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是毛主席的原配,解放后毛主席特意叮嘱:一定要将她写进族谱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跟她一起生活过。”

43岁的毛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可以说,毛主席在此后的岁月里并未承认过这名女子是她的妻子。

而此后几十年间,人们对其第一段婚礼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第四次修订后的韶山毛氏族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于她的详细记载。

这个不被承认的女子,以“毛罗氏”的身份,作为毛主席的原配妻子被写进毛氏家谱,而非大家熟知的杨开慧。

她至死都保持着完璧之身,且以原配身份被葬在毛主席父母合葬墓的旁边。

当然,族谱中仅仅记载了姓氏,并没有记载具体名字。

这位毛罗氏是何许人也?毛主席为什么坚持一定要把她写在族谱中?

罗家有女名一秀

族谱里的毛罗氏,真名叫罗一秀,又叫秀妹子。

她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父是一名乡村知识分子,家境殷实。罗一秀是家中长女。

根据韶山冲的父老回忆,罗一秀容貌秀丽,性情温顺。

而她与毛主席的结合,却并非自愿。

文七妹

当时韶山冲流行早婚,妻子一般比丈夫年长几岁。

1907年,毛主席已满十四周岁,在那时候的农村已经属于可以定亲的成年人了。

而当时毛主席因不满私塾教师的专横,主动辍学在家,白天务农,晚上记账。

毛主席的母亲文氏身体不好,家中急需一个女人来操持家事。于是毛主席的父亲便起了心思,经过一番挑选,看中了彼时十分熟悉的罗家。

罗一秀是毛主席曾祖父的外孙女,两家平时就有走动。

这门婚姻对毛罗两家来说都是理想的“亲上加亲”。而且两家间的生意往来也使这桩婚姻显得更加顺水推舟。

而对于罗氏而言,将女儿嫁到韶山冲,也顺应了骨肉还乡的习俗影响,因此也很积极地推动这门婚事。

彼时的毛主席,按现在的眼光看还远远不到婚龄,而且他尚有满腔抱负未曾实现,还有许多书籍要读,怎会愿意早早走进婚姻?

可对他强横的父亲而言,1906年儿子退学,已是他让步的结果,又怎么会允许儿子一再不服从管教,父子间的对立可想而知。

而罗一秀对于这种旧式婚约,表现得更多是麻木与顺从。

毛主席虽十分不情愿如此草率地娶妻,但还是拗不过父亲的专横执着,更担心一意孤行会伤了母亲之心。

于是只能违心地遵从父母之愿,1908年,便与并不熟悉的罗一秀匆匆订婚。

由于彼时小丈夫年龄尚小,所以一般由女方来到夫家,两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女方耐心等待丈夫长大成年,然后正式成婚。

毛主席与罗一秀名义上的三年婚姻,有两年都是这样度过的。

因罗一秀父亲略通文墨,罗一秀自小便受到严格的教养,长大后的罗一秀知书达理,勤快能干。

她来到毛家之后,也极尽儿媳之责,帮助婆母,孝敬叔父,对自己这个小丈夫也照顾有加。

因此毛主席对她的情感自然是感激和尊重的。可这种情感是近似于姐弟般的亲情。

而这几年中,随着毛主席不断长大羽翼渐丰,与父亲为人处世的冲突几乎愈来愈激烈。

包括但不限于对父亲唯利是图做生意的批判,因父亲反对他看“杂书”的郁闷,父亲对其交友干涉的反抗……而父亲为毛主席亲自挑选的婚姻,自然也不被毛主席认可。

罗一秀在毛家的处境可想而知。

虽然得到婆婆的疼爱,可却得不到名义上丈夫的关心。甚至丈夫与她并不亲近,将自己视为是父亲强权的产物。

时间前进到1909年,毛主席年满十六周岁,其父毛顺生顺理成章地要开始为儿子操办婚事。要知道他当年便是这样娶了自己的妻子文氏的。

可对于当时不断开拓眼界的毛主席而言,这样的婚姻一定是不幸的。

但随着他年纪渐长,已经学会不再用过于激烈的方式表达反抗了。

历史是眷顾毛主席的。他得到了东茅塘一位先生的赏识,借助复学之名走出家中,借以摆脱婚姻对他的束缚,摆脱父亲为他铺好的一条一眼望到终点的人生路。

对于青年毛主席这样的进步青年,包办婚姻是束缚是限制,扼制了他眺望世界的翅膀。

然而对于保守的罗一秀而言,婚姻是一生的归属,丈夫是她的依附,是她的天地。

毛主席曾对罗一秀直言,自己不会与她有事实婚姻,他鼓励支持她另嫁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

可这样的承诺并没有让罗一秀感受到被尊重,而是十分痛苦。

自幼便受到封建礼教的她,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是自己不够贤德,才惹得丈夫离心。

图源网络

而毛主席对婚姻表现出的极大拒绝,虽然是出于对封建的反抗,并不针对罗一秀个人,但还是无形之中伤了她那一颗敏感的心。

自从来到毛家,罗一秀便时常心有郁结,反映到身体层面便是体弱多病,免疫力下滑。

而毛主席外出求学对于她而言更是致命一击,使她夹在父子间的处境更为尴尬。

终于在1910年,她正式嫁给毛主席还不到二年,她因感染细菌性疟疾而悄然离世。

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也至此画上终结。

对于罗一秀的突然离开,毛主席的心中也是十分痛苦的。

几年相处,罗一秀便如他的亲人一般,而面对亲人的离世,任何人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终罗一秀一生,她也不曾享受过真正自由的美好,而始终活在三从四德的枷锁下。

毛主席因此更加坚定对于新时代、新社会的向往。

秋天之际,毛主席留书再次离家。

他给父亲的信中如此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主席婚姻观的形成

客观而言,毛主席和罗一秀都是封建制度传统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一个极尽反抗之能,一个麻木顺从欺骗自己内心。

毛主席虽不满意这段婚事,但却对罗一秀毫无怨言。

毛主席对罗一秀的愧疚之情,更多表现在他对封建婚姻的深恶痛疾。

若当年的罗一秀也能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对父亲强加的婚姻直言反抗,也许不会在之后的几年岁月里如此痛苦并郁郁而终。

这种亲身经历的亏欠感一直萦绕毛主席心间,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婚恋观。

我们可以从十年后他对旧式婚姻的猛烈鞭笞中窥见一角。

1919年11月,长沙一名叫赵五贞的女子不满父母包办婚姻,不想被许配给富商老板吴凤林作为填房,而激烈反抗。

却被父母和夫家以“择吉已定”胁迫,强制她上了花轿,并以金锁锁住,防止她逃跑。

赵五贞性情刚烈,最终宁愿以剃刀自绝于轿内,也不愿被迫嫁人。

此事一出,引得社会各界震动。

毛主席更是拍案而起,连写十余篇文章,猛烈抨击如此吃人的封建婚嫁制度,并呼吁妇女们追求自身的自由与解放。

“不自由,无宁死”毛主席对赵女士人格的赞美。并主张严惩凶手。

他痛斥赵女士的死是受社会、母亲、夫家三重铁网环绕,使得其求生无门。并表示这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愚昧”。

他振臂一呼,告诫男女青年们:恋爱是神圣的,是绝对不能代办,不能胁迫、利诱的!

他也进而谈论到女子自立的问题,劝诫女子们不要在身体未曾长成前轻易结婚,女子在结婚前应当预备够可以满足自己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以谋求自立,摆脱千年来受人支配的地位。

而女子只有在自身独立的情况下,才能不依赖于男子,以平等的身份和独立的人格与男子对话,培养精神之爱,并建立以爱为基础的婚姻。

可以说,毛主席的婚姻观念是在被压迫的旧序中破土而出的,其中包含着毛主席对早早病逝的罗一秀的遗憾。

这也对他后期推行妇女解放、强调树立全新婚恋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后毛主席也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杨开慧,并如同毛主席向往那般在朝夕相处与精神沟通中产生了感情。

而杨开慧也对这个不曾谋面深受封建压迫的苦命女子产生了同情。

在后来修订毛家族谱之时,毛家甚至为了让这位早早离去的“原配妻子”有名有姓,把毛主席与杨开慧所生的第三子毛岸龙挂到罗一秀名下,以表达对其地位的认可。

毛主席与罗家往事

而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毛主席逐渐不再用少年时爱憎分明的眼光,去看待这段早年间的“婚姻”,而是设身处地去了解两个不幸卷入封建婚姻之人的苦难。

毛主席也表现出对罗一秀亲属的关照之情,并一直给予支持帮助。

这不仅是对包办婚姻受害者的弥补,更是借以表达对受封建礼教荼毒,而抱憾一生的女性的慰藉。

1925年,毛主席回乡搞农民运动,常去杨林一带宣传,而罗家是前往杨林的必经之路。

他也常常去罗家探望聊天,积极踊跃地与他们交流新思想新观点,并使罗一秀之父罗鹤楼老先生最终也成为农协积极分子,还影响了罗家侄儿罗石泉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毛主席还执笔为罗鹤楼写下一封亲启信,在信件中表示了对罗家的问候,并邀请罗家前来北京游玩。

可惜曾经时局动荡,罗鹤楼一家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不得已离家远走种田。

而罗老先生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离世了。

收到信件的罗家让当时在小学担任教师的罗石泉代替回信,告知毛主席罗老先生离世之事。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写信回复: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你们。承蒙关注,极表谢意。

寥寥几字,道尽遗憾之情。

而后来毛主席还特意让毛岸英替他回乡省亲,专门约见罗石泉叙旧,赠予他许多礼物,转达问候之情。

还想带一位毛家后人前往北京生活,但罗石泉婉言拒绝,直言不想给国家再添麻烦。

而毛岸英辗转打听到如今罗石泉生活窘迫,任职的学校连工资都没有保障后,立刻告知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也十分动容,让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私人存款为罗石泉汇款3000元,来缓解罗石泉的燃眉之需。

毛岸英回到北京后不久,罗石泉便提笔给毛主席写信,信中表达了感谢之情,并提到希望去北京走一走看一看的期许。

而收到信的毛主席欣然同意——要知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情关系,毛主席在之前拒绝了许多亲戚希望来北京看望或谋求工作的请求。

罗石泉实在是特例中的特例。这再次体现了他对罗家的重视与真情实感。

几年后,毛主席的弟媳王淑兰因公要返回韶山冲之际,毛主席还不忘叮嘱她常去罗家看望。

王淑兰也不负所托,在老家的时候常去罗石泉家走动,还给他送上了当时稀缺的大米黄豆等物资。

1959年,时隔32年再次回到韶山时,毛主席也专门约见了罗家后人一同吃饭,毛家和罗家虽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戚,但毛氏一家也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亲近之情。

诸此种种,皆可见毛主席对罗家关怀之心。

其实从始至终,毛主席反感的都不是罗一秀乃至其一家,而是那个时代落后的封建礼教。

结语

毛主席与罗一秀的第一次婚姻,是一桩典型的有名无实的包办婚姻。

而毛主席也没有迁怒于人,反而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罗家多加照拂,其重情重义令人动容。

但罗一秀这样以悲剧收尾的结局也一直深深刺痛着伟人的内心,罗一秀的故事在他身边不断重演,甚至更加悲惨。

这样的社会现状也促使他对中国腐败婚制进行彻头彻尾的批判。

而建国后颁发的新婚姻法,无疑是现代价值观的体现,女性有了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自由,得以彻底解放,

若罗一秀泉下有知,应当也为如今女子的自由而感怀瞑目吧。

参考资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卢粉艳《毛主席的四次婚姻及其特点》

《毛主席思想研究》:胡长明,刘胜生《毛主席第一次婚姻的若干史实》

《毛主席研究》:龙剑宇《毛主席与罗氏:毛主席基于早年经历形成的婚姻观》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21:26
下一篇 2022年9月9日 21:27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