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于动乱年代
1933年,黄培予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黄中是浙江大学的教授。
那个年代,大学教授可谓凤毛麟角,黄中究竟有什么来头呢?原来,他出身于成都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家境优渥。十四五岁时,家人逼他成亲,他便逃婚跑到了北平。
在成都他是大地主家的少爷,衣食无忧,而在北平,他啥也不是,甚至穷得没钱吃饭。
为了糊口,黄中考上了清华学堂,因为那里不仅能免费读书,还包吃包住。从清华毕业后,黄中又公费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专业。
壮士拔剑报国仇,书生执笔解民忧。
黄中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执教。1934年-1937年期间,他协助茅以升建造了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没多久,日军登陆杭州湾,杭州城沦陷。4岁的黄培予随着父亲逃到上海租界避难,在上海度过了几年时光。
1941年,黄中受邀到厦门大学执教,留妻儿在上海。但当时厦大不在厦门,而是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城长汀,因厦门被日军占领,厦大被迫内迁于此。
几个月后,母亲带着黄培予和弟弟从上海出发,穿过封锁线,一路坎坷历经艰难,终于到达了长汀。这一家人得以再次团聚,并在福建暂居下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终于回到厦门。黄培予进入双十中学读书,在那期间,他经常看一些进步书籍,激发出满腔的热血,暗暗发誓一定要以身报国。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开展,青年学生参军出现高潮。
“十万学生兵,披上新戎装,打击野心狼,卫国保家乡。” 当时有58万青年学生报名参军,实际招收了10多万人。
立志投笔从戎的黄培予早已没心思读书,但是家人并不同意他离开厦门去参军。
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得了脑瘤刚做完手术,母亲一直重病缠身,弟弟年龄还小需要照顾,整个家庭全指望他。
1951年,黄培予读高三,两只耳朵里都是“窗外事”。有一段时间,国民党经常炮轰厦门,金门局势紧张,厦门大学不能正常上课,便临时安排了部分学生在龙岩上课。
18岁的黄培予便趁着父亲到龙岩上课时,偷偷跑去当兵了。
二,从军大西北
接着,黄培予被分配到了驻扎在新疆的某六军。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北,从一望无垠的大海到辽阔的黄土高坡,带给他的不止是新鲜感,更是一种挑战。
干旱与严寒,需要他的身体慢慢适应;而他之后所接触的人和事,则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彻底改变。
以前,他是知识分子,还有点小资产阶级情结。这源于他的家庭背景,父亲出生在地主家庭,外公是上海纺织业资本家,舅舅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高官。
自从入了伍当了兵,黄培予这才真正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让他深刻理解了贫穷与饥寒、凄惨与痛苦的真正含义。
黄培予
因为有些文化水平,他是全军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高中毕业的,后被抽调去写军史。一年后,部队调往兰州,他又从政治部调到了机关里。
后来,黄培予作为兰州军区学员被送到东北航空学校进修。他想学习驾驶飞机,当一名飞行员,但因为体格和政审不过关,愿望落空。在东北的两年,他学习了飞机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回到兰州后,负责对飞机进行维修、检查等技术保障工作。
1961年,黄培予考上了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再次因为政审不过关,没去成。
他很不甘心,买了一套莫斯科航空学院的教材,花了3年时间自学,渐渐对飞机发动机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树,还曾发表过文章,主持编写了一套《西线作战机务保障经验》丛书。
有一段时间,黄培予也曾遭到过批斗,但很侥幸过关了。从1969年起,他又在省政府办公室待了7年,“接触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黄培予
1982年,黄培予经过争取,转业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他18岁离开厦门,如今归来,已是49岁的半老男人。
三十年变迁,物是人非,父母早已去世,厦门对他来说,十分陌生。
三,组装丰田DYNA
黄培予回到厦门时,正值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当时有人征求他的意见,愿意去哪里上班。他说自己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尝试新事物。
就这样,黄培予被分到了只有二三十人的厦门特区管理委员会,任秘书科科长。
没多久,他被派去筹建厦门联发公司。1983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联合中行信托、5家港澳银行合资设立联发公司,黄培予在公司主管日常工作,并负责招商引资。
在管委会的两三年来,黄培予接触到的都是新东西,为了有能力跟人家谈合作,他自学经济法、合同法等商业知识,渐渐对市场经济产生兴趣,做生意的念头开始萌芽。
这时候,他才接触到汽车工业。
当时,二汽负责人黄正夏急着要去欧洲,跟雷诺和福特英国公司谈合作。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报批,至少一年半载,耽误事情。二汽这才经人介绍,找到厦门管委会黄培予帮忙。黄正夏这才以厦门经济特区的名义组团出国考察。
在欧洲,黄培予跟着二汽人到法国雷诺、英国福特公司参观考察,雷诺的自傲气焰让他深恶痛绝。
1984年,黄培予又随厦门领导考察日本,看过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他对丰田汽车印象深刻,感觉丰田汽车将会在中国卖得很好。之后他就产生了搞汽车的想法。
他说服领导,也学着湛江三星汽车的模式进口汽车。黄培予向丰田采购了2000辆丰田DYNA轻卡,采取SKD的进口方式。
不凑巧的是,这批丰田轻卡刚组装好就碰上海南汽车走私案,所有进口车全部冻结,不能卖了。这样,有些人对他的意见就大了。“黄培予,你搞这个事情,人家进来后,马上就卖了,你非要弄个SKD、CKD来折腾。好,现在赶上中央下文,进口车不准卖!看你怎么办?”
积压一年后,最终那批车还是全部卖出去了,且都是抢手货。
之后,黄培予离开联发公司,领导让他创办厦门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但是不拨钱。没钱怎么搞业务,怎么付职工的工资?这难不倒黄培予。
他自己另外注册一个进出口公司,用这边生意赚的钱养那边的公司。他做的是汽车零部件进口,几单生意一做,马上就有资金,两三年时间就赚了几千万元,员工才二三十人,在当时是暴利行业。
四,创立金龙汽车
1988年6月,领导又找黄培予谈话,让他组建汽车工业公司,以此从二汽的30万辆轿车项目中分一杯羹。
为什么找他?因为他近几年都在从事汽车进出口,又跟二汽的领导比较熟悉,所以这事非黄培予莫属。可是,他前前后后跑了十趟十堰,几乎都把二汽的门踏破了,但依然没有希望。当时不止厦门,觊觎这个项目的还有湖南、江苏等省份,各大领导纷纷登门拜访二汽,可都被婉言谢绝。
湖北省是不会把30万辆轿车放出去的。1988年底,二汽30万辆轿车项目确定在武汉,东风雪铁龙合资项目的厂址之争再无悬念。
厦门领导知道这事没戏后,就正式通知黄培予,要把汽车项目取消。
说干就干,说不干就不干了。这让黄培予很为难,他已经从外面招来一批技术人才,他们携家带口冲着厦门特区来致富。黄培予怎么忍心再劝他们返回老家?
黄培予坚决不同意注销厦门汽车工业公司。领导拿他没办法,便向各大银行下发通知:厦门汽车项目没有了。
国有银行不给他提供贷款,看他还怎么经营!黄培予不甘心,找到熟悉的银行行长再三恳求,把嘴皮子磨破了,行长还是不敢贷款给他。
山穷水尽之时,黄培予突然看到鹭江宾馆里面的渣打银行办事处,不多想,他就带着会计来到渣打银行。
两周后,渣打银行总部批准了他的130万美元贷款。这让黄培予高兴极了,其实他对这事并没有抱多大希望,本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有钱以后,黄培予开始做市场调研,因条件有限,他只能做改装车。轿车需要资质,卡车行业都是“大头”,厦门汽车缺人缺技术缺钱,只有做客车最合适,也有前途。
此后两年时间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大金龙)、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金龙车身)、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小金龙)先后成立,而且都是中外合资企业。为什么这样?因为厦门汽车工业公司缺钱,厦门不给贷款,黄培予只能以股份换资金。
在一次公开的会议上,有领导给厦门汽车工业公司两句话:一句是“前途无亮”;一句是“自生自灭”。
黄培予就是这么倔强,顶风犯上,不让搞却坚持要搞。厦门汽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很快,金龙客车就奇迹般地腾飞了起来。
为了搞活机制,大金龙、金龙车身和小金龙的总经理全部是合同制,按利润提成。当时,黄培予的工资每月四五千元,而总经理可以拿到100万元。
五,壮志难酬
1992年5月,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改制成为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
厦门金旅为什么叫小金龙?并不是因为规模小,而是意在做小车。黄培予曾与德国大众敲定合资生产大众商务车,但因为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合资项目不能超过两家,项目就此终止了。
厦门汽车上市后,黄培予开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小轿车上,他算了一下,搞小车至少需要16亿元。
当时国内融资根本搞不到这么多钱,于是他计划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这件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把他给告了。1998年,黄培予被停职接受调查。
资料显示,1998年11月,黄培予因侵吞厦汽公司2800多万元股权和924万余元红利,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没收人民币10万元。
2002年,黄培予案件终审判决,黄培予被判15年有期徒刑。
黄培予为厦门汽车工业立下汗马功劳,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代价,小轿车项目没有成功,或许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他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能干事的人。可惜,性格缺点也很明显,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有很多缺点:政治上不成熟;幼稚;太清高;太自以为是——我想做事,可惜条件不成熟。”
“我这个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太傲气。你对我好,我加倍地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加倍不理你。清高有时候会害死人,对做事情不利,在官场上也行不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没有黄培予,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金龙客车和厦门汽车工业。
参考资料:
- 汽车商业评论:被刻意淡忘的厦门汽车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