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坤、白宇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风起陇西》,虽然才刚一开播就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是我一口气看了前面六集,感觉剧情并没有一些网友们吐槽的那般看不懂。观众们应该是有所误解了吧?
其实看《风起陇西》这样的悬疑、谍战类影视剧,尤其还是古装剧,跟现代生活、感情类影视剧,本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观众们看那些现代生活、感情类影视剧,因为都比较接近自己平常的生活,所以基本上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很快地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沉浸到剧情里面去。
可是看悬疑、谍战类影视剧,最大的乐趣就是要思考,要善于抓住最关键的一条主线,然后随着那条主线去慢慢地抽丝剥茧,才能很快地沉浸到剧情里面,才能很快厘清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不断反转的剧情故事。
而《风起陇西》这部剧,最关键的一条主线,不是陈坤饰演的陈恭,也不是白宇饰演的询诩,而是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烛龙”。
因为“烛龙”就是《风起陇西》整部剧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他而延展的。
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大败,是因为他;
杨仪掌管的司闻曹被李严夺走,是因为他;
陈恭的卧底身份被怀疑,是因为他;
荀诩去调查陈恭,也是因为他……
所以,观众们只要抓住“烛龙”这个关键“线头”,《风起陇西》里面那些看起来像一团乱麻般的人物关系和剧情,自然就不难去顺藤摸瓜、抽丝剥茧了。
那么这个神秘的“烛龙”,到底是谁呢?从前面播出的六集剧情来看,最让人怀疑他是“烛龙”的,有这三个:
第一个嫌疑人——常远饰演的孙令。
孙令在前六集里,戏份不多,可他的嫌疑却是最大的。不止我这样认为,其实在第六集里,荀诩也觉得他的嫌疑最大。
因为陈恭作为卧底,送回来的情报都是加密的,必须要有一份绝密的密语雕版才能解密,而那块密语雕版一直都由冯膺亲自掌管,所以能接触到这块密语雕版的,除了冯膺之外,就只有冯膺的小舅子——孙令。
另外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孙令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确实就是一个特别会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的人。所以以他的这种性格和人品,被魏军策反成为对方的间谍,那确实是非常有这个可能。
只不过以悬疑、谍战剧的惯常套路来说,往往是前面看着越像“烛龙”的人,到后面多半会来个大反转。
所以目前来看,虽然孙令的嫌疑最大,但在之后却还很难说。
第二个嫌疑人——聂远饰演的冯膺。
理论上来讲,冯膺的嫌疑应该不大。毕竟蜀国的司闻曹是杨仪和冯膺一起创办,如果冯膺真的叛变成魏国的间谍,那不是亲自毁了自己的心血吗?
荀诩跟裴绪两个人在一起分析的时候,也觉得以冯膺的格局、谋略和地位,如果真想叛变的话,做得应该不至于这么拙劣。
可是,如果那个密语雕版真的只有冯膺和孙令能接触到,那么孙令不是“烛龙”的话,唯一的可能好像就只有冯膺了?
而且,以冯膺的职位来说,如果他没有嫌疑的话,三国的历史上应该会有这样一个人物才对,《风起陇西》没必要特地杜撰一个人物出来。
另外,再来以悬疑、谍战剧的惯常套路看,前面看着越不太可能是“烛龙”的人,就越有可能是他。
第三个嫌疑人——杨轶饰演的高堂秉。
高堂秉在前面六集里,戏份甚至比孙令还要少。可是,如果“烛龙”不是冯膺和孙令的话,那么目前来看,嫌疑最大的人就是他。
因为在高堂秉和询诩的两场,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戏里,他都在给询诩带节奏,总是看似无意,实则很有心机地在离间询诩和冯膺的关系,让询诩把怀疑的方向往冯膺身上带。
第二集里,荀诩在即将离开蜀国前往魏国见到高堂秉时,高堂秉就佯装无意地透露出,陈恭(白帝)传回的情报必须要有冯膺亲自掌管的密语雕版才能解密,除了冯膺之外,根本没人知道陈恭的情报写的是什么意思。
第五集里,询诩刚从魏国回到蜀国的司闻曹时,高堂秉又率先把询诩拉到自己的房间,看似好心地跟询诩透露出,朝廷局势大变,冯膺已经失势,如今的司闻曹里是李严将军和他的手下李邈当权。
于是,荀诩就因为高堂秉的这两场时间不长的交谈,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对冯膺深深怀疑的种子。
如果最后的结局真是冯膺,或者冯膺的小舅子孙令是“烛龙”的话,那么高堂秉确实是在帮助荀诩。
如果冯膺和孙令都不是“烛龙”,那么高堂秉这么做的目的,应该就很值得怀疑了吧!
总结:从前面已经播出的六集来看,其实冯膺、孙令和高堂秉的嫌疑都差不多大。
至于到底谁是“烛龙”?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名都不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风起陇西》杜撰出来的,所以从历史层面也很难分析出来。你们觉得谁最有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