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不是书里的,是网上下载的)
以耶稣的名义建起的村落集体
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和塔瓦兰古的耶酥会传道区
概况
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和塔瓦兰古的耶酥会传道区
文化遗产:从前30个筑有防御工事的耶稣会传教居住点中的两个;各有一所学校、一座教堂和若干个印第安人手工艺工场及印第安人住所
所在洲:美洲
所在国:巴拉圭
所在地: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La Santisima Trinidad de Parana)和耶酥-德-塔瓦兰古(Jesus de Tavarangü) ,在恩卡纳西翁(Encarnacion)(巴拉那河,Parana)东北,埃斯特城(Ciudad del Este)之西南
列入名录年份:1993
意义:拉普拉塔河(de la Plata)地区耶稣会修士传教活动的例证
大事记:
1609年:耶稣会修士最初的传教活动
1685年:建立塔瓦兰古(意为“塔瓦兰古的耶稣”)及其最初60米长的传教教堂
1706年:建立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意为“巴拉那的至圣三位一体”)
1738年:在特立尼达形成4000名拟拉尼(Guarani)人的传教居住点
1744-1745年:特立尼达所有印第安人归化村(由耶稣会传教士领导)中最大的教堂建筑
1760年: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工程完工
1767年:奉查理三世之命驱逐耶稣会修士
1840年:解散印第安归化村
谣传说耶稣修士们想在遥远的新世界建自己的国家,查理三世(当时的画作)命人给教士们带上手铐带回欧洲。
权力政客?传教士?剥削者?保护者?耶稣会在巴拉圭及今天阿根廷省份米西奥内斯(Misiones)传教长达约200年之久,对他们的工作争论至今。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来了首批耶稣会修士,他们先是流动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很快建起所谓的“归化村”,几百甚至几千个印第安人与他们的教士共同生活在此。大部分时间印第安人与传教士一道劳作在集体田上,所有成员共用一个起居室,连社会机构如医院和养老都考虑到了。
第一批归化村成立了,远离所有西班牙人的居住点,位于今天的巴西巴拉那州内。这些归化村从一开始就面临威胁,因为来自圣保罗的奴隶贩子总来袭扰,把印第安人拖走。出于这个原因虔诚的修士们和他们的保护对象一道迁至偏远地区如今天巴拉圭的南部。
教会修士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历史结束于18世纪,其时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下令将耶稣会修士们赶出殖民地,上了手铐后带回欧洲,对国王这个驱逐决定官方解释说耶稣会修士试图建立自己的国家。西班牙占领者到处宣扬这一历史,还有谣言说耶稣会修士在其领地发现了金子,想秘而不报王室。
对修士们指责时完全忽略了一点,即恰恰是他们把好战的印第安人团结在一起,使这一地区免除兵燹之灾,确保了西班牙的统治。这一点也可从德国耶稣会教士弗罗里安·保克(Florian Paucke)下面一段话中听到:“传教的益处是获得企盼已久的和平与安全,免遭野蛮印第安人的袭扰。”
耶稣修士被驱逐后,没用十几年功夫大多数居住地就破败不堪,1767年,30个归化村里还生活着100000个印第安人,而35年后只剩30000多个,衰落的原因很容易找到:教士们总是只把印第安人作为保护对象看待。虽然他们接触了瓜拉尼(Guarani)人的语言与文化并记录下他们的语言,(197)但他们从未让印第安人自我管理村子,以至他们没有教士就无法将村子维持下去。
特立尼达及巴拉圭南部耶稣会的归化村诞生于18世纪。许多印第安人如何寻求耶稣会的保护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以证实:在建塔瓦兰古耶稣会教堂时,共有3000名瓜拉尼(Guarani)人参与修建。但这个归化村在教堂竣工前就已败落。
而在特立尼达则相反,这里建起一座真正的城市,当然这座城市在放弃居住地后又掩埋在亚热带植被中。尽管如此,人们从中央钟楼的废墟处还可以尽情饱览整个城市面貌,因为特立尼达位于较高处,甚至还可以看到耶稣会的耶稣归化村的遗墟。
特立尼达的教堂是昔日印第安归化村中最美的建筑,作为典范代表着当时流行一时的所谓拟拉尼巴洛克风格:心灵手巧的印第安石匠吸收了欧洲建筑工匠创建的巴洛克形式并以自己的形式语言加以改造,这一点在表现动植物及人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人物表现出很有创意的印第安形式。
君特·韦瑟尔1959-),记者,作品涉及南美与北美的文化与政治。
拉散蒂西马·特立尼达·德巴拉那的归化村曾拥有一座完整的城市规模。归化村的中心屹立着钟楼,今天败落的归化村钟楼遗墟成了饱览周边风景的观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