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启汉圆桌派
编辑 | 世界
毛泽东一生都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毕生奋斗,但也为了革命,被迫与自己的子女聚少离多。
毛泽东的10个子女都是谁?他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人生际遇呢?
投身革命
1893年,洋务运动破产多年,维新运动还未开始,革命的火焰还很小,中国还在饱受列强的入侵,在湖南一农民家里毛泽东出生了。
毛泽东身为家中的长子,很早便承担了家中的各种农活。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便十分的热爱书籍,有求知欲,16岁时便去往长沙求学。
不久后,革命爆发,毛泽东积极参军,当了半年的兵,这次经历,让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资产阶级无法解救中国。
之后,在湖南求学,并组织了革命团体,期间,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后来去了北京,了解到了马克思,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领导各地的农民起义,从多次的失败经验中,充分地认识到苏联的模式不适合中国,找到了从农村到城市这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毛泽东少年时因为爱好读书不被父母理解,父母为了拴住他,便张罗着娶亲。在父母的强势安排下,毛泽东不得不接受,迎娶罗氏。
罗氏,是远房亲戚,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与毛泽东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但在毛泽东外出求学期间,罗氏尽心地照顾父母,只是不久后,罗氏因病辞世。
在长沙,毛泽东认识了杨开慧,二人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自由恋爱,并且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在1920年举行了新式的简单婚礼,生育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子。
之后,二人不仅是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投身于革命,聚少利多,在与毛泽东分开的时日里,杨开慧独自一人抚养孩子,并展开斗争,不让毛泽东有后顾之忧。
毛泽东与杨开慧
1930年,杨开慧被抓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誓死不从,最终英勇就义,为革命献身,年仅29岁。
在江西井冈山,结实了能文能武的贺子珍,之后结婚,一起经历了最艰难的十年,期间孕有6个孩子,但只有一个毛姣姣(李敏)长大成人。
二人是休戚相关的战友,贺子珍在行军过程中为了帮助伤员,多次受伤,生命垂危,所幸凭借坚强的毅力,最终走完了长征。
1938年贺子珍去了苏联疗养,直到1947年才回国,然而经受了父母、子女、亲友的离开,贺子珍的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一直在上海疗养,1984年离世。
毛泽东与贺子珍
毛泽东的第四个妻子是江青,生了李讷。
毛泽东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为了无数的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十个子女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长子毛岸英。
一心为国的毛岸英
1922年深秋的长沙,战火纷飞,时局动荡,路边满是被风卷起的枯黄叶子,偶尔落在桌椅东倒西歪的街道上,走过的人都神色紧张,步伐加快,而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就在这一年出生。
1930年,母亲杨开慧在长沙被抓时,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被抓了,在一片漆黑的监狱里度过了自己9岁的生日。
贺子珍
母亲牺牲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来到了上海,见到了父亲。然而不久便遭遇变故,只有9岁的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流落街头,不得不为了食物,干着卖报、捡东西等活,常常饿着肚子。
1936年,14岁的毛岸英被找到,送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房子是精心装修的,每一餐不仅有点心,还有丰盛的大餐,有充足的时间骑马、看电影等,宛如世外桃源。
或许是因为父母很少在身边,加上在上海流浪多年,又或是一开始语言不通,毛岸英在心智上很成熟,不玩耍,也不惹祸。
深知国内的形势严峻的他,总是泡在图书馆里,常常翻阅关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书籍,立志成为一个报国的有志青年,为祖国奉献青春。
1941年夏天,苏联也受了战火侵袭,学习生活被打断。毛岸英开始帮助苏联人缝补衣服、装载弹药等。之后在军校进行专业学习,然后积极勇敢地奔赴前线,因表现卓越,获得了军衔。
面对苏联给出的优厚条件,希望他入苏联籍,19岁的毛岸英义正言辞地告诉苏联,自己永远都是中国人,绝不变更国籍。
1946年,毛岸英回到了祖国,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曾经幼小的孩子已然长大了。
回国后,毛岸英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的儿子,而受到特殊待遇,相反,他与大伙穿一样的衣服,一起吃大灶,甚至撸起裤脚,站在稻田里,学习怎么插秧、除草和施肥,让粮食长得更高更壮。
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深入基层,积极地参与到土地改革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让人们理解土改。
1949年,同相识多年的刘思齐结婚,只办了两桌,菜也是普通的腊肉等家常菜,就连新房也是刚腾出的一间小房,但二人都很满足。
然而,战火的硝烟还没有完全的熄灭,东北边境即将受到战火的侵扰,打破了原本琴瑟和鸣的生活。
1950年,朝鲜半岛硝烟四起,我国应朝方的求助,派出志愿军,而毛岸英毅然决然地加入。而且面对强大的美军,已经有5位家人为了革命事业倒下了的毛泽东,欣然同意毛岸英的入朝请求。
出发的前一天,毛岸英告别了妻子,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成了诀别。
11月25日,美军突然轰炸志愿军的驻地,数百枚的汽油弹落在木质房屋上,化为了火海,为了抢救众多的机要文件和电报,毛岸英不幸牺牲,永远的长眠在了异乡,年仅28岁。
在朝鲜桧仓,松柏高大挺直,环绕着烈士陵园,周围很静谧,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了一个墓碑上,投射着斑驳的光影,而上面赫然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
毛岸英一直都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而傲慢无礼,优秀的他是很多人的榜样,也是弟弟毛岸青的榜样。
积极乐观的毛岸青
1923年冬天,第二个孩子毛岸青在长沙出生。1931年便同哥哥毛岸英一起去了苏联,直到1947年才回国。
去往苏联之前,毛岸青一直都没有进过学堂,甚至大字不识几个。
在苏联生活的11年中,毛岸青同哥哥岸英一样,喜欢泡在书堆里,很快便从不识字变得知晓天文地理,精通俄语,写一封完好的信、翻译一篇俄文都不成问题,甚至还学会了作词作曲。
毛岸英、毛岸青和蔡妮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哥哥岸英前往前线,而毛岸青则在后方运送伤员等活动,为苏联红军最后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7年回国后,去往黑龙江参与土地改革,之后便在北京担任翻译,译出了很多的著作,但在恋爱上,一直都没有动静。
直到两年后,在大连疗养期间,结实了邵华,嫂子刘思齐的妹妹。二人一见如故,终于1960年,二人在大连的一个宾馆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婚后,喜欢摄影的邵华,经常拉着不爱外出的毛岸青去各个公园拍摄,毛岸青虽然行动缓慢,转不了几圈便会累,但还是会开心的配妻子外出。
毛岸青在上海流浪期间,遭受过警务的毒打,致使大脑受损,再加上哥哥牺牲后,受到了刺激,患有健忘症,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活上的事情,经常需要邵华帮忙整理衣物、整理混乱的语言。二人的生活依旧很甜蜜。
1970年,二人的儿子毛新宇出生,这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孙子。
怀着对父亲崇敬的爱意,认真研读毛泽东思想,并出版了多篇关于父亲和母亲的纪念文章,为研究毛泽东生活事迹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身体虽然总是时好时坏,但他还是会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每次都是低调踏实,亲切和人们交流,没有一副高傲的态度,帮助了不少地方发展经济。
2007年,84岁的毛岸青离世。他的一生,都是在与疾病作斗争,但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生活。而今,毛泽东的子女中,只有两个女儿还在世,都过着平凡的生活。
女儿李敏
1936年冬,长征结束后,毛姣姣(李敏)在延安出生,这是毛泽东的第八个孩子。因为母亲贺子珍思女心切,四岁的李敏去往苏联陪伴母亲。
1947年,李敏回到祖国,因为此时毛泽东化名为李得胜,便为女儿单取一个“敏”字,随后居住在哈尔滨。
她幼年便与父亲分离,当毛泽东写信要接她回北京时,李敏还询问母亲信真的是自己父亲写的吗?
1959年与青梅竹马的孔令华结婚,并且生有一儿一女,继宁、冬梅的名字都是父亲取的。后居住在北京的一民居中,过着平凡的生活。
幼女李讷
幼女李讷,在1940年出生,此时的毛泽东已经40多岁了,对这个幼女的到来很是欣喜。
李讷是唯一一个一直长在毛泽东身边的孩子。在闲暇的时候,毛泽东总是会亲自教李讷写字,讲故事。
上学时,毛泽东特意嘱咐李讷,不要说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父母那一栏填写警卫员的名字。之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大。李讷与王景清结婚后便回到了湖南,在湖南过着平静的日子。
下落不明的孩子们
剩下的六个孩子,都命运曲折,要么早夭,要么至今都没有找到。
1927年,三子毛岸龙在武汉出生。1931年,所住的地方遭受破坏,仅有四岁的他与哥哥们在浪迹上海,在此期间,意外失踪,下落不明,再也没有找到。
也有说毛岸龙患病医治无效而去世。但无论哪种说法,四岁之后的他,再也没有记录。
1929年,毛泽东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但因为当时各地起义频繁,时常走动,不方便抚养,便将孩子寄养在了一户人家里,想着革命胜利后再找回,然而最终也没有找回。
1932年,第五个孩子毛岸红在医院出生,小名毛毛。
离开苏区前,毛泽东便将毛毛交给了弟弟毛泽覃,后来苏区沦陷后,担心毛毛会遭到敌人的毒手,便秘密地将毛毛转交给当地一名警员。但随着毛泽覃的牺牲,毛毛便没有了下落。
1933年,因为大面积围剿红军,生活条件艰辛,毛泽东的第三个妻子贺子珍怀着孕,营养不足,结果早产,刚出生的孩子还没好好看看世界,便夭折了。
1935年,在长征路上,第七个孩子在贵州出生,是一个女孩,但因为路程艰辛,孩子很难存活下来,便将孩子交给了当地一村民抚养,后来多次查访,还是没找到。
1937年,贺子珍到苏联后,第九个孩子出生了,但后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不幸早夭。
小结
毛泽东无疑是伟大的,为了革命事业,舍弃了很多与妻子孩子相伴的时间,并且一生简朴,公平公正地对待人们。
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并不会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而为他们谋取私利,反而让他们一直去基层,和大家同吃同住。
英勇无畏的毛岸英,年龄永远的定格在了28岁,为了下一代,义无反顾地参加战斗,视死如归的精神无疑是许多志愿军的写照。
毛岸青、李敏、李讷的平凡生活,正是先辈们争斗半生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且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而其他6个子女,无疑是那个动荡时代大部分人的写照,不得不与孩子分别,甚至死别。
虽然毛泽东和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没有逝去,将永远的与我们同行。
今天的我们,远离战争的硝烟,不再担心炮火的袭击,能与父母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节日,能安心地生活在阳光之下,能在一栋栋的高楼里践行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建设而奋斗,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而幸运的我们,也将继续书写新的路程,铸就祖国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