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以“吃货”自居。“吃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要兼顾长远的健康效益,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讲究平衡与天然
去感受食物本来风味
民以食为天。不过,你真的会吃吗?不知从何时起,不少人爱上了重口味的食物,而经常吃这些食物会增加超重、肥胖及诸多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无论是营养专家还是临床医生都推荐“清淡饮食”。很多人一听到“清淡饮食”,第一反应是太老套了,不够时尚。其实,这是对清淡饮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清淡饮食的首要原则是平衡膳食,其次是少油、少盐、少糖,合理烹饪,尽量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
我们先来重点聊聊“少盐”的好处。
钠和盐的关系
钠是维持人基本生命活动的必要营养素,日常钠的主要来源就是盐。
钠不可不吃,但也不可摄入过多,长期摄入过多钠会增加高血压、胃癌、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和健康最有关系的是钠离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高了“限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比旧版指南限量的6克,又少了1克。1 克盐中约含有 400 毫克钠离子,当我们在说盐摄入不超过 5 克时,其实在说钠摄入量不超过 2000 毫克。食盐究竟应该怎么吃,吃多少?人体到底需要多少盐?
营养专家介绍,要维持人体最基本的需要,每人每天摄入3.8克盐,就足够了。
钠盐可以增加血液中水的含量,导致血液总量增多,还可以激活血管紧张素等激素,推动血压升高。因此,要把整体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降下来。限制食盐量是最迫切的措施。假如降低2.5克盐,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就可以降低3%。
调查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食盐量为每人每天16到18克,
上海的食盐量为每人每天10到12克,
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随着食盐量的高低,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有人会产生疑问:
为啥老一辈的人经常吃咸食却没事?
明明都是高盐含量的咸肉、咸菜,为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常吃都没事,现在的人偶尔吃一吃,却得了高血压?
原因主要可以总结为:
现代人“隐形盐”摄入增加。
五六十年代,老一辈的人受时代、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较少。调味料的选择也相对较少(一般只有盐、酱油),所以即使部分食物盐分较高,但总体的摄入盐量并不会很大。而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物、调味品种类相对过去都更丰富,这就会导致“隐形盐”摄入增加,使总体的盐摄入量超标。
有人觉得只要平时吃得不咸,盐的摄入就没有超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常饮食中,很少有人会去看产品中的钠含量。吃着不咸,并不代表食物的含盐量就低。咸味经常会隐藏在别的味道中,这些添加在食物中的盐也被称为“隐形盐”,让人防不胜防。
单凭味觉来判断盐分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一些甜品,像奶酪、冰淇淋、面包等,虽然吃起来的味道是甜的,似乎与咸味不沾边,但这些甜品在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盐,而且甜味也容易掩盖咸味。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外包装上的配料表,会发现它们之中很多都含有“隐形盐”,且含量不算低。
某品牌方便面一包顶一天钠含量
日常清淡饮食(减盐)
保健办提醒您:掌握以下几个小妙招
巧用天然调料
巧用天然调味品。烹调食物时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既能减少味蕾对盐、糖等的“关注”,又可增加菜肴鲜香味。警惕“隐形盐”:酱油、醋、蚝油、鸡精、味精、豆瓣酱、咸菜等均含有钠,用其调味时,相当于添加了额外的盐。家庭烹饪时,宜适当选择低钠盐、低盐调味酱油,或减少味精、鸡精、豆瓣料然酱等调味品的用量;如果用了这些调味品,应适当少放盐。
少吃浓油赤酱
上海传统的本帮菜讲究浓油赤酱,如今虽已改变很多,但从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看,人均食盐摄入量仍然超过推荐量不少,而摄入过多食盐与高血压、胃癌、卒中、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生有关。
在外就餐有讲究
在快节奏的大都市,在外就餐或点外卖美食似乎无法避免,怎样做到健康与美味两不误呢?点菜时尽量荤素搭配,少点油炸类菜品,要求餐馆少放油、少放盐等。此外,应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减少甜点的食用次数和食用量。
改变重口味
在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油、盐、糖的使用,便可做到清淡饮食。有研究表明,人的口味有适应性,少放5%~10%的盐并不会影响菜肴的口味。因此,即便已经形成了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也是可以逐渐改变的。饮食不仅承载着营养,也反映了饮食习惯和文化的传承。儿童阶段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挑选新鲜、卫生食材,烹调清淡食物,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播下健康生活方式的种子,让孩子一生受益。
不喝菜汤,不“打扫”盘底
烹饪菜品时,一部分油脂和食盐会留在菜汤里,因此吃饭时最好不要喝菜汤、用汤泡饭,也不要“打扫”盘底的汤汁。此外,“隔夜菜”不利于健康,应尽量少吃。因为剩菜存放时间越久,亚硝酸盐含量越高,越容易滋生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