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拜错了:进庙先拜弥勒,还是先拜韦陀?大有讲究

进庙礼佛别再拜错了:先拜弥勒还是先拜韦陀?其中大有讲究!普通人逛庙先拜弥勒后拜韦陀,出家人进庙,为何先拜韦陀后拜佛?

一、进庙是先拜弥勒还是韦陀?

古代寺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偶尔也会接待来布施的香客。而现代寺庙中,逛当最多的为买票参观的游客。游客进庙,一般都是按寺庙建筑的先后顺序为顺序来参观或膜拜的。

各地寺庙的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依少林寺为例,首当其冲的,就是山门,也即寺庙的正门,山门之后的主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都比较高大、雄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中轴线的两侧,山门的左右是钟鼓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一些大寺还设有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殿堂两侧为廊庑。寺院是由多层院落组成的宗教生活区,东部是僧房、职事堂(库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等,西部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接纳四方云游僧人而得名。

一般游客进入山门后,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供奉有丙尊佛像,迎门而坐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所以,民间才有“进庙先拜弥勒”之语。所以,人们进入寺庙最先参拜的就是拜弥勒了。

拜完弥勒后,再拜与弥勒背靠背的另一尊佛像——有着寺庙守护神之称的韦陀。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韦陀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所以,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尊天菩萨,职责是护法安僧。

这样的参拜是一般游人与香客的顺序,这点没错。与普通人不同的,外来的游方僧人入寺参拜时,则是要先拜韦陀,离寺时才拜弥勒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些游方僧人入寺后,得要“看韦陀的脸色行事”。这里所谓的“脸色”只是个比喻,游方僧要重点关注的,是韦陀手中的金刚降魔杵。

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里是规矩较大、接待能力强的丛林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就是俗称的“挂单”)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里是规矩较小、待能力一般丛林庙,只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子孙子庙,是不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的。原来,这关乎到僧人的食宿,难怪他们一进庙就要跑去拜韦陀了。

“合掌捧杵者,为接待寺,凡游方释子到寺,皆蒙供养。按其杵据地者则否,可一望而知也(《铸鼎余闻》)。”

二、丛林庙与子孙庙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又称禅林。《大智度论》记载:“僧伽秦言众,众多比丘和合一处,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如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庭事苑》记载:“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庄严论》中说:“如是众僧乃是胜智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祖师居之以今禅庭称为丛林。”

在古印度,佛教原规定“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原也仿效“依律而住”,但这种不事生产的乞食制度,同中国社会生活不相适应,因此逐渐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说法、普请(劳动)等的规则。中国早在东晋,道安和尚就立下有关规范,相传唐代百丈禅师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

“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两类。

“十方”意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方丛林”,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这种寺院、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宗教徒公有的。十方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当然,要由官吏监督选举。辛亥革命前,还有过皇家丛林。受过戒的出家人,持戒牒和身份证,即可到客堂挂单,天数从一天到三天不等,如要常住,可向寺院申请,待考察合格即可。

“子孙丛林”,又称“子孙庙”系则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著名的少林寺以及五台山的绝大部分寺庙,以前都是子孙庙,是没有义务免费接待各地云僧的。少林寺天王殿的韦陀像,其手中的金钢降魔杵是杵地向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佛协颁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后,原子孙庙均不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如今,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三、挂单的规矩

上世纪曾注行过一句话,叫“天下计生是一家,走到哪吃到哪”,不仅仅是计生口,其他行业也一样,你来我往的,吃的住的又不是自己掏腰包,所以,参观学习取经之事,是大受欢迎的。在古代,苦修的僧人,到各地寺庙游学,也会享受到免费接待服务的,这就是“挂单”。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衣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

另外,“单”又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外地僧人来寺挂单,规矩也不少,外行人是很难“蒙号蒙住”的。挂单可分为“赶斋”、“一宿两夕”、“三天单”、“水火单”与“海单”。一般丛林寺院客堂门外,高悬一牌子,写著:无衣钵戒碟者,概不挂单。行脚者到寺,一般先从天王殿入,礼弥勒、韦驮菩萨、大雄宝殿各三拜。

行脚者外出,必须携带衣钵包、被条包,这是身份征明。行脚到寺,不可径入殿堂,应先卸下行李,放在客堂门外柱脚。进门走两步半,问讯坐下。在经过一系烦琐地问询查证后,才会得到一席安身之处,成为临时挂单僧。

在指定的单位,行脚僧即解开行李,鞋放在床下,鞋尖朝外与橙齐。衣钵包挂在里面墙上。具、海青摺好放在凳子与床齐。七衣搭在单上竹竿上。被长三摺,两头向内摺四分之一,再合摺形如龙口;钵夹在中间,如龙含珠;具则夹在中间似龙吐舌,人坐在凳上打坐,膝与边齐。

挂单后首要了解三件事:一知厕所,二知用餐处,三知寺院作息时间。要离开时,先自己呼:“老菩萨们看衣单。”意思是我要走了,你们检查自己的东西,避免将来发生物品遗失嫌疑自己。收拾行李,先用衣钵盘将具海清、三衣、钵包妥,再捆其他行李,鞋子插在外边。收拾好后、放在地上。先礼佛三拜,再呼:“顶礼东西两边老菩萨。”同住者应答:“问讯!送驾,有缘再会。”行脚僧将行李背起,这才可自行上路。

(图片来自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18日 21:22
下一篇 2022年9月18日 21:2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