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年轻时下巴并没有痣,为何1935年后,突然就长出来了?

  • 前言

1935年1月,一个对我党极为重要的会议在贵州遵义一座小楼里召开。

这次会议就是——遵义会议。

正是在这场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令人惊奇的是,遵义会议结束后不久,主席的下巴偏左一点长出了一颗标志性的皮内痣。

关于这颗在主席中年突然冒出来的痣,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紫微星入体”、还有人说这是“中年得志”,这一说法虽纯属臆测,但也能反映出当时主席的处境。

那么,毛主席为何42岁那年,下巴突然冒出一颗痣?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 伟大领袖,书写传奇

毛主席无疑是伟大的,他出生于1893年的湖南韶山,原生家庭极为普通,父母都以耕田为生。9岁的时候,年幼的毛泽东被送往了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了最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秋,毛泽东考上了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并深受启发和鼓舞。

次年,毛泽东又来到湘乡驻省中学就读,期间,他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后颇受启发,

由此决定拥护孙中山,并多次对同盟会的纲领赞不绝口。

1911年10月,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毛泽东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中成为了一名列兵。

在从军的这半年里,毛泽东磨砺出了刚强的意志;且经过辛亥革命,他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之后他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参与到了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中去。

1918年8月,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他此举本是为了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谁知到了北京之后,在经济上却捉襟见肘。

我们前面提及,毛泽东的家境是并不富裕的。甚至于他前往北京的路费,都是朋友借给他的。而到了北京之后,毛泽东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朋友的钱了。

在他心里,自己是有能力找到一份工作,补贴日常开销的。经过恩师杨昌济的介绍,加上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荐,毛泽东顺利进入了北大图书馆,成为了其中一名管理员。

那时北大图书馆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只有8块大洋,但毛泽东却对此格外满足。他不但可以负担得起自己生活开销,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内,看到很多自己曾经没机会看到的珍贵书籍。

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恰好是1918年。那时的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他所在的北京大学更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地。那时毛泽东接触到的人,大多是文化程度极高的天子骄子,在这种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毛泽东学习更加刻苦。

毛泽东这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他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时毛泽东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图书馆内的报纸,并登记借阅这些报纸与学生的姓名。

这些报纸并不局限于国内,还有许多国外的报纸夹杂其中。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常常会去翻阅这些外文报纸,这一看可不打紧,这些报纸上所描述的新文化、新思想等内容深深吸引着他。

因为感兴趣,毛泽东又翻阅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著作,并从中提取出精华的部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也会积极和同学们讨论,这为他此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经验。

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份工作带给他最大的惊喜便是——可以和李大钊同志共事。李大钊我们都不陌生,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更是日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彼时,李大钊正在北大图书馆做主任工作,他那时致力于向中国民众以及北大学子宣传俄国的十月革命。作为图书管理员之一的毛泽东,也有幸听到过李大钊慷慨激昂的演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深深感染着毛泽东。

有人说正是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这段日子里,毛泽东才真正打开了信仰之门。当然这也为他日后成为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毛泽东顺理成章地确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并在1920年11月,于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由于毛泽东为人热忱加上能力不俗,1921年7月,他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被委任为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继续在湖南地区领导工人运动。

毛泽东是在1923年离开湖南,前往中共中央工作的。那一年6月,我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会选为了中央执行委员。

时间来到1924年1月,毛泽东去往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主编《政治周报》,还负责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毛泽东在做主编的这段时间里沉淀了许多,期间,他发表了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并直指农民问题在我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就是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大胆地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并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毛泽东带领着革命队伍发动了秋收起义,带着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在与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我党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并创设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得到诸多支持。


  • 下巴偏左的一颗皮内痣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召开。

我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将毛泽东增选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将指挥军事的大全交到了朱德与周恩来手上。自此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但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更是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则带领红军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带领人民走上了光明的坦途。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遵义会议后,主席的下巴偏左一点竟长了个痣。这个痣长的时候太巧,恰好是在毛泽东确立了领导地位后,所以便有了老人嘴里“紫微星”的说法。

不过毛泽东的地位并不是一天确立的,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个痣也不该是在遵义会议后形成。那么主席的地位究竟是怎么确立的呢?

实际上在八七会议之前,毛泽东就已经以自己在大革命期间的优异成绩,被瞿秋白赞为农民运动的“王”。

我们前面说过,毛泽东在1926年2月任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于年底前往上海负责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到1937年4月,毛泽东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的组织部长。

这十余年间,他积极发展各地区的农会组织,更是扩大农民武装。

对于队伍中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毛泽东更是没有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他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同时,致力于解决农民土地与生产的问题,受到了诸多农民的拥护。

那时,毛泽东的诸多思想处处彰显着开创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论。

不难看出,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农运领袖了。

从领导农民运动开始,毛泽东得到了诸多共产党人的关注与信赖,而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发言,更是将我们的党组织从机会主义的大坑里救出,让其重新走上了正确光明的道路。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直言,在1927到1931这短短4年里,由于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导致很多党内人士并没有发挥的空间,这是大革命会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农民问题,毛泽东更是一舒胸臆,得到了诸多认可,他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

从当年大革命时期的农运领袖,到遵义会议最终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毛泽东这一路走得并不不顺遂。毛泽东曾经也迷茫过、失落过,但他内心对革命的热忱让他一次又一次整装待发,最终厚积薄发,一展锋芒。

所以对于主席脸上自遵义会议后长的痣,我们无法准确地说明来历,不过后来有一位中医的判断,得到了诸多人的认同。

根据这名中医所说,毛主席脸上的这颗痣极有可能是由于风沙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主席早些年间东奔西走确实经历了不少风霜,革命时期条件恶劣,没有注意保护与没有清洗干净都会导致痣的形成。如此解释那颗痣的诞生,也算合理。

对此,有很多人抱有疑问,既然是因为早年的风沙所引起,为何偏偏在遵义会议之后长呢?

还有人说,主席脸上的这个痣属于隐藏起来的痣,也许极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只是由于它起初只是隐藏在皮肤之下,加上被脸上的胶原蛋白掩盖,所以并没有被发现。后来胶原蛋白流失,加上这个痣经过经年累月的发育,才最终形成了明显的皮内痣

对此,也只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由此可知,毛主席下巴上的那颗痣,大概率是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巧合长出的。


  • 小结

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而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形成,也与他的思想变化脱不开干系。不论是大革命时期的从事农民运动工作,还是遵义会议后对未来发现的设想与思考,毛泽东已经用实践给党组织、给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毛泽东不仅是最早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代表,更是实践马克思中国化的应用型代表。不论是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等观点,都十分贴合我国的国情。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此我们的中华儿女终于站了起来,挺直了脊背,漫步于民族之林,得到了诸多尊重与敬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领袖的付出!

虽然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6年,但他依旧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18日 12:31
下一篇 2022年9月18日 12:3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