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售不均,是房地产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
时值“最难毕业季”,我看到了一份数据。
6月22日澎湃报道,贝壳研究院发了一份《2022毕业季租住痛点调查报告》。
在本次调查中,有过半(50.2%)受访毕业生表示,其租房面积小于20平方米。
总结发现,城市能级越高,租金水平越高,毕业生租住的房屋面积就越小。
一线城市中,有61%的受访毕业生租住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而二线及以下城市这一占比为47%,差距显著。
有近七成毕业生每月支付租金在2000元以内,超九成毕业生每月支付租金在3000元以内。
这涉及到了“房租收入比”。
30%是房租收入比的“幸福分割线”,首次租房支出一般需要一次性支付租金、押金、中介服务费等费用,本次调研显示,近20%的毕业生感觉房租压力“非常大”,其中“押一付三服一”占比近15%,相当于一次付五个月房租,资金压力较大。
全国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1076万人,同比增长18.2%。
毕业生的绝对量,与同比增长速度,全部达到历年来最高。
汹涌人潮,在大城市租房蜗居,赶上了各种困难模式叠加的2022年,这一届的年轻人,殊为不易。
之所以大城市租房面积小,说到底,还是供应问题。
1998年以来,我们的住房供应体系以售为主,重销售轻租赁。
如今,我国城镇居民租赁比例刚超过20%,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租赁比例分别为55%、39%、37%、36%。
为什么外国人爱租房?能接受租房?
表面看,是国人对自有房产的执念。
实质上,是住房捆绑教育、人口大量进城后,出现的“供需错配”。
人人都想去大城市居住,主城区的房子、捆绑了学区属性的房子,供应稀缺。
小城市的房子却一直在加盖,由此造成的供需矛盾,是房价长期上涨、大城市租房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长此以往,只见一栋接一栋的高楼拔地而起,租赁房源的供应日趋紧张。
在供需错配的背后,还有土地财政的影子。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越是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越高。
比如,土地财政依赖度TOP5省份是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但这5个省,占全国GDP比重高达40%。
蓝白跟大家聊过很多次,土地出让收入,事关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地方财政关键的一本账,更是各地基建、城投债、基层部门开支的重要偿还和收入来源。
正因为一二线城市更依赖土地出让,或者说,卖地收入占到了全国的大头。
寸土寸金的土地,既然能换来更高收益的卖地收入,又何必辛苦盖吃力不讨好的租赁房呢?
值得庆幸的是,高层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
今年央行、银保监会已经发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
保障性租赁房,就是实现真正“租购同权”的重要手段。
去年,住建部曾在沈阳、广州分别召开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座谈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0个城市分两批参加。
这40个城市,基本涵盖了所有一二线城市,还有部分热点三线城市,今年开始,都要强力执行租赁房计划。
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
从各地公布的计划来看,建筑面积以70平方米以内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允许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除了租购同权之外,保障房提上日程,在十四五期间大规模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作用:
大基建加速,托底2022年“稳增长”之路。
根据海通宏观组测算,在“十四五”时期,全国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约748.8万套,预计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接近200万套,投资约2100亿元,同比增长约110%。
根据德邦宏观芦哲的预测,正常情况下,今年保障房能带来3493亿投资,带动房地产投资2.4个百分点。
对年轻人来说,租房,既能住的舒服,又能住的体面。
大家都有住的地方,也许是共有产权房,也许是公租房,也许是老旧小区的“旧改房”,也许是商改租的长租公寓,不管叫啥名字,总之就突出“保障”这个意义,产权不一定是自己的,可租户和有房族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医疗等权利。
年轻人流入城市,低价、长租期的保障房大量供应。
人口、商业、科技资源集聚后,再创造大量税收。
地方上摆脱土地出让金依赖,财政体系更健康。
城市群扩张,带动路网成熟,环境改善。
这才是未来楼市“良性循环”应该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