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志愿军攻占汉城,西方舆论一片哗然。
麦克阿瑟在给华盛顿发出的电报中叹道:“对中国的印象不能停留在过去,我们现在是在全新的环境中,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大国,在进行一场全新的战争。”
图1
与此同时,已经对前三次战役进行深入研究的李奇微作为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也抵达了朝鲜。上任之前,他拍了全家福,作为阵亡后的遗照。
上任伊始,他就穿好作战服,并在胸前晃晃荡荡地挂了1枚手雷和1个急救包。
图2
联军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几年之前横扫日德的那支美军已经变得失去了方向,大家都盼着听到回国轮船的汽笛声。
虽然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在后勤上的致命弱点,并作出了针锋相对的作战部署,而且他还深入一线,极大地鼓舞了美军的士气。但是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和55军死守汉江防线50余天,和第五次战役中63军在铁原生扛美军13天的事实让他也不得不叹息“这是我遇到的最顽强的敌人。”
图3
志愿军超越人类极限的勇气和实力给了李奇微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对这个东方对手不惜溢美之词,他评价志愿军是最凶狠也是最文明的敌人。
作为最凶狠的敌人,志愿军实至名归。
但是,李奇微为什么又对志愿军做出了“最文明的敌人”,这个极为矛盾的评价呢?
战俘秘籍
1950年10月19日,毛主席一声令下,志愿军正式入朝。
10月25日,云山之战打响,第一次战役正式开始。
伴随着节节胜利,出现了一个战前没预料到的问题:缺少战俘!
图4
这是为什么呢?
志愿军开始也很纳闷,后来通过审问才知道了原因。
美、英这些军队的士兵在二战中和日本人交过手,对日军千奇百怪的虐俘方法和强迫战俘干苦力活记忆犹新,所以他们认为同为东方军队的志愿军也会这么对付他们。加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妖魔化宣传,士兵都认为志愿军是“杀人魔鬼”,要不枪毙俘虏,要不割鼻子或者挖眼睛。
所以,联合国军的士兵出于恐惧,也会顽抗到底。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彭德怀总司令立刻向毛主席请示:释放一批联合国军战俘,以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
毛主席的回电更快:抓紧释放!以后不用请示!
图5
于是,27名美军战俘,76名南朝鲜战俘成了第一批幸运儿。
在释放之前,战俘管理人员让这些战俘洗了澡,还给他们理了发,换了新衣服,让他们吃饱,归还了个人物品,每人还发了路费、纪念品和能通过志愿军防线的《安全通行证》,然后用卡车把他们送到了敌我双方的警戒线,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过不去还可以回来。
这些战俘万万没想到会受到如此优待,纷纷感激涕零,感慨道:“在战俘营比打仗安全多了!”
图6
志愿军释放战俘可谓是一颗“精神原子弹”,在西方世界很快就炸开了锅,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志愿军优待俘虏的事迹,并对志愿军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惊诧。
于是,从第二次战役开始,就出现了黑人连队全体投降的事件,其他的小规模投降更是数不胜数,缺少联合国军战俘的问题圆满解决。
图7
可是,后面又出现了更令人头疼的问题。
客人
志愿军入朝之前,毛主席很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志愿军先帮助朝鲜同志守半年,再逐步打回38线。
结果,实际的战况不但出乎美国人的想象,也出乎了毛主席的预判,三个月不到,志愿军就把联合国军赶回了38线,加上西方媒体对志愿军优待俘虏政策的大力宣传,志愿军临时建立的小战俘营很快就“爆了仓”。
图8
虽然南朝鲜伪军的战俘可以交给北朝鲜同志,但越来越多的联合国军战俘总不能散养吧,于是志愿军“迫不得已”由政治部牵头开始筹建正式的战俘营。
战俘营的地点选在了鸭绿江南岸、朝鲜境内的碧潼郡,这块地方一面靠山,三面是水,天然适合关俘虏。
虽然建设时正处于严冬,交通也极为不便,建筑材料还要从我国东北运来,但战俘营的同志们还是克服万难完成了任务。
图9
1951年4月24日,志愿军政治部战俘管理处正式“挂牌营业”。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 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有2万多人,但很多都在前线陆续释放了。最终在这个战俘营里关押的一共有13个国家的5000多人,其中美军战俘3000多人,英军战俘1000多人,土耳其战俘不到300人,其他国家的数人到数十人不等。
可以说,凡是能进这个战俘营的联合国军士兵没有一个后悔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严格执行了《日内瓦条约》
战俘受到尊重,吃得好,病了还给医治,安全有保障,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
管理所对战俘的个人物品会进行检查,只要没有危险物品,基本都让战俘随身携带,而且发给棉衣、棉被,住的房子也能取暖。
图10
为了便于与战俘沟通,稳定他们的情绪,管理所还配备了很多从国内来的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其中,为了不让土耳其战俘太焦躁,志愿军全中国地找突厥语翻译,最后从新疆找了个能懂一些的老大爷才安抚了这些突厥人的后代。
战俘们主要的劳动也就是冬天时需要一起上山去捡点柴火回来,土耳其人干得就比美国人卖力气多了。
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美军又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发动了“绞杀战”,导致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前后方基本都是以炒面为主,这种情况直到中苏联军的空中“米格走廊”建立以后才有所好转,但都是1952年以后的事了。
虽然战俘营就在边境,但是如前文所述,朝鲜境内的道路本来就不通畅,加上美机的轰炸,战俘营的补给也不是那么充足。
图11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还是把战俘们喂得饱饱的。
战俘的伙食有大米、白面、肉、蛋、鱼、糖,这比志愿军指战员的伙食标准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战俘营管理员们吃炒面的时候,战俘却能每天吃上面包。有的战俘还特别讲究,把烤面包周围的硬皮都撕下去,光吃里面的。后来,他们奇怪地发现管理员会把硬皮都收走,就好奇地问为什么,管理员告诉他们:“我们吃不到面包,这些都是给伤员的。”战俘听罢大为震惊和感动,从那以后就再也不那么讲究了。
战俘里面就属美国兵在吃的方面最没出息,事最多。
图12
在补给非常困难的时候,为了让战俘们吃饱,管理员们只能把自己的炒面分给战俘吃,可“餐标”比较高的美军军官就不乐意了,说志愿军虐待他们。
有一个美军战俘生病了,吃不下东西,管理员就给他做了病号饭,结果病号饭从来就没到过他嘴里,为什么呢?
因为都让帮他去打饭的战友给吃了。
不但吃了,几个战友还把他的棉衣给扒了,把他晾着等死。如果不是管理所的医生及时发现,这个战俘估计很快就见上帝了。
图13
而英国战俘就不一样,不管什么食物,一帮人也会集中在一块,非常平均地分开,每个人都有份。
所以,英国战俘特别看不起美国战俘,离他们总是远远的,就怕离得太近,一块遭雷劈。
朝鲜战争时,由于国际封锁,志愿军的药品非常短缺,尤其是青霉素这样的抗生素,我国很多都是通过香港那边高价购来的,非常宝贵。
这里插一句的是,当时有的香港黑心商人不但把青霉素的价格抬得很高,更可恨的是还用生理盐水冒充。所以,为什么霍英东先生功绩大,他那时候给大陆提供的青霉素真是物美价廉。
图14
当时战俘管理所全团只有10瓶青霉素,前线的伤员基本都没机会用。有一次,有一名英国战俘病了,得了肺炎持续发烧,眼看就要死了。医生只能请示团长是不是可以用青霉素。团长当即就批准了。所以这个战俘在管理所里捡回来2次命,战后一直为中英关系来回奔走,做出了很多贡献。
吃和医疗这样的大事解决以后,战俘们就开始有别的需求了,尤其是香烟。
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战俘营里就有4000多人了,就算一半是烟鬼,那烟草的消耗量也是个海量数字,根本不能一下就满足。前文说了,战俘是可以携带私人物品的,所以有的美军战俘就用自己的金表、金戒指什么的找管理员换香烟,但是管理员们一律拒收,反而还会把自己也不多的香烟分给战俘们。
有的战俘当过日本人或者德国人的俘虏,在志愿军的战俘营待了几天后,就开始感叹:“这哪是战俘营?我们简直就和客人一样!”
精神食粮
战俘管理所对战俘们也进行一些政治教育,但是因为文化差异太大,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周总理还特意指示:尽量避免政治教育,可多组织文娱活动。
志愿军这边还没行动,美军先“帮了个忙”。
帮的什么忙呢?
1951年秋,美军飞机把战俘营给炸了!
图15
战俘营都有非常明显的国际通用标志“POW”,但美机照炸不误,虽然管理员拉着战俘们及时隐蔽,但还是有3名战俘给炸死了。
这一下战俘们算是明白到底谁不是东西了,纷纷“问候”杜鲁门的家人。从此,中美两军的品格高下立判,战俘们就越来越乖了。
不过,1951年底,还是有3名战俘逃跑了!
不过没跑多远,就给追回来了,管理员一问原因,顿时啼笑皆非。
原来这三个人要回自己人那边过圣诞节!
虽然信仰不同,但是管理所对战俘们表示:“尊重你们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并且给他们放了3天假,还在战俘营搭建了圣诞树、拉起彩灯,贴满了各种“圣诞快乐”、“反对战争”的标语,一片节日的喜庆祥和。
图16
欧美战俘们也用棉花贴在脸上扮成圣诞老人,而且还在被俘的随军牧师带领下做了弥撒,同时享用了一顿圣诞大餐,渡过了一个绝对难忘的平安夜。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志愿军在前线也宣布停战,用广播向对面战线的美军士兵表示了问候,还送出了很多礼品。光63军就送出了5棵圣诞树、100多袋圣诞礼品,50余万份圣诞卡,并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美军士兵在拿到礼品后,还会留下香烟和罐头作为回礼,回去以后还把志愿军送的和平鸽徽章别在军帽上,同时再次问候了杜鲁门的家人。
图17
在圣诞节联欢会后,战俘管理所又发生了一件非常“魔幻”的事情。
战俘们是需要写信联系家人报平安的,志愿军方面也通过多方努力让他们达成了心愿。
整个管理所在2年期间一共发出了12万多封信,战俘们的家庭成员都了解到战俘们过得非常不错,而且还有他们呼吁和平的心声。
1952年5月,就有一名美国战俘的父亲在收到儿子的信以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征集到了上百万人的签名,并且把儿子的信和这些签名寄给了杜鲁门,要求尽早结束这场不义之战。
图18
能和家人通信是件好事,但是战俘营里有的黑人战俘却偷偷哭鼻子,管理员一问才知道,他们没文化,不识字,不会写信。
没办法,管理员借鉴了我军传统的识字班速成经验,给不识字的黑人也开了一个速成班。于是,战俘营就出现了中国人教美国人学英语的“魔幻”一幕。
战俘们的家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政府都弄不明白中国人是怎么让自己的士兵思想转变得如此之快,好像他们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共产党的拥护者,并激烈反对自己曾经发誓效忠的国家和军队。
更要命的是,这些战俘的家人在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在国内掀起的反战浪潮越来越高涨,逼得杜鲁门也不敢再拖延停战谈判。
图19
事实胜于雄辩,当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达成后,联合国军的战俘一个一个白白胖胖、开开心心地回家后,美国政府所有对我国和志愿军的造谣污蔑全都灰飞烟灭。而我国不畏强权但爱好和平的光辉形象却开始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起来。
由此可见,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对我志愿军的评价其实算不上溢美,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罢了。
回顾往昔,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以毛主席为核心的老一代领导人高超的战略艺术和运筹帷幄。
“老棋手们”将战俘这枚“棋子”轻轻一推,就对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摆脱了国际上的孤立形势、重返联合国并重获本应属于我们的大国地位,为我国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谨以此文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