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阶段,是最容易毁掉孩子安全感的时候,这些事你做对了吗?

导读

在生活中,安全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也会很宽泛的认为安全感来自对孩子足够的爱……

在心理学上,孩子的安全感有了更具象的表达,英文上靠近于Security base,可以理解为安全的基地。

在可以依附的安全基地中,孩子会被需求满足,被保护照顾,体验情感依赖,获得信任保障,也是孩子自信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是内心富足的孩子,在互相信任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更可能会获得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地自我评价。

目 录

  •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 什么是安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 如何获得安全感:误区
  • 如何做?
  • 一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开启安全基地密码锁不在孩子本身,而在养育的人。

    只有孩子最亲近的人——他/她的照顾者,才能为孩子建起或者毁掉安全的基地。

    因为安全感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著名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与特定个体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结倾向是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

    孩子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不知道如何与环境相处的。当孩子害怕、孤独和感到压力时,便是依靠他们的照顾者来保护自己和满足需求。

    当我们提供足够的、可靠的保障和依赖时,孩子的恐惧和压力便会减轻,会将大人的亲密关系与安全和保障联结起来;但在养育者很少或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孩子会独自面对压力和痛苦,那么孩子就会把亲密关系与负面情绪联结在一起。

    这就鲍尔比提出的「依恋关系」的本质。

    当婴幼儿时期建立积极联结——「安全型依恋关系」时,养育者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会获得安全感。

    二什么是安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在鲍尔比「依恋关系」的基础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开展了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们观察 12 至 18 个月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下,母亲离开后的短暂独处和母亲返回重聚后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根据观察孩子们表现,将不同的亲子相处模式总结几种「依恋关系」,大致分为“安全的”和 3 种“不安全的”关系。

    1.安全型依恋:

    养育者可以觉察和了解婴儿的需求,理解婴儿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

    在父母离开时,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也会焦虑哭泣。当父母回来时,可以马上在怀抱中寻找安慰,平复心情。

    2.矛盾焦虑型依恋:

    养育者给予孩子的和孩子需要的不一致,产生矛盾和焦虑的心理。当父母离开时,这些孩子会焦虑痛苦,但是当父母回到身边,他们又想亲近却又很难被安抚。

    3.回避型依恋:

    养育者缺乏对婴儿的关心和耐心,甚至是虐待。所以在这些孩子眼中,父母和陌生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是父母离开或者返回,他们都没有太多的情绪变化。

    4.混乱型依恋

    养育者的行为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时而亲近时而疏离。父母可能既是安慰的来源,也是恐惧的来源,从而导致孩子行为混乱且困惑。

    「安全型依恋」下长大的孩子,养育者是他们的安全基地,在关心和支持下会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更加具备同理心,喜欢与人交往,容易跟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三如何获得安全感:误区

    误区一: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孩子更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疼爱孩子,努力赚钱,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难道这还不够吗?

    一个很著名而又有些残忍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在亲子依恋中,爱远不仅仅是物质的提供。

    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哈里·哈洛开展了以母爱剥夺为实验方法的恒河猴实验。哈洛制造了两个“妈妈”:布妈妈——由绒布制成;铁妈妈——由铁丝制成,身上有奶瓶。然后他将出生不久的婴儿猴宝宝与妈妈分开,然后关进笼子,观察猴宝宝的表现。

    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必要的喝奶时间小猴子会靠近铁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它都会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并且在受到惊吓时,它也会马上跑到布妈妈的怀里寻找安慰。

    哈洛也由此得出,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喂养的需要,更多的是养育者的安慰和照顾。

    误区二:过多的安全感会不会惯坏孩子

    恰恰相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背后是父母可以调节养娃时自身的压力水平,响应宝宝的需求,安抚宝宝的能力。

    我们对婴儿的需求越是敏感,回应越是充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反而不容易出现那些惯坏的行为。安全依恋联结下成长的孩子拥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往往表现更为独立自主。

    四如何做?

    1.让孩子感觉到被看到、被读懂

    其实给予孩子安全感很简单,就是读懂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准确地响应他们的需求,为孩子提供保障和依赖:

    当我发出我饿了的信号时,我的养育者就会提供食物;

    当我发出我烦了的信号时,我的养育着就抱着我安慰我;

    当我发出我累了的信号时,我的养育者就温柔地哄我睡觉……

    不过呢,很难会有一个简单的养育公式可以满足所有婴幼儿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喜好。有些宝宝喜静,会被吵闹的环境惊扰;而有些宝宝好动,更容易被声音和户外活动所抚慰。

    我们在“看见”宝宝,关心宝宝的同时,也要多花点心思去读懂他们的信号特点和信号含义——情绪和身体状态表达出来的特定信息。

    • 可以观察宝宝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背部拱起可能是表示消化不顺畅(胃食管反流等);蜷缩的脸庞和拳头可能在告诉大人自己感觉很冷;揉眼睛可能是电量即将耗尽要进入“待机”状态……虽然每个宝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只要用心,都可以读取这一份“特定信息”。
    • 可以留意宝宝发出的声音和声音的含义。比如哭声又洪亮又急促,那多半是饿了;声音很高很尖锐,那有可能是不舒服的表现;断断续续哼哼唧唧,也许是累了困了……具体的还是需要需要爸爸妈妈日常多观察,了解宝宝要表达的意思,更好地照顾宝宝。
    • 可以关注宝宝喜欢的活动、声音和环境。一些婴幼儿很容易被音乐和特殊的声响安抚;一些孩子喜欢在大人的怀里摇摆;还有一些特别钟情于户外的世界,可以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 可以使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还可以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传达对宝宝的喜爱。小婴儿非常喜欢爸爸妈妈的开心笑脸和温柔抚摸,这些都让宝宝感受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暖心舒适的地方,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2.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让小婴儿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不是来自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来自于自己本身这个人。

    比如面对不哭不闹的小婴儿,就喜笑颜开;但当孩子又吵又闹时,就紧皱眉头,甚至忽视孩子的需求。

    这种前后不一致,忽冷忽热的行为,很可能毁掉孩子安全的基地。

    能给孩子安全感的是无条件的爱,这样反过来孩子也会对父母百分百的信赖,坚信父母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都会成为他们安全的基地,让孩子能够探索、发现,无论成功和失败,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最终走向自主和独立。

    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放纵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时,父母依然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建立规则,而不是听之任之。

    最后,可能有一些宝爸宝妈会有疑问,如果觉得自己很难解读宝宝发出的各种身体和情感的信号,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其实,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在照顾宝宝时也会犯错误,也会偏离宝宝的需求,这都是很正常的,也不意味着就会发展成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不必太焦虑。

    重要的是父母有这样的一份心意,重视孩子安全感的获得并付诸行动,尝试去和宝宝培养积极的联结关系,给予无条件的爱,那我们便会成为足够了解孩子的养育者,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安全感。

    – 参考文献 –

  • Ainsworth MD, Bell SM. Attachment,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 1970;41(1):49-67. doi:10.2307/1127388
  • Leblanc É, Dégeilh F, Daneault V, Beauchamp MH, Bernier A.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rospective Links to Brain Morphometry in Late Childhood. Front Psychol.2017;8:2141.doi: 10.3389/fpsyg.2017.02141
  • Harlow HF.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8;13(12):673-685. doi:10.1037/h0047884
  •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5日 15:13
    下一篇 2022年9月5日 18:1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