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韫超
曾用于生产新中国硬币的冲饼机、民国“大无畏牌”手电筒、1920年生产的清花机头、上海灯泡厂车间复原场景……据近日《解放日报》报道,在上海,经过近一年改造提升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完成“变身”,即将重新开放,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苏州河两岸曾经工业林立的繁荣景象。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变身”重开,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北京798艺术区、首钢园、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四川东郊记忆景区等脱胎于工业遗产的文化旅游项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其中一些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让从历史中走来的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通常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场地、实物样品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地工业文化遗存不仅承载着城市记忆、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怀,而且记录着中国建设工业文明的创业、创新的历史进程。
如今,不少地方都有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不再以不合时宜为由而轻易地拆除、毁坏工业遗存,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各地保护工业遗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重视历史建筑,而对工业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等相对轻视;有的老牌工业城市中工业遗产相对分散,为保护利用增加了难度;一个工业遗产被多家单位命名、贴牌,主体保护单位不够明确;保护清单中,有的行业较多,有的行业却几乎没有。
因此,各地工业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式应尽快从粗放走向精细。厂房、焦炉、冷却塔,不该只是个空壳子、仅供游客拍照打卡的背景,讲好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才能让人们读懂粗犷建筑外表下耐人寻味的精神气质。保护工业遗产,“留下来”之后还要“用得好”,即不仅满足于将其变成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还应努力寻求工业遗存与城市生活需求的联系点,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升级更新。
为老厂房注入新功能,用新业态置换旧产业,利用工业遗产空间开起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建立工业主题博物馆等,是当下针对工业遗产比较常见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方式,未来,要想更科学合理、可持续地挖掘工业遗产空间价值,无疑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提供更大支持、贡献更多智慧。
为此,多地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样本。比如,上海努力实现“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贯通,将岸边因拆除而由“片”碎成了“点”的工业遗存重新“串珠成链”;黑龙江牡丹江吸引新企业入驻老厂房,利用户外工厂设备开展青少年拓展训练,通过工旅融合“唤醒”老旧厂区;浙江杭州具有浓厚包豪斯风格的杭氧厂区已成为杭州国际时装周、ADM生活创新展等的举办地,昔日车间变身时尚秀场……
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40多处工业遗产。可以预见,工业遗产的未来将拥有更多可能。相关方面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既要抓住个性、发挥想象,也应注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多听取民意,避免同质化,尤其不能忽视工业遗产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工业遗产留给我们的无形价值得到最大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