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西郊开了很久的会议,返程时一直疲惫地靠在后座上,时不时揉揉眉心。
当时已经晌午,主席突然坐起来对高智说:“肚子饿了,想吃饭。”
在征求了主席的意见后,高智一行人开车去往新街口的一家饭馆儿,准备吃羊肉泡馍。
难得出来尝一次正宗的民间美食,毛泽东特意让大家低调一点儿,不要影响饭店里的人,为此他们特意挑了最里面的隔间。
在等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主席不经意间问起高智:“你们现在工资多少了?”
作为主席的机要秘书,高智会怎样作答?毛泽东又为什么突然想到问起工资呢?其实从毛泽东以往的行事风格中便可窥见一二。
一
高智从1952年起,正式成为毛主席身边的机要秘书,与李银桥、胡乔木等人一起负责主席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
这个让全国人民尊敬的伟大领袖,在高智眼里是一个从不摆架子的好上司,他和主席的第一次见面,不是在威严无比的办公厅和会议室,而是在最普通不过的卧室里。
那天毛主席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看书,过会儿就要睡觉了。这时候秘书罗光禄突然来到主席院中,碰到了李银桥。
“侍卫长,主席休息了吗?”罗光禄问道。
“刚刚上床,罗秘书有事吗?”
“机密室新来了一位秘书叫高智,我想带他来见见主席。”罗光禄指了一下门外的方向。
经过毛主席同意后,高智跟在罗光禄、李银桥身后,一起前往菊香书屋旁边的卧室。
明明只有几步路,他却在脑海里设想了无数个见到主席的场景,在先敬礼和先问好之间纠结个不停。
进到房内的时候,高智的心仿佛要从胸口中蹦出来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只不过脑海中正襟危坐的领导人并没有出现。
毛泽东正放松的半躺在床上看书,直到他们进来才将手中的书放下,随意坐在床沿,用湖南的家乡话眯眼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本以为主席会一脸严肃地准备“面试”,听着这一口随和的乡音,高智愣了一下,盯着主席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罗光禄偷偷踢了他一脚才反应过来要回话。
“报告主席,我叫高智,来给您当秘书。”他紧张兮兮地说。
毛泽东示意李银桥点燃一支烟后,又像唠家常般闲聊起来:“高智……这个名字蛮厉害么,听你口音是陕北人?家在哪里呀。”
“葭县。”
“我去过,在黄河边上。”毛主席夹着烟回想了一阵儿,转头又问李银桥:“银桥,你还记得葭县吗?”
“记得,您在那里搞过土改调查,住过南河底村和神泉堡,上过白云山,还看过黄河呢!”李银桥一边回忆一边慢慢补充道。
主席坐在床沿又接着他的话头说:“还看过白云庙会的大戏呢!”
卧室里的人在毛泽东的感染下,都放声笑得开怀,原本紧张的高智也放松了下来。
毛泽东唠家常般和高智聊着天儿,询问了他家中成员、学历情况,得知他曾经就读于绥德师范学校,还半开玩笑地调侃:“这么说来,在我这儿工作的人,就数你的文化最高了,哈哈哈。”
高智听着主席的夸赞,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脖子,自己初来乍到的局促和小心翼翼,被毛泽东三言两语化解了,这个没有一点儿架子的人民领袖在他心中又高大了几分。
在一屋子的欢声笑语中,毛主席用亮晶晶的眼神看着高智,真诚地对他说:“欢迎你来我这里工作!”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给高智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席的平易近人出乎他的意料。接下来在漫长的机要秘书生涯中,他又看到了一个随和的、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毛泽东。
二
刚到秘书处工作,高智总是害怕出差错,只要是主席交代过的任务都要在完成后反复核对。那时候他和罗光禄两个人轮流负责,每天要接收和发送的文电、报刊、资料都有好大一摞,经常忙到晕头转向。
有一天轮到高智值夜班,守在毛泽东的办公桌旁,谁知到了后半夜,主席还在工作他反而打起了瞌睡,一睁眼天都亮了。
高智一脸羞愧地来到主席办公桌前,问到:“我,我打了瞌睡,您咋不叫醒我?”
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他:“你们太辛苦了,休息就要休息好,我睡觉也不愿意被人打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明自己熬了通宵,却还发自内心地觉得别人更辛苦,毛主席对下属的关怀让高智不由得眼眶一热。
正是这样的尊重和信任,让高智在自己的秘书岗位上不断摸索、进步,两个人逐渐建立了上司和助手之间的高度默契。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高智还发现毛主席不是只坐在中央办公厅的领导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才是他处理国家事务一贯的行为准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主席的这句话一直刻在高智心里。
每隔一段时间,毛泽东都会派自己信任的警卫或工作人员,去到全国各地调查群众在国家政策下的受益情况。一旦发现不妥就立即调整策略。
主席还亲自定下五条出访规矩,分别是“保密、态度、宣传、警惕、调查”,要求外出调查人员不能大肆张扬,调研过程中要秉持着谨慎仔细、真实有效的准则。
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从不给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更不准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外“耀武扬威”。可见毛泽东能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靠的不只是“领导”二字。
1955年的时候,高智就陪同毛主席“微服私访过”,途中还闹了一次“霸王餐”的乌龙事件。
5月份的一天,主席在高智和其他警卫人员的陪同下,去西郊参加一个会议,一路上颠簸劳累。
快要进城时,主席突然说了一句:“肚子饿了,想吃饭。”
“肚子饿了,回去就啥也不要搞了,回去就弄饭吃,已经快进城了。”这时候的高智已经陪伴了主席三年,两个人的对话像熟稔的朋友一般亲切。
毛泽东靠在座椅后背上,开口说:“不,我今天在外面吃。”
高智知道,主席是想趁此机会看看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便和李银桥商量着去哪里吃东西。
毛泽东曾经在延安呆过十几年,特别喜欢吃陕北地区的羊肉,十几年没回去甚是想念,两人马上张罗起来:“主席,那咱们吃陕北的羊肉泡馍行不行?”
“行!”毛泽东回答得爽快,脸上的表情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秘书,高智当然明白他的情怀,这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领袖,在某一刻也会脱去满身铠甲,变成一个念旧的普通人。
高智和随行的王敬先、李银桥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去新街口的西安饭庄。
当时孙勇跟着主席负责出行保卫工作,听到这几人要去一家普通的、没有事先布置过的馆子,心里可急坏了,一路上都在担心主席的安全问题。
毛主席、李银桥、高智和王敬先四个人走到店里最里面的小隔间,其余四个随行警卫围坐在靠边的地方。孙勇又仔细观察了一圈,确认没有人认出毛泽东后才松了一口气。
随后孙勇又去打电话给距离这里最近的警卫处,派兵到饭庄门口严加守着。
这次行动既不能让主席察觉,也不能引起民众的恐慌,他们在电话里商量,最好是乔装打扮、暗中保护。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一长,孙勇便知道毛主席最讨厌搞特殊化,但主席的安危又是第一位的,只能瞒着毛泽东做好保护措施。
事后孙勇回忆道:“这是我第一次违心的不听毛主席的话,因为我的责任太重大了,不得不这么做。”
三
已经进到饭馆里的毛主席没有发现外面的异常,几人全被饭馆里香浓的羊肉味道吸引了,一坐下来,高智便向寻常食客一样喊道:“老板,来八碗羊肉泡馍!”
店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沏了一大壶茶,挨个倒进他们面前的杯子里,主席笑着道谢,环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若有所思。
“你们工资多少了?”毛主席在饭桌上突然开口问道。
那时候中央的工资以等级制度发放,从1—24级逐级递减,高智是毛泽东身边的机要秘书,属于16级,中等靠下的位置。
“主席,我现在是每月100元多一点。”高智想了一下回答。
毛泽东低头沉思,又说:“已经很高了,普通老百姓现在也达不到啊。”
生活中的毛主席一直提倡节俭,自己的工资能少则少,就连子女们的吃穿用度都必须要和普通民众一样。
中国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但在主席眼里,普通人的工资待遇还是要比他们差一大截的,想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致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主席在延安抗战时曾在延安提到:“我们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高智一直记得这句肺腑之言。
这饭桌上的随口一问,正是毛泽东数十年如一日般关心群众、融入群众的习惯使然。
不一会儿羊肉泡馍便上齐了,服务员将葱花、香菜、辣椒和糖蒜挨个摆在碟子里,大碗中的羊肉呈薄片状摆放,羊汤的浓浓热气直往上冲。
他们将饼状的大馍掰碎了放在盛满羊肉的碗中,吃上一口满嘴喷香,这陕北小吃果真是色香味俱全。
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是抚慰人心,毛主席难得吃到一次正宗的陕北羊肉,连眉眼间的疲态都淡了几分,高智等人也在席间吃得不亦乐乎。
几个大男人很快将这几碗羊肉吃完,竟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高智看着毛主席喝完最后一口羊汤,主动去前台询问账单准备付钱。
“总共六元三角。”服务员张望了下里间碗的个数,快速回答。高智掏了下裤兜,结果发现只有零碎的几角钱。
返回饭桌上向毛主席说明情况后,大家开始从身上的口袋里找零钱,结果一桌人翻来翻去也没凑够六元三角。平时跟着毛主席出来办公务,这些人都没有带钱的习惯。
几个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高智一脸尴尬地找来店主,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是在路上临时决定到你这儿来吃饭的,钱凑不够,你能不能给我们开张发票,我明天早上一上班就给你送来。”
店主看着这几个人的谈吐不像是吃霸王餐的人,爽快应承道:“不要紧,不要紧,明天送来就行。”
没想到这一出乌龙竟让很多食客认出了毛泽东,几个人刚往门口走,就听到了店里热情的欢呼声。主席对着大伙儿打了声招呼,特意夸赞了店里的羊肉泡馍十分地道。
“原来是毛主席!”这下可让店主受宠若惊,脸上瞬间笑开了花,怎么也没想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里,竟来了这样一位大人物。
第二天早上,高智遵守诺言,骑着自行车将前一天的饭钱送到西安饭庄。
“毛主席前来吃羊肉泡馍,是我们饭馆的无上光荣,怎么可以收钱呢?”店家摆手推拒,怎么也不肯收下。
只是高智的态度实在坚决,店家招架不住这才不情不愿的接过钱,临走时还热情的招呼他多来饭馆儿里吃饭。
经此一事,毛主席随和、亲切的领袖形象广为流传,人民对主席的敬爱之情更甚从前。
后记
1956年10月,毛主席在接见完缅甸领导人后,与彭德怀一起驱车返回中南海。路上主席再次想起了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进城后便让司机开往西安饭庄。
店里正在吃饭的食客一眼就认出了毛主席,上次闹了乌龙的店家赶紧跑过来,热情的招呼着:“毛主席来了啊,您快坐。”
其他人也一个劲儿的向主席问好,饭馆里响起阵阵欢呼声。
“不要影响大家吃饭,也不要弄豪华大餐,只是路过这里,来吃碗羊肉泡馍。”毛主席特地和店家说了一下,也像上次一样低调的吃完饭驾车离去。
北京新街口的西安饭庄,自此名声大噪,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甚至有许多外地人专程前来,只为尝到毛主席夸赞过的美食。
羊肉泡馍至今仍是西安饭庄的招牌,可见给羊肉泡馍镀上光环的,并不是稍纵即逝的“名人效应”,它代表着领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奔赴,刻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