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说“活下来”是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要将“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董明珠说行业没有寒冬,只有企业有寒冬。言下之意,格力有信心活得很好。
华为在通信设备行业世界第一,格力在空调行业国内第一,视角和格局的确有差距。
任正非的“寒气”立刻成为企业争相引用的金句,然而董明珠提到了企业寒冬,很多人并没有深究行业寒冬和企业寒冬的不同。
任正非
先说一下观点:
1、如果是行业寒冬,则所有企业概莫能外,只能选择收缩发展,等待寒冬过去。
2、如果是长期不可逆的行业寒冬,企业只能选择转型,发展新的行业。
3、如果企业遭遇了寒冬,而行业并未进入寒冬,则应从自身找问题。
行业寒冬有三种情形
既然是寒冬,那就不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至少要是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寒冬
1、受环境影响长时间不景气。活下来是首要追求,企业普遍会采取收缩战略,减少规模,缩减资金支出,以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有些企业在看到行业好转的曙光后,会开始加大投入,实行扩张战略,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抢占市场份额。但时机不好掌握,扩张早了,有可能还没等到行业转机,企业就资金链断裂了。
养猪业就是如此,国内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于2010年在中小板上市,独创了农户散养的“雏鹰模式”,2015年市值达到近300亿元。接下来就进入了一个周期,2016年行业形势大好,雏鹰靠自己的模式获得了更大发展,营收超过60亿元,净利润超过8亿元。接下来整个行业开始下行,公司现金流越来越紧张,到了2018年爆发非洲猪瘟,当年亏损高达30亿元。2019年雏鹰的股价雪崩,8月份被要求退市。
2、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影响进入长期永久性衰退。由于衰退期很长,很多企业会慢慢变得麻木,甚至还会变得乐观,结果误判形势。这种下行性衰退是不可逆转的,但要说服自己认清形势又很难,毕竟多数企业都会高度依赖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往的业务模式。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企业只有唯一的选择——转型。
自从电商崛起,线下零售就处于持续衰退,不是寒冬的问题,而是从赤道整体迁移到了南极。餐饮受新冠影响巨大,尽管是刚需,也谈不上不可逆的衰退,但的确是遭遇了长期的寒冬。还有家电连锁,国美吞并了大中、永乐,苏宁又赢了“美苏大战”,结果他们都不敌线上对线下的替代。苏宁很早就开始尝试线上转型,但线下的巨量规模令其难以割舍,因此仍然高度依赖线下业务,甚至于很多人还寄希望于线下业务的回暖,最终没能革自己的命,被行业给革了命。
3、行业被替代,快速萎缩甚至消失。如果说上一种情形下,企业还有时间进行应对,那么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企业只能是欲哭无泪了,尽快止损才是正道。科技进步往往会引发这样的行业替代,比如内燃机对蒸汽机的替代,数码相机对胶卷相机的替代,数字打印机对机械打字机的替代,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替代,等等。企业选择科技路线,原本是为了收获创新的红利,却很难保持技术的领先,自己擅长的领域很容易被替代,所以科技型企业相对容易死掉。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新领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昨天看了部老片《野性的呼唤》,主角是一条极通人性的狗,它被卖给了邮政公司的送信小队,做起了雪橇狗。送信小队历经种种艰辛,准时将信件送达各个小镇,深受大家的欢迎。然而通了火车后,不再需要用狗拉雪橇的方式送信了,于是送信小队就彻底消失了。
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很了解所在的行业,但其实了解的只是业务,而缺少对行业周期、潜在替代风险这些因素的理解和洞察。
华为是一家世界级的企业,任正非思考的是全球局势的影响。而格力只是一家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海外业务仅占10%出头),而且空调收入占比高达70%,董明珠看到的只是国内空调行业。
不过就算只看国内空调行业,零售额在2018年到达高点2000亿元,之后就逐年下降,2021年只剩1500亿元;再看空调产量,在2018年达到2亿台,之后几年几乎持平;可见行业的确是遭遇了天花板。美的说行业要面临三年的寒冬,格力偏不信,董小姐说市场上有6亿台使用满10年的格力空调,这就是潜在的巨大市场。且不说这些旧空调是否很快就会更新,就算逐步更新,也未必都是换成格力的吧?
行业整体到了天花板,不是说靠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的,除非在其他行业获得突破。
企业如何应对行业寒冬
行业寒冬对谁的影响更大呢?很多人觉得大企业实力雄厚,抗市场风险能力应该更强,所以肯定是小企业最先扛不住。
抵抗寒冬
其实未必如此。抵抗行业寒冬的能力的大小,与企业规模没有必然关系,而是跟企业发展的健康程度有关,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客户是否分散,不过于依赖大客户;二是业务周转,一般来说周转快的企业更健康,周转慢则容易引起库存积压、应收账款、烂尾订单;三是现金流,现金越充足的企业才越容易应对危机,在规模扩张中因资金链断裂而死掉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当然哪怕企业发展再健康,在行业寒冬面前,也只能是延缓企业寒冬的到来。真要避免企业寒冬,就只能靠转型,即颠覆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三种能力:
1、业务掉头能力。指的是业务上能否快速做出调整,比如采用新的业务模式,或者选择新的市场,或者干脆连业务也完全变掉。
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大,是因为抓住了市场机会,将自己的竞争力转化成了规模,但并不一定就代表业务不存在隐患。换句话说,市场形势好掩盖了业务隐患。因此,无法从业务的当前状态判断出业务掉头能力。
格力从1997年成形的经销商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为了拓展销售渠道而加大布局直播带货,却刺激了经销商。近期河北经销商倒戈做了飞利浦,暴露出了严重隐患。格力能快速改变经销商模式吗?显然不能。所以如果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反水,或者就算经销商保持稳定,但空调市场陡然下降,而格力仍然过于依赖空调业务,则一定会遭遇凛冽的寒冬!
2、战略应变能力。这首先跟企业的决策机制有关,总会有人能看到行业危机,但有没有高度重视,进而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行调整,靠的是决策。其次是业务创新或新领域布局,企业只有对传统优势以外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才谈得上转型,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或者铩羽而归。这种创新或布局,对于坚定战略调整意义重大。
很多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规划,纯粹靠创始人的“直觉”,包括很多大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企业有职业经理人团队能将业务撑起来,创始人能够适当从业务中脱身,并且能够长年坚持知识更新、系统学习,企业是可以寄希望于创始人的战略眼光的。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很不靠谱。
有些企业表面上很重视新领域的拓展,成立了战略部门或多个新业务团队,做了很多业务创新的尝试。这里面有两个误区:一是行业研究,投资机构的行业研究是能带来效用的,因为他可以找行业内的优质资源,但一家企业很难在一个新的领域获得优质资源,很难在实践中快速判断新领域究竟是否适合。二是新业务探索,既然是全新探索,应该调集能力最强的人,至少需要具备从零到一的初创能力,但事实上多数企业很难做到,相当于用“中马”去跟其他企业的“好马”比赛,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客观,却决定了整个企业的未来方向选择。
3、组织变革能力。假设企业很有战略眼光,下定决心要进行变革,是否就能成功呢?还要看对战略的执行能力,除去资金、业务模式设计、客户开发等,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变革能力。
大家对组织结构应该不陌生,企业设置了哪些部门、岗位,上下级关系是什么,这就是组织结构,用于保证业务运作和企业发展。
组织变革是什么呢?一是探索,发现可行的方向及方法;二是新业务提升,组建团队将新业务做大规模;三是意识改变,让更多人认可新业务并参与其中;四是重心迁移,将资源、人力、发展目标的重心调整到新业务上;五是组织重组,或者让新老业务紧密联动,或者保持新老业务的独立性,让组织结构更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可以看到,组织变革对企业来说有很多巨大挑战,很多企业就是死在了组织变革的路上。如果不进行组织变革呢?战略应变得不到落实,也不是说企业就一定会死,只不过优秀的企业无法保持优秀,或者平庸的企业无法成为优秀企业。
不要动不动就说行业寒冬
其实就算是行业寒冬到来,也不可能立刻就发生整体衰退,局部仍然有可以发展的市场空间。多数企业并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完全可以在这些局部空间中生存。
更何况很多情况下,所谓的行业寒冬都是暂时性的。比如房地产中介,去年限购政策空前严格,银行放贷周期也很长,贷款利率还高,严重压制了购房需求,对中介业务影响很大,不少中介选择离职。今年爆发疫情后,几乎所有人对房地产中介更加悲观。却没想到疫情封闭刺激了租房需求,接着贷款利率不断下调,多地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中央强调“保交楼”,这个行业又活跃起来。
有个经典的管理笑话,说的是一家企业海外业务的业绩严重下滑,召开业务复盘会。所有部门都试图推卸责任,到了销售部门,部门负责人提到了欧洲一座火山爆发,影响了市场需求。于是所有部门都释然,终于找到了根本原因,自己不用想办法甩锅了。
尽管是个笑话,但代表了很多人的心理——不愿意面对问题,希望找到一个外部的替死鬼,来开脱自己的不作为。行业寒冬就是这样的替死鬼。
华为是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在通信设备领域高居世界第一(2021年全球市场份额28.7%,排名第二的爱立信只有15%,海外市场则略低于爱立信和诺基亚),面临的是各种非市场因素的打压,以及全球经济衰退。华为的营收从2020年的近9000亿元,大幅下降到2021年的6000多亿元。
华为历年营收
顺便简单提一下,全球经济衰退由四个主要因素所造成:一是主要经济体走向封闭(比如贸易保护更频繁更广泛),二是东西方对抗引发的新的经济格局的建立(比如多币种结算、核心资源供应等),三是跨国企业受政治影响减少投资(所以中央要提“外企敢投”),四是资本市场活跃度下降。这些因素导致市场和供应链面临大的调整,从而严重并长期影响国际化企业的业务格局。
然而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并不会面临像华为这样大的挑战,实在没有必要过于夸大行业寒冬。而且华为也并非整体收缩,收缩的只是所谓边缘业务,至少在两个领域加大了发展力度,一是新能源汽车、医疗、矿业等行业应用(从通信向应用渗透),二是鸿蒙系统及应用(包括个人和企业)。因此尽管华为营收大幅下降,但因此就判断华为遭遇企业寒冬,则似乎为时尚早。
企业固然要盯着外部,因为要洞察行业走势、发现行业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客户需求,但也要更多地向内看,多找找自身问题。如果只是企业寒冬,那就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渡过,但前提是不要甩锅给行业寒冬。
【关注本号,不错过最有价值的商业和企业管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