀!展馆的一名保安对我说:“严凤英以后,就没人了”!他了解的一定比我多,他的话,我没有全懂,但似乎又懂得了一些。
坐落在安庆市内的“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及与其一体的“黄梅戏艺术中心”
黄梅戏博物馆院内介绍“黄梅戏”石标牌
在黄梅戏博物馆门前留影
黄梅戏博物馆内展览的伴奏乐器和剧装
严凤英和王少舫表演《天仙配》的剧照。馆中循环播放着严凤英在《天仙配》中的精彩唱段,她的嗓音甜美,充满磁性。展览词中说:严凤英将黄梅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也是从《天仙配》里才感受到了黄梅戏的魅力
黄梅戏博物馆内介绍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专题部分。严凤英是伟大的艺术家,她的表演带给人们欢乐的享受,但她个人的命运却饱含悲怆
资料显示: 清乾隆皇帝年八十大寿那年(1790年)及后来陆续进京献演的“四大徽班”的演员是清一色的安庆人。在嘉庆、道光年间,这些进京的安庆演员们,在徽戏的基础上,吸收京腔、秦腔、昆曲等剧种的因素,创造出了“京剧”这种戏曲形式。对京剧形成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程长庚,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他就是安庆(潜山)人。现在潜山县的程长庚故居已经对游客开放,本想去看看,听说来回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时间实在安排不出来,遂放弃,顺记一笔于此。
安庆市潜山县的程长庚故居展馆内的序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表面在说一人,其实更是说明京剧之源。转用网上照片
四、中共鼻祖陈独秀:安庆人
中共鼻祖陈独秀墓庐和陈独秀纪念馆,在安庆市北郊的火龙山下。早就想来安庆拜谒,今日打车专程参观祭拜,记下如下文字:
出生在安庆市怀宁的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共一大到五大的第一把手。近百年前,他与安徽同乡胡适在北大当教授拿260块大洋薪水,而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毛泽东,只挣8块。胡适“五四”后批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过于激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当时的中共高层却批判陈独秀消极,开除了他的党籍。陈拒绝认“错”,后因贫病交加,于1942年抗战期间病殁于四川江津,有记载是由原北大诸位同仁出资,方得以装敛下葬。另一曾任中共领袖的瞿秋白,曾认为他自己一生的悲剧就在于一介书生从了政。我以为陈独秀也相类似,陈性情率真、刚愎不阿,是好的思想者,但这也许恰是入世从政之不足。放大看看刻在他墓前的、近百年前他在他主编的划时代的《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字吧!还有他高喊的“民主”“科学”口号,也被雕在墓园的入口牌楼上,穿透了时空,至今回荡……
陈独秀园入门牌坊,两边书有陈独秀最先提出的“民主”和“科学”四个大字
安庆陈独秀园中的陈独秀全身雕像
安庆陈独秀墓庐。1942年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遂安葬在当地。后陈独秀之子陈松年遵父亲遗嘱,于1947年将其灵柩从江津迁回安庆。近十余来年,国家、安徽省及安庆市以此墓为基础,投资建起了规模颇为宏大的陈独秀园
陈独秀园中,建有陈独秀纪念馆,展览有关陈独秀的生平事迹
陈独秀纪念馆内张挂的毛泽东谈陈独秀的文字,其中说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是由陈独秀“集合起来”的
馆内展出的晚年陈独秀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及逝世并葬于江津的部分图文资料
馆中展览介绍,陈独秀和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是中共五大的中央委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这两个儿子被国民党所杀害
馆内展出的陈独秀致他的新文化运动同侪、安徽同乡胡适的信札。此二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陈独秀园中书本样式的石雕:镌刻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所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一期上(第二期起更名为《新青年》)所撰写的发刊词:“民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文此杂志的诞生为标志,在中国兴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也被称作新文化运动。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皆自此而来
2013.9.26 记于安庆
(此文为“安徽行过”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