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事件发生之后,形势严峻,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备荒、备战、为人民”和准备打大仗的指示,各地方也加紧三线建设的步伐。黑龙江是北方战线的前沿阵地,特别是边境首当其冲,向大后方转移的兵工厂也较多,1969年底开始有序实施工厂搬迁计划。天上有北方强国的卫星监视,转移的都是大物件,行动都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三线建设也就显得格外的神秘,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
1969年12月的某一天,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带着10多人的小分队,在村民的向导下来到刀尔登公社和南松岭子交界处的侯杖子大队,看到周围环山,小河流冲积形成一个6.5公里,类似S型的小山沟。向导带领小分队到山上兜转,老兵用望远镜环视一周后满意的说“威力固”,向导很不解的问“说啥”,一位队员回答向导“这是洋话”,向导内心想着:出国打仗水平就是高。老兵为感谢向导还慷慨解囊,将带来的两瓶牛栏山奖励给向导,并嘱咐保密。
小分队视察完地址后向上级汇报,上级又派人来考察几次,确定将在这条小山沟建一家兵工厂。1972年2月份工程队进驻侯杖子,轰轰烈烈地的建设大会战正式打响,为较快施工进度,工程指挥部向地方求援。地方武装部在短时间内成立民工营参与到建设队伍当中,而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指挥部决定先将厂房建设好,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后再建,这就是当时所说的“先生产后生活”建设方针。
不到半年时间厂房建设完毕,紧接着就是大批设备陆陆续续搬至厂房,专职人员立即安装设备,技术员调试设备,不出两天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就进入产品试产状态。这些设备就是来自牡丹江工具厂的全部家当,牡丹江工具厂搬迁到侯杖子后更名为国营北方机械厂,军功背景原因还有一个神秘的数字代号5521。
1970年2月份动工建设,1971年工程交付使用,一年多的时间,占地44万平方米的厂房,1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短时间内完工,不能不感叹中国速度。半年多的时间内搬运设备超过1000多台,而且还是在保密状态下实施搬迁,建厂不到半年就生产军品,这也反映出当年的形势有多么的严峻。
北方机械厂主要生产的是14.5mm高射机枪弹、穿甲弹、燃烧弹等军品。高射机枪弹,主要用于防空,穿甲弹主要应对的是军用特种车辆,燃烧弹主要应对的是伏击战,从北方机械厂生产的军品来看,主要还是应对敌国的战机和特种车辆。
建厂之初北方机械厂职工有1400多人,大部分来自牡丹江工具厂,还有少部分转业军人和民工营,以及当地知识青年。北方机械厂其军工性质亦注定它招工的审核机制,职工入职要政治审核,追查上三代,上三代有不良记录一律被拒之门外。当年还有个成文的定性原则,祖上三代是贫农的政治面貌良好,祖上地主家庭出身,户口本上就会写上地主家庭四个字,比现在逃兵在户口本打上拒服兵役还要严重。
北方厂跟很多国营厂一样,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有独立的物资运输队伍,还有独立的物资供应链。厂区内有职工宿舍楼、食堂、澡堂、商店、学校、电影院、大礼堂、招待所等配套设施。整个厂区实行军事化管理,生产区更是军事禁地,没有特殊通行证任何人不可进入生,职工通行证弄丢就拒之门外,诺菲有领导出来担保。
历史就是这么的戏剧性,正当准备跟强大对手大干一场时,老大哥跟老美竟然玩起冷战,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玩冷战还真玩到底,最后也因老大哥的解散而告终。两强玩冷战让我国迎来难得的和平环境,特别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后,我国形势一片大好,为此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因备战而建设的兵工厂也因备战的解除军品订单减少,为盘活半死不活的兵工厂,中央允许部分兵工厂实行转产。
北方厂在1980年后开始军转民,曾生产洗衣机、电烫斗、电镀折叠椅、硬质铝合金等民品。1985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好转,原先建设在山区的工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运行成本高等因素,1987年开始陆续向朝阳市搬迁,1988年厂区搬迁完毕,遗留下的资产交由管理。4000人的生活区搬走后,侯杖子这个小山沟又恢复到原有的宁静。如今的厂区大部分建筑物都处在闲置状态,少部分被私企和村民所用,北方厂搬走的同时亦完成它的三线建设任务。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