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前沿,自古也是“五里一纵浦,十里一横塘”的江南水乡。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建设,市区许多河道都被填没;江南水乡风情随之显得“物以稀为贵”,只能去市郊的一些古镇、老街寻觅。在上海一直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的说法;相比许多被时代淘汰的古镇,周浦古镇在沪上一直小有名气。能被冠以“第一”的名号,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周浦位于浦东新区西部,过去属于南汇;名为周浦,即“四周皆为河道”的意思。周浦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文化重镇,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隋唐以前就已成陆;南宋时期,此地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大村落。明清时期棉粮业兴起,由于周边水系发达,周浦镇依靠便利的运输条件,独步浦东。
周浦也和上海乃至长三角其他古镇一样,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了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客货集散地。1922年随着上南路修筑完成,周浦与上海市区往来方便,迎来了发展巅峰。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周浦镇是原南汇县的经济中心和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浦东小上海”的名号也印证了过往的繁华。
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前的周浦就是典型的江南枕河人家,居民们开窗见河,有各类石桥近百座;许多商铺沿街开设,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水乡生活图卷。后来,周浦众多河道被填埋,老宅、石桥也被拆除;留下的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曾经让其他地方艳羡的古镇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引以为傲的江南水乡风情,也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
在周浦中大街的尽头,还保留三、四条依稀有古镇味道的老街,包括椿樟街、南油车街、北油车街等,这一地带旧居老屋比较集中。其中椿樟街是曾经周浦镇主要的商业街,是光绪年间就有记载的真正的老街。过去街上有小商品店、五金店、鞋店、小饭店、豆腐店、理发店,热闹非凡。老街本是古镇开发改造的重点部分,可是现在的椿樟街老屋破败,店铺关张,完全没有得到重视。过去繁华的老城面目全非,历史上的“周浦八景”也现存无几。
现在周浦镇留存下来的老宅只有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川周公路4436号的张宅、川周公路4482号的浙宁会馆,都是清代古建筑。另有东南新村一村的顾家宅、以及距离顾家宅不远的沈家宅,为民国时期建筑,已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些精雕细琢的老宅,展现周浦鼎盛时的繁华;如今已隐身于居民区中,只有旁边的文物指示牌诉说着它们过去的身份。
唯一被规划为景点、对外开放的老宅,只有东大街上的傅雷旧居。过去商业繁华带来了文化方面的兴盛,周浦人才辈出,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便在周浦镇东大街60号生活了十五年。傅雷旧居建于清代,旧居有房7间,住宅两侧各有庭院;具有典型江南传统民居的特征,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时,傅雷旧居被修缮一新,内部各房间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家具,还有关于“傅雷在周浦”的简单图文展览。
百年繁华不再,如今周浦镇中心的小上海步行街,成了游客们来周浦镇必去景点。由于过去的历史很少有人提起,也并未留存下太多的古迹,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周浦之所以被称为“小上海”,是因为这条小上海步行街。
这条步行街外观也神似市区的“城隍庙”,仿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下,却是郊区主干道上常见的小商品铺子。虽然热闹,但给人的感觉并无太多特色。倒是步行街上的传统夜市,因为售卖琳琅满目的小吃美食而烟火气十足,人气火爆。
可以说,拆旧建新,造就了今天的周浦。那些残垣断壁固然让人感到惋惜,不然这里将是另一个“川沙”,另一个“新场”。或许以“小上海”为名片的周浦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只能祝福周浦能再度延续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