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北的名山,第一想到的就是长白山。在人们心中,长白山是一座神山,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对她的神往与想象。
她是关东各族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从“天女不孕而育”的发祥传说, “长相守到白头”的松桦恋,到帮助穷苦百姓的人参姑娘,一个又一个传说寄托着质朴的信仰与愿望。她也是作家笔下的仙侠圣地,从《雪山飞狐》的踏歌行,到《盗墓笔记》里的云顶天宫、十年之约,一段又一段传奇令人嗟叹不已。
传说和故事里的神奇终究是虚化的,或许,只有走到长白山深处,才知道她的神奇远远不止这些,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它独属的力量和神秘。一定要去一次长白山,去拥抱覆盖山林的皑皑白雪,去邂逅林海深处的山间精灵,去凝望山巅上幽蓝静谧的天池……
不知道谁是第一个看到天池的人?当时他肯定被惊呆了。当他爬了2000多米终于到达长白山顶,一片幽深湛蓝的湖泊突然出现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16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托举湖面逼近天空,明镜似的湖面也倒映着蓝天白云,“宛似崇峦镶碧玉,不粘人世一尘埃。”
这样的大美,怎能不让人惊异?平常的山峰越走到顶面积越小,最后缩成了方寸之地,这里怎会如此开阔?山顶的湖到底有多深?湖水又是从何而来?
原来,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式火山,历史上曾多次喷发,熔岩和火山碎屑堆积覆盖成了巨大的火山锥体。地质学上认为,长白山过去的高度至少是现在的两倍。公元1199年-1200年,长白山经历了大规模的喷发,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在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就形成了一个高山湖泊。
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还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深达373米,也正因为水足够深才呈现出极致的蓝色,如玉般温润、似冰般清冽。“诸君若到天池上,需把银壶灌玉浆。”清朝的勘界大员刘健封,第一次来到天池边,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情不自禁地喝了几口纯净的天池水,写下了此诗句。
清朝皇族一直把长白山奉为神山,曾屡次派人上长白山勘察,却因山势险陡、野兽众多而始终未能登顶,直到1908年7月20日,刘健封和随众完成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成功登顶。他们不惜生命代价、历经千难万险,在长白山的密林中攀登了一个月才最终幸运地见到了天池的真容。“初时云雾迷蒙,水声轰鸣,少顷,天光晴朗,始露白山真面目。放目纵观,三岗之脉,三江之源,宛在眼底。”
刘健封一行在长白山留影
不是所有人都有刘健封的好运气——首次登顶便一睹天池真容。虽然,如今探访天池的路途不再如此艰辛,但天池上空长年云雾缭绕,“十有九阴”,要一睹真容还需要极好的运气,很多人屡次上山也未能如愿。何况,天池在一年中的九个月都是冰封的,湖面被皑皑白雪覆盖,每年夏季冰雪消融,才显露出“崇峦镶碧玉” 的美景。
长白山的神圣,来自于云雾蒸腾、难得一见的天池,也来自于她神秘莫测的多重意境:在静谧的天池之下蕴藏着炽烈的火山之源,在透彻的冰封之后是蓬勃的生命序曲,给人无限的遐想与惊喜。
长白山顶白色的火山浮石和积雪给这座山抹上了圣洁的色彩,也很容易给人一种它本来就是如此沉寂的错觉,却不知她曾是一座毁天灭地的大火山,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火山碎屑流蔓延了60公里,火山灰飘落到了1300公里外的日本,还一度影响全球气候7年之久。
在这之后还有三次小规模的爆发,最近的一次是在300多年前。美丽与危险并存的长白山,一直是科学家监控的重点,目前的观测结果是它不会在近年内喷发,还会静静地沉睡下去。火山虽然已经休眠百年,地底所蕴藏的活力却未曾消失,散发至地表,成为大大小小的温泉,最高温度能达到80多度。在万物冰封的季节,山间的温泉水却雾气蒸腾、涌流不息。
漫长的冰封雪飘之后,长白山总会迎来最热闹的季节。冰雪消融后,山间草木幽深,野花竞相绽放,流水奔腾,从山脚到山顶,孕育着万千不同的生命和迥异的美景。
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大片的白桦密林是很多珍稀动物的家,再往上是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叶片由宽变窄,视野也慢慢变得更明亮;到海拔21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地带,没有了树木的遮蔽,充沛的雨水和日照让这里的野花开得特别绚烂、漫山遍野,给这座长白山增添了一抹斑斓的亮色。
长白山也是东北的“三江源”,站在主峰白云峰顶放眼望去,可见三条江流辐射千里。松花江从长白山天池而下流向西北,流经东北70%的土地;图们江一路向东,注入日本海;鸭绿江奔涌向西,最终汇入黄海。三条大江流奔腾在东北大地,灌溉了平坦辽阔的“东北水乡”,滋养着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生灵。
长白山瀑布
长白山,蕴藏着无限的生命能量,以山林之资、水流之源,辐射整个关东大地,使其生生不息。
“白山黑水”,作为东北的代称,可见长白山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狭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脉的主峰与主脉;而广义上,长白山北起乌苏里江畔的完达山,南抵渤海之滨千山余脉的老铁山,是绵延1300多公里的整个长白山系。推开家门就能看见长白山,是很多山脚下居民的生活常态,“家在长白山脚下”,是豪爽大气的东北人对于家乡的广泛认知。
如果说,山巅的皑皑白雪和云雾缭绕的天池,是东北人精神上的神圣指引。那么,从长白山奔流而下的大江和山间丰富的物产资源,则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据了实实在在的分量。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的东北人,积累了靠山吃山的营生智慧,也形成了大山般坚毅豪迈的性格。
长白山一带有一种职业,叫木帮。工人们冬天进山伐木,等来年春天冰雪消融出山,把木材运到江边扎成一排排木伐,沿着松花江顺流而下,放排至下游的木材集散地。长白山生长百年的红松大木长达数米、重逾千斤,伐木、运木都需要极强的体力与毅力,长久下来工人的肩膀就长出了“血蘑菇”。松江河水流湍急,有暗流涌动、礁石乱生的“哨口”,稍有闪失就会排散人亡,放排人每次行程都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
“放山”是进深山老林采挖野山参,长白山中沟壑纵横、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隐藏着众多危险,采参人结成团体——参帮,在大山之中互相照应。这是在危险的大山之中谋生的人们,自然习得的智慧,或许也是东北人豪爽仗义的性格源头。
图 | 宋利
广袤的大山在每个时节都有独特丰富的物产,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把它叫做“山珍”, “不时不食”是他们对这馈赠最好的回应。
立春之后长白山的冰雪开始消融,雪地里冒出来的山野菜,是熬过漫长的寒冬的山区人的第一顿新鲜蔬菜。三月下旬开吃小根蒜,然后是蒲公英,四月刺嫩芽开始萌发,大叶芹也漫山遍野,五月是蕨菜的天下。七八月份,榛蘑冒出了头,成为小鸡炖蘑菇的标配。山林里的蓝莓也已成熟,多得吃不完就酿成蓝莓酒。
长白山广袤的森林中遍布着各种山珍,松花江浇灌的肥沃黑土只要勤劳耕种就有丰收。在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长达两百多年的封禁之下,对于黄河下游受灾的百姓来说,只要闯过了山海关就有了活路。长白山以宽广的胸襟,长久地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原著民,也包容了闯关东的劳苦人民,在长白山脚下开辟了一个生活的家园。现在,他们都说自己是东北人,都有了长白山的坚韧淳朴,有了关东大地的豪情万丈。
沉静的长白山,悄无声息地养育着山脚下的人们,也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人们怀着对山的敬畏,走到长白山深处,尝试用各自的方式与她对话。
这时的长白山,就如一位遗世独立的老者,白雪覆盖坚韧的脊背,直指苍天。而天池如一面明镜,映照千年岁月,也映照人的心灵。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编辑: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