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60年6月的一天,曾经一手创建了“哈工大”的陈赓陈院长,家中来了一个面容青涩的小姑娘。
这个女孩是北师大附中的学生,自称“左太北”,当时她按照正常流程申请了进入哈工大读书的机会,没想到却被拒了。
最后没办法的她,只能来找这个最了解哈军工情况的陈院长,了解具体的情况。
“陈伯伯你好,我是北师大附中的学生,我叫左太北,我父亲是左权…”
女孩的话音还未落,本来平静无波的陈赓,在听到“左权”这个名字后,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当年他在黄埔军校期间就和左权是挚交,只不过后来职责不同,二人的联系也并不多。
左权牺牲后,陈赓还为之难过了许久。如今再看到面前这个面容与老友有些神似的女孩,他还是忍不住激动了一下。
只是左权明明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英勇牺牲,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那作为烈士之后的左太北,怎么会被哈工大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军事学校,拒之门外呢?这其中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
1952年,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久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后又远赴朝鲜战场打了一场震撼国际的抗美援朝战争。
但一次又一次的作战,敌人越发先进的武器,也让我们的领袖毛主席意识到:
新中国需要更多的现代化军事人才,而能够培养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建一所军事学校。
同年六月,毛主席将曾有过黄埔军校任职经历的陈赓,从朝鲜战场召回。
创办一所现代化军事学院的艰巨任务,就这样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为了能让这所学校早日落成,陈赓那两年几乎将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这里。
他带着工程队和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全国各地许多地方进行了详细调研考察,最终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后,这所坐落于东北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此落成。
为了能让学校的教学科研大楼做到最好,学校施工期间工人们常常看到,衣着朴素的陈赓将军和建筑工程师们坐在一起,激烈的讨论大楼的构造和设计。
有时候,陈赓将军还会不顾自己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拖着不便行走的腿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仔细同工人沟通自己的想法检查每一处质量。
学校各种申请批复的文件,他也都是亲力亲为跑去找周总理,就为了能尽快地得到批复,早点完工。
有一次,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还被拿着调任教授名单的陈赓,堵在了门外,就为了能够尽快得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给自己答复。
为此周总理也只能无奈叹气,但还是对陈赓这一关乎国家未来的工作,表示了大力支持。
当时为了能够请到强大的师资团队,陈赓将军也是绞尽脑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
还答应安顿这些教授的爱人子女,就为了能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留在哈工大教学。
然而,毛主席建立军事学校的良苦用心,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
“我们在战场上兢兢业业,九死一生才有了今天的日子,凭什么这些酸秀才,平平安安读几年书,就能有这么好的待遇?”
看到哈工大提出的教授待遇,当时有些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干部,在有心人的挑唆下,居然公开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传到了负责建设哈工大的陈赓耳朵里,他立刻召开会议,严厉批评了这种言论:
“你们经历了十万里长征,是我们革命功臣,但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熬到今天同样也不容易。”
“现在我们国家国防安全迫切地需要这些人才,需要他们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
就这样,哈工大几乎用了奇迹般的速度完美建成。
这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军事学校,也确实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人才,也被后来的我们,称为“国防七子”之一。
那这样一所优秀的军事学校,又为什么会把作为烈士女儿的左太北,拒之门外呢?
被拒乌龙
事实上,我国的每一所军事学校,对于学生的政审都是极其严格的,而哈工大给出的拒绝左太北的理由,正是因其政治审查不过关。
这不仅让左太北本人非常吃惊,就连她的老师也难以置信。师生二人思考了许久,也没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左太北的老师只能建议她来向陈赓将军请教,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陈赓激动之余,在听完了左太北的讲述后,接过女孩已经填好的申请表,细细查看。
半晌,陈赓的眉头皱了起来,他给左太北指了指申请表的社会关系一栏,语气有些无奈的说道:
“你这是多填了个社会关系啊!你都没怎么见过他,把他的名字写上去干什么?”
左太北向着陈赓指的地方看去,那一栏赫然是她未曾见过几面的二伯——左棠。
原来,左棠和左权虽然是同出一母的兄弟,但成年后,两人也因为政治意见不同,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
虽然左权为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左棠也的的确确是国名党内部的军官。
哈工大,作为对我国至关重要的军事院校,政审自然要更加严格得多,有左棠的这一层关系在,左太北的政审自然没法通过。
“我既然选择了要上军校,就要对国家和党忠诚,所以我就把我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写上了。”
听到陈赓的询问,左太北有些不好意思的小声说道。
听完小姑娘的解释,陈赓被她的天真耿直,逗得哈哈大笑,直呼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了她父亲左权当年在学校的影子。
他当下便保证,以左太北的身份完全没有问题,接下来由他去跟哈工大那边沟通。
但陈赓不知道的是,左太北虽是左权的女儿,其实她对父亲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
毕竟左权牺牲时,左太北也不过才两岁。
在她的童年印象里,是常常抱着自己,一边给她念爸爸留下来的信件一边哭泣的妈妈,还有被身边的叔叔伯伯不断提起的英勇事迹。
这也是她会选择进入哈工大读书的原因,在这里,左太北希望离爸爸当年的生活更近一点。
一直到今天,提到左权不少人还总是会扼腕叹息,感叹他牺牲得太早了,不然后来建国后的授衔仪式上,一定会有一份更高的荣誉。
左权和陈赓一样,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后来他之所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陈赓的极力推荐。
当时我党正是缺乏“科班出身”的将领人才的时候,像左权这样的“高材生”加入,无疑受到了高度重视。
而左权也确实没有辜负自己多年来的苦读,将一身本事全都用到了战场上。
随着战功不断累积,左权一路登上了八路军红一军副总参谋长等一系列职务。由他指挥的黄崖洞保卫战,还曾经被评为“反扫荡”模范战斗。
此后长征时期,我们所熟知的飞夺泸定桥等各种大型战役中,都能看到他指挥作战的身影。
左权沉稳地指挥风格和作战计划,为他赢得了军中将士们的肯定和尊重,就连中央军也多次点名表扬了,这位风华正茂的参谋长。
1939年前后,左权不但邂逅了自己的爱情,还和妻子刘志兰共同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左太北。
谁都没想到,这位在战场上沉稳指挥作战的参谋长,居然是一个“女儿奴”。
当时左权所在的战后基地,几乎人人都知道,左参谋长爱护这个女儿爱护得如珠似宝。哪怕他满身疲惫的从战场上回来,也不忘哄女儿睡觉,逗女儿开心。
那时候,基地的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抱着小娃娃在院子里踱步,满脸笑意的父亲。
如果没有后来的战争,后来的左权大约真的是爱情事业家庭都美满的,只是可惜,这些温馨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左太北出生后没多久,抗日战争就进入了相持阶段,作为重要参谋的左权,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再去照看女儿。
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正在拉开序幕,军事部署、作战计划等事务,都在等着左权去处理。
战争是残酷的,当时凶残的敌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围剿“大扫荡”。左权所在的驻地,不幸成为了敌人新的扫荡地点。
为了保护妻子和女儿的安全,尽管万分不舍,左权还是将妻女送到了延安根据地,自己只留了一张全家福作为念想。
但谁也没想到,一家三口这次的别离,竟成了永诀。
壮烈牺牲
1942年5月25日 ,日军派重兵将八路军总部,围困在了山西辽县。
当时一同被合围的,还有北方局机关、党校、新华社等几千名完全没有战场经验的非武装队伍,想要突围是难上加难。
但在这样的危机关头,除了突围,他们别无选择。
简单的部署之后,左权决定承担断后任务,亲自指挥突围战。
而这样的决定,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生机,但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在场的人相互推让了,此刻除了左权的计划,已经没有了更好的选择。
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局,站在高处指挥作战的左权,在疯狂反扑的日军侵略者的眼里就像一块活靶子,突围到最后一道防线时,敌人的炮火不要命的朝着左权飞来。
最终,年仅三十七岁的左权,壮烈牺牲。
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甚至还将左权尸体的惨状刊登在了报纸上,左权的妻子刘志兰,看到报纸的时候,哭得几乎要昏厥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左权都还念着在延安的妻女。
在他牺牲前的二十一个月里,他给妻子寄了十二封信,信里字字句句都是对妻子的叮嘱和对女儿左太北的挂念。
刘志兰每每拿出,念给刚懂事的小太北听时,自己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但她必须让左太北知道,她的爸爸是英雄,他是爱他们的,只是为了祖国为了党,他不得不离开。
被党养大、两个爸爸
“我其实是被党养大的。”
后来回忆起自己的同年生活时,左太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因为出生在父亲当时的驻地,左太北一出生就获得驻地上人们的喜爱,她出生的当天,朱德就让人送来了自己五十四岁大寿时别人送来的红布,说要给小太北做襁褓。
刘志兰孕晚期时,左权因为军务繁忙回家的时间少,几乎都是彭德怀的妻子,在照顾她们。
据说当时左太北出生后,第一个抱她的人就是彭德怀,她的名字也是彭德怀根据她的出生地,“太行山以北”取的。
后来左权牺牲后,刘志兰带着不到三岁的左太北,住进中央为前线烈士遗孤设立的育儿所。
在这里,左权生前的战友们常常来看望母女二人,彭德怀的妻子也常常来开解,沉浸在痛苦之中的刘志兰,给她们母女俩带来了不少帮助。
彭德怀和左权,曾经是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好伙伴。
兄弟的去世,让彭德怀也万分悲痛,只是很快他就将这份悲痛转移成了关怀,放在了左太北的身上。
她们母女二人在育儿所的时候,他就常常让妻子送些日用品过去,自己也时不时照拂一下二人的生活,生怕旁人有一点怠慢。
后来左太北到了上学的年纪,刘志兰也渐渐走出了丧夫的阴霾,但因为要给小太北足够的生活保障,她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只好将女儿左太北送进托儿所。
此时的彭德怀正好开始闲了下来,战事已经逐渐减少。
他常常有空的时候就去学校,将左太北接回自己家,和教导侄女彭钢一样,亲自教导左太北,真正地将她当做了自己的女儿。
随着左太北的年纪渐渐长大,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但她却从彭德怀的身上,感受到了缺失的父爱。
对她来说,“彭爸爸”是和爸爸一样温暖的存在。
上小学的时候,左太北还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知道左权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对他留下的这个女儿也是格外怜惜,临走时两人还留下了一张合照。
1957年,刘志兰经过左权几个战友的介绍,改嫁给了左权生前的秘书——陈守忠。
这一年,刘陈夫妻二人因为工作原因要调去包头,但那个时候包头的教育条件并不好。
况且她的女儿左太北,已经在北师大女子附中读了一段时间的书,一旦换一个教育环境,担心会影响到女儿的成绩。
无奈之下,刘志兰只得将左太北托付给了,多年来对自己一家颇为照顾的彭德怀一家。
“我家还有个侄女彭钢,你来正好和她做伴,你就把这当自己的家。”
彭德怀知道,左太北不跟着母亲去包头,直接就建议让左太北搬到自己家来,刘志兰考虑到女儿的生活方便,也只好点头答应。
为了防止左太北在自己家住的不舒服,心里有障碍,彭德怀特意将卧室留给了左太北,让侄女搬去了书房。
彭德怀常常给她们讲她们父亲的故事,也让两人对自己的未来,慢慢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她们要考军校,要跟着父亲和“彭爸爸”的步伐,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虎父无犬女、不负盛名
尽管从未参与过左太北的生活,左权的品格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
经过陈赓的解释,左太北顺利进入了哈工大学习。
但她从未因此就忘记了自己进入学校的初衷,在学校里的她学习十分刻苦,校园的每个角落里都能见到这个低头读书的女孩身影。
她的步履总是很匆忙,因为对她来说,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能浪费的。
左太北(右一)和同学
一心想要像父亲一样,为国家出一份力的左太北,也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因此她的学习更加刻苦了。
在一心求学的路上,她还遇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沙志强,从此左太北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多了一个可以一同探讨、一同前进的伙伴。
而沙志强优秀的品质,也逐渐打动了左太北,二人毕业后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同为祖国的军事科技做着自己的贡献。
在校期间,左太北就十分低调,她从来不凭借自己烈士子女的身份谋求优待,以至于很多同学直到毕业,都不知道左太北是左权的女儿。
毕业后,左太北凭借自己过硬的知识储备,顺利进入了国家航天研究所。
她一直以发展更强大的军事科技力量为己任,秉承着一边学一边做的理念,即使已经十分成功,仍不忘继续钻研。
工作期间,她不止一次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她还坚持认为后辈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工作上碰到有人请教,总是愿意倾囊相授,为他们尽可能的提供帮助。
在她的眼里,帮助这些人,也就是在帮助国家的未来。
大概是受到彭德怀艰苦勤俭的品质影响,工作的时候即使有了成就,左太北也从来不为之骄傲,反而是和丈夫沙志强一起,用工资去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钱只需要够用就行了,那些贫困人家远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
这也导致夫妻二人工作多年,成就无数,却丝毫没有自己的存款,甚至连北京的一套住房都没有。
左太北从进入工作开始,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了一生,即使后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也坚持自己还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不早早退休。
一直到2000年,才离开了自己奉献一生的岗位。
退休后的左太北,常常想起自己已经没有印象的父亲,凭着那十二封已经泛黄的书信,想象着父亲的模样。当她摩挲着这些信上的文字,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离开岗位的第十九年,左太北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灵柩前站满了她的后人和她曾经帮助过的人。
父亲为了祖国的存亡战场上不畏生死,奉献了自己短暂却英勇的一生,女儿为了祖国的强大,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在岗位上坚持了大半辈子。
虽然两人参与对方生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大约这就是血液里传承的力量。
这些为国家付出心血的人,值得我们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