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地处上海西南,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枫泾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河多、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明末清初,枫泾被誉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 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枫泾三桥”、“枫溪长廊”、“桥庙得泉”、“溪北人家”、“泽园留春”、“吴越界韵”、“棚南水长”、“深弄闻音”、“三元及第”、“古杏涟画”十景,是枫泾成为历史悠久的象征;“三画一棋”集于一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2005年,枫泾镇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枫泾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古时隶属“吴越之地”。枫泾镇以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为特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江南的古镇都离不开水,水是古镇的灵魂,给古镇增添了几份灵动和生机。古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生活的水乡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
金山枫泾,吴越古镇,江南胜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据记载,清代前有状元3人,进士56人,举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自唐代以来,枫泾有历史记载的名人,共有639人。著名的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宋朝状元许克昌、明代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清代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寺郎谢墉、清代民间词人沈容城;近现代国画家俞明、围棋国手顾水如、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著名漫画家丁悚、丁聪父子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金山枫泾,吴越古镇,江南胜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枫泾的画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自宋代以来,枫泾出过李甲、张观、陈以诚、胡昺、项圣谟、柏古、沈映辉、黄鞠、陆应祥、俞明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画家,名人荟萃,丹青耀眼,传世之作,异彩纷呈。元末明初的张观,山水画笔力古劲,所作《山水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明末清初的项圣谟,山水、花卉、人物画具元人韵致、南宋风范,所绘《墨笔蔬果卷》、《兰竹扇》等多幅作品也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清乾隆年间的沈映辉,山水清矫拔俗,乾隆皇帝曾在其所绘《西清古鉴》册上御笔题词“绘林荟美”。
水乡风光
枫泾在近现代逐步形成了以程十发的国画、丁聪的漫画、金山的农民画和顾水如的围棋为地域文化特色的“三画一棋”。“三画一棋”集于一镇,成为一种罕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吴越广场(枫泾主入口)是一座以吴越文化为建筑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在细节上采用古镇元素,融入了江南大户人家庭院建筑特点,大气而典雅。景区内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假山、怪石、盆景设计巧妙、配以香樟、红枫、玉兰、桂花、松树、竹等树种。
吴越广场(枫泾主入口)
进入三间四柱的“枫泾”石牌楼,就走进了古韵悠长的吴越名镇——枫泾。枫泾古镇区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过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
枫溪长廊
枫泾古弄遍布镇区,有20多条,其中较有名的有莫乃弄、圣堂弄、油车弄、思古弄、姐妹弄、赵家弄、九曲弄等。最长的有500多米,最狭的不到1米,是枫泾古镇的一大特色。莫乃弄是最狭的一条,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全镇桥梁曾有52座之多,迄今还保留了10多座,有元代致和桥、明代的跻云桥、瑞虹桥等,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级水码头。清风桥、北丰桥、竹行桥相连构成了颇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枫泾三桥。枫泾南镇曾有过一个望桥亭,在亭中往前看、往左往右看都有三座桥,称为“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水中有桥,桥上观景。
清风桥
廊桥
登上古镇中最高的泰平桥,倚着石桥栏杆,俯视着古镇旖旎的风光。小河纵横贯穿着枫泾古镇,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沿河青石路、石驳岸、杨柳树,老房子,尽显千年古镇的清幽与古韵。沿岸的廊棚,可遮风挡雨,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廊棚是从自家的屋檐往前延伸出来的,用来乘凉和躲雨的。几十户人家的廊棚连成长长的一片,蔚为壮观。如今的廊棚除了供游人穿行,坐在在临河一侧的美人靠,人们可在此品茶、看戏、听曲,观赏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别有一番情趣。
小桥流水人家
古镇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店铺,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清代镇上布局众多,江南织造也在枫泾设立机构、工场,生产、收购棉纺织品。枫泾土布远销各地,有“收不尽魏塘纱,买不完枫泾布”之说。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
婚俗馆
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泾。游人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小镇风光
枫泾因为南镇、北镇分治,明代开始,镇上竟建有两座城隍庙,这种一镇有两座城隍庙的现象,恐怕在国内都不多见。东城隍庙现已毁坏殆尽,而横跨市河的城隍庙桥和河边的古戏台已经恢复重建。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戏台对面是生产街廊棚,游人可挑临河座位坐下休息,一边品茶,一边听戏。
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
古戏台
枫泾分为两大景区,古镇景区和中国农民画村景区。古镇景区主要要施王庙、金圃宅第、三得景观、致和桥、丁蹄作坊、朱学范生平陈列馆、三桥广场、三百园、人民公社旧址、程十发祖居、丁聪漫画陈列馆等景点。
丁蹄作坊
金圃宅第:金圃宅第系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金圃宅第,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金圃宅第正堂题写“启秀堂”匾额。该宅建于乾隆后期,原为三井三棣及东西厢房、马厩、河阜一应齐全的大宅院,旧时人称“天官府”,为枫泾之首。宅第两回廊分别展示1500年来枫泾人物和枫泾大事。天井两旁的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这一长串古代读书人的名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枫泾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
金圃宅第
状元、进士榜
举人榜
三得景观:三得景观分别是得泉、得池、得井。元末明初,枫泾南镇上有一户姓顾的人家,乐善好施,建了许多桥梁和寺庙,还筑造了七口井,俗称“七星井”且井井相通,泉水甘甜可口,以使路人吸取。其中一口井建了亭子,故名“得泉亭”、“得泉井”。清咸丰三年(1860年)得泉亭毁于太平军战事。光绪三年顾氏裔孙顾志奎重建了得泉亭,民国期间,又被战事所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得泉亭是近年来在原址上复建的。
三得景观
致和桥:致和桥位于枫泾镇中南北市河的中段,建于元代致和年(1328年)的致和桥,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送子观音,栩栩如生,生动演绎了致和桥“庙连桥,桥连庙”的人文景观。致和桥位于枫泾镇中南北市河的中段,建于元朝致和年间因此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
致和桥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施王庙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施王其名叫施全,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是岳飞下面的一个护卫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入相府,行刺秦桧未成,当时朝廷册封他的官位是“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在任官期间,他一边想着寻找机会为岳飞报仇,一边尽力地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他一共3次刺杀秦桧,最后一次被秦桧的兵马抓住,处于酷刑,五马分尸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将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册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年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施王庙
三百园: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和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他的原主人叫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陈舜俞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三百园百蓝馆
“百灯、百篮、百行”三百园的深处后花园,别有洞天,园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当年陈舜俞与苏东坡、司马光等名人饮酒、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式的休闲处。
三百园花园
三百园花园
大清邮局旧址:枫泾自古有“浙右传舍第一”之称,在宋代就设立了通邮驿站,到清代晚期开始发行邮票。大办邮政时,枫泾设立了邮寄代办所,宣统二年(1910年)升格为邮政分局。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朱学范故居:祖籍枫泾,出生于1905年6月12日。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朱学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邮电部部长,任职长达17年,是我国邮电事业的奠基者,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朱学范故居位于枫泾镇新街11号,是一幢两层楼的清末建筑。
朱学范故居
丁聪漫画陈列馆:陈列馆坐落在北大街421号。进入陈列馆大门,古银杏、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
丁聪漫画陈列馆
丁聪,笔名小丁,1916年出生,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丁聪出生在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91年9月出生于枫泾南镇,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以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性漫画而著名。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丁悚是该校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与其他漫画家在法租界恒庆里31号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丁悚的代表作有《六月里的上海人民》《双十节》《虫伤鼠咬》等。丁聪在继承父亲的漫画风格的基础上,广收博取,着意创新,拓宽艺术的河流,张扬艺术的魅力,创造艺术的个性,以娴熟的技法、精巧的构思、灵动的笔墨,创作出一幅幅画风辛辣、仪态万千的佳品力作。丁聪于2009年5月26日逝世。
漫画陈列馆展品
程十发祖居:程十发祖居位于和平街151号,是一处三埭两天井后带花园的宅院。宅院静谧恬然,翰墨溢香。这里,就是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程十发早期生活过的地方。
程十发祖居
程十发(1921—2007年),是中国画坛著名的国画大师,历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程家原籍皖南,太平天国后期,避乱到枫泾定居。程十发祖父子美公擅长书画,受祖父影响,耳濡目染的程十发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程十发聪敏好学,极具智慧的灵性和悟性,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时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华。他追求创新,笔墨清新、被后世誉为“上海书画三杰”,是享誉国内的画坛泰斗。
程十发祖居
枫泾三桥:枫泾古镇区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北丰桥原名通津桥,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2004年改建更名为北丰桥。竹行桥原名登云桥,建于明代,2004年改建更名为竹行桥。清风桥原名工农桥,建于1974年,2004年改建更名为清风桥。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三桥相连,连接河岸老宅、茶楼、长廊、河埠等景观,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北丰桥
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渐行渐远
枫泾的水柔媚而多情、内敛而灵秀,岸边绿影婆娑,精巧雅致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渐行渐远,尽显江南水乡的风韵。走在青石板的小路,水畔人家,粉墙黛瓦,幽深巷弄,古镇仍然保持着它的恬静与悠然,这里是尘嚣之中寻找一处宁静的所在。河岸的茶馆里茗香飘溢,阳光下的河面上水波粼粼,老宅轩窗内飘出的吴侬软语,这里有太多的情愫让你去感悟。枫泾,一个让人追忆逝去时光的地方……
孙克勤、孙博撰文和摄影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探访美丽中国——江南水乡。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