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后,有记者到加拿大采访张国焘:你怎么看?他如何回复

1893年,湖南湘潭有一个男孩出生,他的名字叫做毛泽东。而在四年后,在湘赣交界的江西萍乡市,也有一个孩子随后出生,而他便是张国焘。

这两人相隔4岁,但是在接下来的政治风云中,却几乎同时踏上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他们在这条道路中奋斗,分别摸索着自己的方向。

他们从相识,相互敬佩,到后来意见相左,乃至于各自陷入到彼此的至暗时刻……

也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张国焘是远远不能与毛主席相提并论的,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和张国焘两人的人生轨迹却有很多关联之处。

比如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这两人都见证了当年党的发展历史,因此让我们回顾下当年的历史,再一次重温毛主席与张国焘的过往,感受下曾经的峥嵘岁月。

一、两位革命者的相遇

时间回到1918年10月,当时的毛主席成为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而此时张国焘已经在北大读了几年书。

毫无疑问,这两位后来的风云人物,在北大注定不会平凡,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国焘就策划了北京学生运动,而毛主席也在湖南组织声援活动,支持北京学生反帝爱国。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也正是在这场运动后,他们彼此都感受到国家动荡、民族危亡,并且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其实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李大钊作为中间人。

在北京的时候,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对当时思想进步、年轻气盛的张国焘很是看好。

有一天,张国焘特地来拜访李大钊,正巧毛主席也在这里,于是李大钊便向毛主席介绍道:“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

之后毛主席立即迎上前去,十分热情地与他握手,并自我介绍说:“我是湖南毛润之。”而张国焘也向毛主席点了点头,自此两人便相识了。

1921年7月,二人在上海再次相遇,根据张国焘的回忆:“他此时所见到的毛泽东穿着一件布长衫,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白面书生,而且他的常识相当丰富,健谈且好辩。”

这次两人的正式会面,双方都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并且共同见证了共产党的诞生,这也被很多人称之为是一个“梦幻”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议结束后,张国焘就立刻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以当初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为例,张国焘就是书记部的主任,而毛主席当时则只是四个分部中湖南分部的负责人。

不过,虽然当时两人的职务有高低之分,但是两人很快就展开了新一次“合作”。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党内提出: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党内合作。陈独秀等人支持这一主张,但张国焘、毛主席坚决反对。

张国焘认为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毛主席则大胆地提出:湖南的工人数量有限,国民党更少,但漫山遍野都是农民,只有团结农民才能取得胜利。

从这一次合作就能看出,两人前期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可是从本质上说,毛主席已经有了自己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早已超出了张国焘的认知。

正如张国焘自己所说:毛主席的这种思想,有其重要的见解,但是否为马克思主义的旁门左道,这个还需讨论。

之后,党内又进行了重组,中共三大推出了5人组的中央局,只不过这一次,毛主席成为了5人小组之一,昔日的“扛把子”之一张国焘落选了。

也正是从这一段以后,毛主席与张国焘两人基本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例如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便同时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会议上毛主席慷慨陈词,以至于许多国民党大佬感慨:“哪里来的这个年轻陌生人?意见如此之多?”甚至汪精卫还对毛主席高看一眼,称其为:“究竟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不错,看他们发言多踊跃,态度多积极!”

反观张国焘,他对这次会议非常不满,只参加了两天就返回了北京。

尤其是两人分别参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和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毛主席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张国焘则是看起来在应付工作,使得北京的国共合作双方态度十分消极。

就这样,两人的道路逐渐渐行渐远。

二、渐行渐远的二人

后来遭遇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两人于武汉相遇,遭遇大难,双方都是感慨万千……

随后党内召开会议,张国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而毛主席则成为候补中央委员。

不过,这一次会面非常短暂,因为随后毛主席就前往湘潭组织中共湖南临时省委,两人各自在革命大萧条的时代走向自己的道路,彼此分别就是八年。

回首那八年的岁月,两人的经历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关于毛主席的历史,大多数人应该都耳熟能详,著名的秋收起义爆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朱毛红军会师的伟大,还有农村包围城市构想的登场,这些都为新中国破除黑暗奠定了基础。

那么张国焘呢?毛主席秋收起义,他也积极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但是在起义之初,他坚决反对武装斗争决心,取消起义运动。虽然此举没能成功,而且他也参与了起义,但主张的路线错误已经显现端倪。

果不其然,在毛主席钻研农村具体情况时,张国焘在共产国际进行所谓的深造,回国以后担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军委主席。但是归来后的他,错误却不断被放大,他没有达到组织让他巩固根据地的要求。

而相比较于张国焘,毛主席则将军事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愈挫愈勇,还与朱德一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将国民党玩弄于股掌之间,大搞根据地建设,军民鱼水一家亲。

不过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在1934年撤离。历经重重险阻的突围,昔日8.6万余人的庞大队伍,打到最后已经寥寥无几。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并稳定下来后,延安各界纷纷要求批判张国焘这些年来的罪行,而张国焘却对此存在明显地抵触情绪。

——即便中央一直没有放弃他,不断教育、挽救,还让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但最终他还是有了“溜之大吉”的念头。

当时他一直在寻找逃离延安的机会,而在1938年4月4日这天,终于让他等来了……

这天原本是国共双方共同祭拜黄帝陵的日子,张国焘身为陕甘宁边区代主席自然也有参加这次祭拜活动,但他借着祭拜之际,去见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

祭拜活动完毕,张国焘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延安,而是将护送他的人支走后,上了国民党的车,之后来到西安,住进了国民党的西京招待所。

由于此前他并未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联系,而且还打算一意孤行去武汉(当时国民党政府驻地),林伯渠觉察到了端倪便立即向中央、长江局上报了张国焘的状况,周恩来表示:一定要抢在国民党前,把张国焘接到长江局。

党组织在武汉找到张国焘后,只是批评他不报告党中央便出走,其他并没有多说,甚至还多次对他讲道:“希望你回办事处,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

但他却一概不听从,甚至在4月17日拨通了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电话,声称要投靠国民党。蒋介石接到戴笠的消息后,大喜过望,一直嘱咐戴笠,要为张国焘“照料好一切”。

蒋介石的指示,戴笠不敢不从,当然他也深知张国焘在党内地位不低,此番投奔必定知道不少隐秘情报,因此把他当成宝贝一样,一直好吃好喝的招待,不仅在武昌找了一座漂亮的小洋楼让他居住,还委托了专人特意保护。

1938年9月,张国焘加入军统,成为其中一名特务,戴笠让其领导国民党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专门训练对付共产党的特工人员。

此时的张国焘成为了国民党党内最受关注的“风云人物”,不仅电话、客人不断,而且几乎走到哪里,都有一大堆人簇拥着,抬高他,追捧他,使得他内心欲望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

毛主席对于张国焘的离开也是思绪万千,回顾这个老同事此前的历史,他后来多次对其进行过点评。

——例如当年的5月4日,毛主席在抗大给全体学生做报告,就提到:张国焘承认的错误,尾巴犹在,虽然表面上说割掉了尾巴,可他又穿起了长袍子藏在了里面。他去祭拜中山陵,但皇帝抓他到墓里去了,我们只好开除他的党籍。

后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又一次重申张国焘以及他所犯下的错误,并时刻以此为教训告诫所有人:要反对拉拢死党,反对组织小派别,不要走张国焘的老路。

很明显,对于毛主席而言,张国焘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这是党的莫大损失,必须要作为教训,反复告诫党员与后人。

三、张国焘的后来

那么背叛之后的张国焘又如何了呢?

从历史记录来看,张国焘一开始过得确实很舒心,但国民党对他也是有利可图的,当发现在其身上攫取不到足够的利益后,就会选择对其进行“冷处理”。

当时为向国民党表示忠心,他曾向戴笠提出“策反八路军某部”,张国焘自认为对八路军一些部属是有感召力的,认为此举必定成功,但与其胸有成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一系列策反举措都以失败告终。

此时戴笠也明白张国焘的那些小把戏对延安造成不了什么影响,在恼羞成怒之际,他派人叫来张国焘,指着他鼻子大骂一通,并当场宣布:立即撤销张国焘的一切职务”。

原本张国焘还被蒋介石视为是“对延安的致命打击”,如今接连受挫、黔驴技穷,失去可利用价值不说,还被戴笠指责、唾骂,张国焘待遇落差感实在太大了,此后一直垂头丧气,备受冷落。

不过即便被军统抛弃,但张国焘毕竟是北大毕业、成名也较早,因此得到了中统领袖朱家骅的器重。当时对其仰慕有加的朱家骅甚至拍板任用张国焘担任“对共斗争设计委员会”的中将设计委员兼主任秘书。

但中统内部很多人却和军统一样瞧不上他。

——先不说他是空降过来抢饭碗的叛徒,就拿工作来讲,在对付共产党方面,他也拿不出任何好办法,因为毛主席这边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他手上的消息根本没有任何价值。

无论是在军统,还是中统,张国焘的位置都极为尴尬。即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得到同乡熊式辉的推荐当上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他也依旧处处受到掣肘,总是会被搞得很难堪。

虽然这是一份有实权的肥差,而且自己还是江西人,这份工作能让其有“衣锦还乡”的荣耀感,但在署长的位子上他仅仅忍气吞声了两月,便辞掉职务,离开江西,之后选择在上海开辟新天地。

在上海的张国焘彻底放弃从政,一手创办了名为《创进》的新闻周刊。1949年,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风雨飘摇,张国焘迅速把《创进》停刊,之后拖家带口的逃到台北。

本以为来到台湾后,蒋介石会对自己施以援手,但谁能料想国民党压根将他彻底遗忘了,不仅完全没有人把他当作是“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还从来没有过问过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的张国焘到底有多落魄呢?他举目无亲,一连奔波数日,才在台北租到一栋房子。一年下来,国民党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甚至还将他居住一带的房子给强行征收。

他也曾由于气不过,怒气冲冲地前往政府找人理论,但却毫无结果,房子还是被人占了,潦倒无奈的张国焘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在国民党看来始终是个“外人”,因此来到台湾的第二年,他便带着全家迁移,辗转来了香港。

接下来的日子他一直很无奈,因为他再也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革命领导人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他没有权力,但身为名人依旧可以写点评论寄给小报,赚一些钱维持生计。

抗美援朝时期,随着战争的推进,黄金价格直线攀升,此时的他以全部家当为“赌注”,干起“炒黄金”的生意。但没想到的是,有一天黄金价格跌停,等他反应过来后已经为时已晚,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

此时的张国焘失落到了极点,迁居香港后,虽然日子过得平稳,但却很拮据,如今自己亏损严重不说,更祸不单行的是:妻子杨子烈为讨生活,奔波时摔成了跛子……

但他毕竟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因此总有一些“有心之人”会上门找他。

而在1953年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便寻上门来,向他打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具体情况,毕竟他在早期与后来不少高级干部都或多或少有所接触。

因为生活窘迫,美国人又给出了优渥条件,因此张国焘对他们的请求是知无不言,但这点显然并不够供他长久花销。

时间来到1958年,生活不下去的张国焘居然心血来潮,强烈表示想要与中国政府建立联系,甚至还主动托人说要为政府做点事情。

毛主席对此也进行了批示,大致意思是说:应劝张国焘割断他同美国人的关系,如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考虑给予个人生活方面补助。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张国焘的处理是非常大度的,他愿意接纳对方回到大陆。可惜,张国焘没有接受这一建议,所以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次。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我的回忆》的回忆录,靠着这本书的版权费,彻底摆脱了现有拮据的状况。1968年,他正式离开香港,远赴加拿大讨生活,之后在华裔较多的多伦多定居下来,之后便一直留在了这里。

1976年9月9日,是一个所有国人无法忘怀的日子,因为毛主席在这一天去世了。

当时《伦敦日报》的记者为此专门前去采访了他,问他:如何看待毛主席的去世,此时的张国焘感慨万千,他只说了十个字,即:“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从这番对话来看,张国焘依旧不承认自己与毛主席的高下之分,认为自己和毛主席是同一境界的人。但这位老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时代过去了,离开会彻底消除昔日的恩怨。

巧合的是,在同一年张国焘因为中风,半身瘫痪,不能自理,被送进老人病院。后来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冻死在老人院里,他的一生以这样尴尬而又奇幻的方式而离开人世……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15:08
下一篇 2022年9月9日 15:0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