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晚年曾经回忆说,自己一生,只哭过两回,一次是母亲过世时;另一次,就是新加坡“被逼”独立的时候。
老实说,这个“逼迫”两字用得没错。如果你查一下的相关文书,就会发现,马来西亚官方用的确实是“驱逐”(expel)一词。
1965年8月,新加坡宣布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时候,首任总理李光耀在记者招待会上,越说越难受,曾经几度哽咽,不停的拿手帕擦拭眼泪。这段视频网上可以搜到,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不过,这就令人非常迷惑了,独立建国,并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看都算是一件特别令人兴奋的事儿,为什么李光耀如此悲伤,以至于在镜头面前失控哽咽呢?
显然,对于当年的新加坡来说,“独立建国”似乎并不是他们的一个特别理想的选择。
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的新加坡,地盘虽小但位置关键,周边环境复杂,还有对岸虎视眈眈的印尼,令其非常缺乏安全感。
更有淡水和农产品供应方面,巴掌大点又没资源的新加坡,几乎全靠马来西亚输送。
所以,那时候的新加坡,无论是日常生活资料还是国家安全方面,全靠自己,似乎非常难以为继,一旦脱离了马来西亚这个“大集体”的支援和保护,别说什么发展,连“生存”下来,貌似都很难保障。
也正因如此,两年多来,新加坡作为马来亚/马来西亚的一个“自治州”,虽然跟马来人相处的并不和谐,但也始终没主动提出过要“独立建国”。
直到1965年,马来人把持的国会,修改了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绝对一致”的结果,将新加坡公开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那么,这就更让人奇怪了,马来西亚难不成是疯了吗,怎么会主动放弃这种世界顶级“黄金水道”地段?
说到底,最主要的,还是马来人自己的私心驱使——“大马来主义”,深度影响了马来西亚的国家政策。
马来西亚,也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人数排名前三位的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虽然马来人占到了三分之二的比例,属于具有明显人口优势的主体民族。
但在财富方面,他们却是“弱势群体”,从殖民时代起,就在给华人和印度人打工,吃了不少苦。
而且,那时候的马来人对华人,总带着一股子深重的“怨气”。
从17世纪中期,荷兰人开始殖民马来半岛。
这时候,又正赶上中国明清更迭之际,农民战争再加上满清铁骑,大量东南沿海的中国为了逃离战乱,选择了铤而走险,背井离乡地下南洋。
渐渐地,荷兰人发现,跟马来人相比,这些陆续来此定居的华人,头脑更灵活,不怕吃苦,异常勤奋,为人诚实。
于是,欧洲殖民者都喜欢雇佣华人当基层管理人员,用以组织、监督管理那些马来人进行重体力劳动,给他们发放报酬,或者执行各种奖惩措施等等。
到了18世纪,马来西亚群岛又被转手给了英国人,依旧延续着上述“管理模式”。而且,此时被英国人带来干活的印度人,也普遍混得不错,成了当地仅次于华人的富裕群体。
再往后,就是近代的19世纪末,以潮汕和闽南人为主的第二次“下南洋”浪潮。虽然这批华人移民起点都不高,但凭着智慧和个人奋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苦力”和底层小商贩做起,最终还是成了让马来人眼红的富裕阶层。
这时候,还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华人和马来人混血的娘惹和峇峇。
新加坡空姐的制服,就是娘惹服
娘惹和峇峇们虽然带着马来血统,但在文化、三观和宗教信仰方面,却非常中华,跟当地的马来人也很有隔阂。
这些混血后代们,不但延续中华传统,而且,他们大多数也都是——有钱人!
试想,这种情形下,在那个年代的马来人眼中,一种华人属于西洋人的“狗腿子”,仗着洋大爷的势力,对自己进行“欺压”;而另一种华人呢,来了没多久,就混得比自己这种“坐地户”要好得多;还有一批人,明明身上流着一部分马来人的血,但文化和信仰上却还延续华人那一套,跟华人一样吃香喝辣。
结果,时间长了,一股子“仇富”心理油然而生。
另外,宗教方面的隔阂,也是个麻烦事儿,马来族多信奉伊斯兰教,规矩多,有一定的排斥性。
马来西亚对有作风问题的女子按照伊斯兰教法,要执行”鞭刑“
虽然1940年代,华人为了争取马来西亚独立,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但两族的隔阂,并没有因此化解,反而随着马来西亚获得独立不断的激化。
1957年,马来亚联邦(这时候还没有“马来西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宣告独立。
两年后,新加坡也和平取得了完全自治权。同年,经过大选,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马来亚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口号——“建成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按照这个设想,未来的“马来西亚”,将建成一个包括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等多民族、多宗教的“团结且强大”的联邦性质的国家。
这是当年的规划
这样的口号和规划,令新加坡政府心动不已,赶紧搞了一个全民公投,并以71%的赞成票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
当年的投票现场——看服饰,华人中夹着两个印度人
1963年2月,新加坡正式成为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地方自治州。
没成想,所谓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到了实际操作上,竟然成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凡事马来人有绝对优先权,其次是印度人等其他族裔,最有钱的华人,竟然成了政治和权力方面的“末等公民”。
特别是军政界,都由马来人掌舵,作为第二大族裔的华人,被公开边缘化。
比如,以华人为绝对主体民族的新加坡,作为一个马来西亚的一个经济强势的自治州,在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中,竟然连个联盟党席位都能没能争取到。
1960年代的新加坡街头
更霸道的是,马来西亚政府还出台了各种政策,专门限制这个富裕的“华人自治州”。
比如,联邦政府把新加坡上缴中央的税收比重,由40%提升到了60%,并明确立法规定,马来西亚联邦的各种投资、贷款优惠政策,均不适用于新加坡。
遭遇如此打压的新加坡自治政府,开始努力联合马来本土华人,团结起来向联邦政府施压,请求公平待遇。
毕竟,要论贡献,华人在经济建设、国家发展方面的作用显然更大,凭什么就因为马来人祖上在这里呆的时间长,就非要享受特权?
这时候,面对新加坡发起的华人平权运动,以马来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马来族人政客们很是着急——算起来,新加坡人口就有180万人,绝大部分都属于华人,再加上马来半岛和其他周边岛屿的的华人,人口总数,就有可能和马来族人口差不太多了。
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1903年2月8日 – 1990年12月6日),他被称为马来西亚国父
这么一来,如果开放平等的民权和政治权力的话,马来人根本没有能力在政坛上压倒经济实力强大的华人。
那么,为了保障马来人的绝对主导权,必须得把华人占比最高的新加坡“开除掉”。这样的话,没了那个挑头“搞事情”的新加坡,其余各州的相对分散的华人,也就不成气候了,马来人才能保证绝对人口优势,进而维系自己的各项特权。
很快,东姑阿都拉曼政府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导火索。
1964年9月,一名马来族车夫死于意外,在别有用心的恶意煽风点火和教唆下,马来人都将幕后凶手指向了华人。
紧接着,马来西亚全境掀起了一股反华人热潮,各地还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形式的报复活动,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
趁热,马来人把持的联邦国会,赶紧宣布修改宪法。这就有了开头说的那一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绝对一致”的结果,宣布将新加坡公开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当年的新闻报道
历史证明,新加坡不但生存下了,而且过得很好,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来人依旧在给华人打工。
也不知道,如今的马来西亚人回忆起这段过往,看着新加坡人发达的小日子,会不会后悔。
更有意思是,在新加坡被“驱逐”后不久,另外一个原属马来西亚联邦,当年看上去又小又穷的地方,也因为马来人过于纠结民族问题、权力的得失,最终被毫不留情的甩掉了。
它现在的名字叫做——文莱,一个公认的“漂在石油上的土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