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邓小平的舅舅去世,县委请示丧礼标准,邓小平三句话定调

提起邓小平,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一代伟人。

然而提起淡以兴,却鲜有人知,可能会有不少的人问:“他是谁?”

这个让很多人觉得陌生的名字,却与邓小平有着不一样的关系——他是邓小平的舅舅

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淡以兴不幸去世,邓小平得知后却只回了三句话

1989年11月14日,87岁的淡以兴因病重治疗无效,不幸在广安县协兴镇去世了。

广安县委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却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

虽然淡以兴并不是国家或者地方的领导,但是他的身份却不一般,他是邓小平的舅舅。

县委召集县里的领导对淡以兴的丧事进行讨论,决定淡以兴丧事的规格。有人认为,淡以兴的丧事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较高的规格;但是也有人认为,领导一直以来都非常朴素,若丧事采取较高的规格,与领导一直以来的习惯不相符,丧事规格还是应该“低调”一些。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不同的意见好像都有其合情合理之处。

然而,丧事不像其他的工作,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大家研究出个一致意见,再来做,淡以兴的丧事迫在眉睫,没有再缓一缓的余地了,这让广安县委犯了难,一时不知所措。

思前想后,县委决定把这个事情报到邓小平那里,请他亲自定夺。

随即,广安县委将淡以兴病逝的消息,连同淡以兴住院治疗的诊断情况、治疗过程采用了哪些药物、哪些方法,最终逝世的原因,整理成了一份材料,一并通过地委、省委报送到了邓小平办公室。

不久之后,邓小平办公室向广安县委转达了小平同志的三句原话:

“知道了。”

“规格够高了。”

“不再送什么了。”

领导短短的三句话,让广安县委大为吃惊,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对于自己亲人的不幸离世,却只说了带着弄弄广安乡音且极为简短的三句话。

短短的三句话,刻画了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朴素,让人无不为之敬佩。那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起长大的甥舅

1904年,小平同志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

当时,淡邓氏的弟弟还不到两岁,淡邓氏非常喜欢自己这个弟弟,便常常把弟弟淡以兴接到邓家,一来是活络了淡邓氏与娘家的血脉联系,二来也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了一个理想之中的玩伴,就这样,这两个相差2岁不到的甥舅常常在一起玩耍。

邓小平故里

到了该读书的年纪,邓小平与淡以兴两人同在“翰林院子”启蒙识字。就这样,两人既是同学、又是玩伴,更加的亲密无间,他们形影不离的时光一直到了小学。

小学结束后,邓小平继续读书,而淡以兴则因为淡家父母希望儿子回家去学着打理家业,而没有再继续读书。

虽然没有继续读书,不能继续做邓小平的同学,但是玩伴的身份一直没有改变。只要一有时间,淡以兴便会跑到姐姐家找邓小平玩耍,两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充满欢歌笑语的难忘童年。

不知不觉,已来到了青年时期,十四岁的邓小平升入了广安中学。这时候,他的父亲因故来到了重庆,在这里受到了新救国思想的熏陶,听闻重庆有个留法的学校,父亲想让邓小平出国去增长见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从中探索救国的办法,便希望他来这所学校上学。

在那个时期,邓绍昌并没有像其他封建社会的家庭一样,一人做主、全家服从。

对于自己孩子教育和未来的事情,邓绍昌尤为看重,便和妻子淡邓氏谈论起了自己的想法。听完邓绍昌的想法之后,淡邓氏非常的赞同,就这样,邓小平从广安来到了重庆。

当时自费生的出国费用大概是三百大洋左右,学校仅补助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是需要学生自家来出。

三百大洋,是一个非常高昂的数字,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能够糊口就已经不错了。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地实现报国、救国的宏伟理想,邓绍昌想尽了所有办法。

邓绍昌

邓绍昌回到了广安,卖掉了家中大部分田产,换来了一些资金,但是距离学校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额,这时候邓绍昌得到淡氏的鼎力支持,邓绍昌同淡氏一同来到了娘家,一起向岳父、岳母及家中的兄弟讲明了情况。

淡家听完邓绍昌夫妇的想法之后,大为认同,立即拿出了家中所有的大洋,又卖掉了不少的田产,在两家人的合力之下,终于凑足了邓小平入校和留法的费用。

随着邓小平来到重庆求学,之后又赴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与淡以兴有30多年未曾见面。但在邓小平的心中,从未忘却和自己一同长大的舅舅淡以兴,淡以兴同样在心中牵挂着邓小平。

“不能让乡亲们戳脊梁骨”

1949年下半年,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消息传到了老家广安,淡以兴知道之后激动得睡不着觉,决定动身前往重庆。

淡以兴来到重庆找到了邓小平工作的地方,警卫员知道了邓小平的舅舅专程从广安来找他,便向正在开会的邓小平悄悄报告。警卫员考虑邓小平公务繁忙,也许一时半刻抽不出身去见自己的亲人,还请示他,是否先让夫人卓琳先来招呼一下,但邓小平却摇了摇手。

邓小平告诉警卫员,让接待科安排淡以兴在招待所先住下,随即又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之中。

等到把工作做得都差不多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了。邓小平来到淡以兴住的地方,这时候淡以兴正坐在沙发上,见到邓小平进来,虽说心里高兴,但嘴上还是问道了起来。

“好哇,贤娃子(邓小平儿时的小名),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

“舅舅”听到淡以兴的“问罪”,邓小平苦笑着说。

随后,甥舅两人聊起了家常,聊到了邓小平的父亲、母亲,以及家中的变化。

聊着聊着,两人的泪水都湿润了眼眶。

邓小平知道淡以兴来重庆找自己,是因为多年未见,心中一直盼着甥舅两人再相聚,但也知道淡以兴来找自己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

邓小平对淡以兴说:“舅舅,我也晓得你想谋个差事,但是我们共产党人不能以权谋私,我也不想让人家说我邓小平的亲舅舅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给你谋了差事,会让乡亲们戳我脊梁骨的。”

和邓小平一起长大的淡以兴,深知邓小平的为人、性格。邓小平这么一说之后,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乐意,但最后还是理解了邓小平。

至此之后,淡以兴回到了家乡广安县,从未向当地政府提过任何照顾的要求。

而邓小平也没有对舅舅不管不顾,他和卓琳不时向广安寄来钱物,帮助淡以兴,哪怕是邓小平处在困难之后,家乡仍旧断断续续收到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寄来的钱物。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

“小平打不倒”

1966年之后,邓小平处在了困难之中,此时舅舅淡以兴在老家广安做着一名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村民。

邓小平是广安人,他的家乡不免也受到了影响,而淡以兴身为邓小平的舅舅,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天晚上,淡以兴刚经历了来自乡亲们的“批评”,他无助地徘徊在街上,一边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而担心着,另一边,也为邓小平觉得委屈。正当淡以兴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流浪汉却给了淡以兴启发。

第二天,在拥挤嘈杂的乡间,站着一位蓬头垢面的人,他就是谈以兴,他挤进了拥挤的人群中,不断高喊支持邓小平的声音。

这样的口号,人群骇然,他们见到了眼前的淡以兴,认为淡以兴已经疯了,就没有再继续额外“关照”淡以兴。

这个时候淡以兴已经年近七旬,他用这种极为无奈的方式对抗着这段特殊的时期,在心里默默地支持着正在处于困难之中的邓小平。

1971年9月,邓小平终于走出了困难,消息传到了广安,淡以兴听闻后为邓小平感到高兴,并开始给邓小平写信,断掉的亲情终于又连接上了。

“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1976年初,邓小平遇到了第三次困难,同样消息传到广安,淡以兴知道之后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七八天,只有老伴在照顾他。

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稍有起色,正好遇到天气好,老伴让淡以兴出去走走,活动一下身体,顺带晒晒太阳。

淡以兴走在乡间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好友金福生。

既然是交心的好友,不用淡以兴说,金福生便知道他的心事,安慰淡以兴,让他别为邓小平太过担心和着急,要带着淡以兴去散步。

淡以兴知道金福生的好意,但刚刚病了一场,身体还有些虚弱。

金福生便要带着淡以兴去买肉,让他补补身体。

到了卖肉的地方,前来买肉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淡以兴排在了队伍当中,没过多久,队列里面就有人认出了淡以兴,说到:“那不是邓大人的舅舅吗?”

随后排队买肉的人都回过头来看淡以兴,卖肉的老张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听说邓小平的舅舅要买肉,但是又不认识淡以兴,便停下了手中的刀,高声问“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淡以兴经历了之前的事情,听到有人这么说,一时紧张了起来,也没敢上前面去。

队伍中靠近淡以兴的几个年轻人,扶着他走到了前面。

卖肉的老张看了下眼前这位老人,对排队的人大声说:“邓大人为咱们老百姓,他的舅舅割点肉不算开后门吧?”

话音刚落,人群中沉默了那么小片刻,群众马上激动地响应起来,“不算不算,给舅舅割吧!”

老张给淡以兴割了两斤好肉,而淡以兴身上的钱不够,淡以兴只要一斤,老张却说:“没事没事,你什么时候带来给我就行了。”老张还对淡以兴说,他们早就想给小平写信,让他坚持下去,困难肯定会过去的!

拿着老张割的肉,淡以兴走出了人群,走到转角处,淡以兴再也忍不住,痛哭了起来。

“嘎嘎(肉)都没的几砣”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1986年。这年年初,邓小平回成都过年,又是几年过去,在工作之余,邓小平还是非常的想念自己的舅舅淡以兴。

2月10日这天,广安县委把淡以兴送到了成都。

邓小平一见到舅舅,马上激动的握住了淡以兴的双手,激动的说“舅舅,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两个爬到其他人都不敢爬的神道碑乌龟背上去,那些小鬼都喊我们两个是‘捣鬼蛋’”?

淡以兴笑着回答:“咋个记不得?”

邓小平也笑了,“好、好!舅舅记得就好。”

甥舅相见,有回忆起童年、少年时期的往事,而不经意间,已是几十年匆匆过去,两人都感叹时间的流逝。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淡以兴见桌子上没有几个菜,便跟邓小平说:“你当那么大的官儿,就吃这样的菜呀,嘎嘎(肉)都没的几砣,只有一点点,你我都爱吃的广安膀扣肉连影子都看不到。”

邓小平一听,笑了,说到“那就添菜,再弄点嘎嘎来吃,至于膀扣肉,成都没得人做。再说,我们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多吃膀扣肉对身体也不好。”

放在餐桌上的酒是葡萄酒,但是朴实的淡以兴没有喝过这种酒,他习惯了喝广安奎阁酒一类白颜色的酒。

邓小平心想舅甥难得见上一面,不能扫了舅舅的兴,便让人换成了白酒。

淡以兴见到邓小平也是满心欢喜,一个高兴,想要多喝几杯,邓小平担心舅舅的身体,便引用了水浒传里面武松在景阳冈三碗不过岗的典故,劝住了舅舅淡以兴。

“我不得用国家的钱!”

在广安县协兴镇里,村民们经常看见一位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居住在多年来一直居住的农家三合院里面,杵着拐杖,因为年纪的缘故,动作有些颤颤巍巍,这个老人便是淡以兴。

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淡以兴会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仿佛一幅充满了安静祥和意境的油画。

更多的时候,淡以兴并没有一直待在院子里面,他经常杵着拐杖,来到田间地头和树林子,见到地上散落的干枯的树枝,他一只手用力的杵着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卖力的让佝偻的身体再弯曲一些,用另一只手捡起地上的枯树枝带回家,用来当做取暖或者做饭的柴火。

除此之外,淡以兴看到路边有可以利用的废品,也会捡起来带回去,在他院子里的一角,专门用来堆放着这些废品,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淡以兴会把它们卖给废品回收站。

这样的举动被其他人看到了,开玩笑的问他:“你是领导人的舅舅,也缺钱用啊?”

淡以兴虽说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但还是一脸严肃的立即回应到:“小平给我寄了钱的,我不得用国家的钱!”

实事上的确如此,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每个月都会给舅舅淡以兴寄来钱物,这是他们对长辈的心意,而从来没有给当地的政府提过任何要求,给政府增加负担。

在寄给淡以兴的物品中,有一件半成新的灰色棉大衣,这是邓小平和夫人卓琳1986年从北京寄来的。收到棉大衣之后,淡以兴视若珍宝,在他看来,这件棉大衣是他这辈子穿过“最高级、最时髦”的衣服。

岁月在这件棉大衣上留下了痕迹,棉大衣被穿出了破洞,就用针线小心翼翼的将破洞的地方缝补好,即使这件棉大衣看上去已经很久很破了,但淡以兴都舍不得丢掉。

这件破旧棉大衣,是邓小平与舅舅淡以兴弄弄亲情的具体体现,也闪耀出一代伟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所以回到文初,小平同志的三句话,意思就是:舅舅淡以兴不幸逝世的消息已经知道了,对于亲舅舅淡以兴的丧事规格已经够高了,花圈、唁电之类的也不用再送了。

参考资料

[1]你不知道的 邓小平和他舅舅的故事

[2]邓小平和舅舅的故事

[3]邓小平赠给舅父淡以兴的棉大衣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13日 06:29
下一篇 2022年9月13日 06:2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