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幼儿园开学时,总有一批孩子会哭上一段时间。但也总有一批孩子不哭不闹就去学校了。
很多家长都会比较说:“你家孩子上幼儿园不哭也不闹,真是太棒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离开父母,不哭也不闹,放在一个三岁的孩子身上,到底正常吗?
其实呀,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还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少部分的孩子来说,这种现象却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那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是正常的呢?
我们先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起,著名的心理学家Ainsworth曾采用陌生情境实验研究了孩子和母亲的依恋关系。
参与者包括婴儿,婴儿的母亲,实验者和生人,具体实验包括8个情景片段:
片段起初实验者会向婴儿和母亲做简单的介绍,之后婴儿和母亲在房间独处3分钟,三分钟后有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这个时候母亲,婴儿和陌生人共处三分钟,之后母亲离去,三分钟后,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稍坐一会(不足3分钟),再次离开,陌生人回来,之后母亲再次离开,3分钟后,母亲回来,陌生人再次离去。
情境变化时,对婴儿的反应进行记录,经过分析后,Ainsworth提出了三种亲子依恋关系的模型:
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需要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需要偶尔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儿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是否在场似乎并不在意。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很少表现出高兴,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偶尔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的比例约占20%。
3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这三种依恋关系中只有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都属于不安全型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看到这里,家长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些模糊的答案,孩子哭或者不哭,好与不好似乎并非绝对,要看孩子离开时和再次见到父母时的表现。
不哭的孩子通常有以下两种:
1,安全型依恋不哭的孩子
不哭的孩子中有一种是比较健康的,就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这类孩子和父母有很好的亲子联结,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很稳定,他们相信家长的离开并不是持续的,而且相信父母一定会来接自己回家。
另外,这种类型孩子的父母,很多也会提前给孩子做一些幼儿园的科普,带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孩子玩一些幼儿园的小游戏,甚至提前带孩子体验幼儿早教课程。给孩子做一定的铺垫工作,让孩子提前了解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不容易哭闹。
2,回避型依恋不哭的孩子
这类孩子本身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得并不好,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联结不强,父母的离开孩子不会觉得有所不舍,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情绪。
很多情况下,这类孩子可能是爷爷奶奶,保姆生活,甚至之前是留守儿童,上学才来到父母的身边,所以与父母的分离他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小贴士:遇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父母可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哭闹很让自己省心,相反父母更应该及时补偿这份来之不易的亲子之情,让孩子能够及时正确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给孩子合适的温暖。如果不及时改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能会越发地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安全的感觉,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容易越来越疏远。
爱哭的孩子有一类家长也需要注意:
爱哭的孩子是不是就都很正常呢?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但是有一小部分孩子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如果家长去接孩子时,孩子的表现不是兴奋,开心,期待,而是排斥,哭闹不安,那家长就一定要反思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类型了,看看是否和孩子之间建立了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避免打骂孩子,避免生活中的不恰当养育。
孩子就像花儿,要想养好一朵花,家长一定要尊重花天然的特性,如果是兰花却误用了养育仙人球的方式花儿一定长不好。育儿也是门学问,家长也要讲究方法,科学育儿。
刚去幼儿园,你家宝宝表现如何呢?
欢迎分享,关注@阳妈育儿大作战 ,一起育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