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共两边的较量已经初见分晓,共产党带领的解放军胜券在握。
毛主席开始思索新中国建立的事情,一开始毛主席选择的首都是东北,但他迟迟没有下定主意。
1949年元旦,毛主席特意就此事询问老朋友王稼祥的意见:“我有一件事,想要询问你的意见。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古都,如洛阳、西安、开封、北京等,我们胜利在即,以你的经验看,首都定在哪里最合适?”
“主席,依我的看法,首都还是应该考虑北平最好…”
首都原本定的是东北,然而王稼祥的一番话让毛主席决定定都北京,他说了什么?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激情澎湃宣布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这一消息让几亿中国人为之激动,为之自豪,中国终于战胜了那些外来侵略者,用事实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每年到北京天安门参观升旗仪式的游客数不胜数。
世人皆知,北京是新中国首都,但鲜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会决定将首都定在北京。
哈尔滨最终落空
其实,选定新中国首都这种大事向来都是慎之又慎,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那么北京为什么能够从那么多大城市里脱颖而出呢?
定都北京,这里面有许多的理由和根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
早在1948年3月下旬,毛主席就已经开始考虑新中国建立和定首这些问题了。
毛主席指挥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的时候,就曾考虑过将首都定在北平,所以他吩咐解放军,对北平应该慎重,尽量采用和平手段解放。
最终在我党领导人的努力下,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百姓免于遭受战火的荼毒。
但其实,中共中央一开始考虑的首都既不是蒋介石的都城南京,也不是明清两朝的都城北京,更不是古色古香的长安城,而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哈尔滨。
为什么中共中央会想到将首都定在哈尔滨呢?
或许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毕竟哈尔滨在最北方,而且气候也不是很合适定居。
但以当时的情况,哈尔滨是最合适的。
众所周知,共产党一直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城市都掌握在蒋介石的手中。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哈尔滨也迎来了解放,这座饱经外国侵略者侵占的城市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一个大城市,自然受到共产党的青睐,中共中央将这里设置为办公的地方。
东北在张作霖的统治下,经济和重工业发展较快,哈尔滨作为东北发展较快的一个城市,政治、经济都最适合。
在中国的地图上,黑龙江像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哈尔滨也是雄鹰下最璀璨耀眼的部分。
当时中国还没有全面解放,哈尔滨是共产党解放的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城市,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而且东北是距离苏联最近的一个城市,中国一直将苏联看成是自己的老大哥,坚定不移跟随他们走共产主义道路。
将东北作为首都,更容易得到苏联的支援和帮助。
基于这些因素,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才会考虑将这里当作首都,准备在哈尔滨宣布成立新中国。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东北的情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带着大量兵力占领东北的交通要道。
这样的变化,使毛主席放弃了原本在这里定都的打算和计划,准备朝南方迁移。
随后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得到了解放,如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这几个曾经被选为都城的城市也都掌握在共产党手里。
这个时候,可供选择建立首都的城市也增加,如洛阳、西安这两个城市,自古以来是封建王朝定都的首选,拥有几朝古都的历史,而且洛阳也是中原地带,交通发达,气候宜人。
南京、北平、开封,这些城市也都是成为过都城的城市,选为首都也未尝不可。
毛主席仔细端详中国地图,一一从这些城市看过去,最终他将自己的目光选在了北平。
北平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考虑定都的历史背景。
毛主席博古通今,最熟悉中国历史,也最熟悉北平历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定都北平无疑是最合适的。
正是北京的革命传统才给历史带来了颠覆,这里发生过戊戌变法,为黑暗的封建制度带来曙光;
这里曾出现过反帝反封建的滦州起义;也发生过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在北京建都,是革命发展的合理结果。
除了革命发展外,选择定都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北京距离苏联也不远,这是从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必要选择。
和平解放北平
毛主席既然选定了北平,自然希望能够和平解放这座城市,不然炮火轰炸下的城市一片废墟,重建就需要好几年时间。
所以解放北平前,毛主席就曾向解放军传达过指令,尽量和平解放北平,不要武力攻打。
这个时候,负责平津战役的总指挥聂荣臻也在思考北平到底是武力攻打还是和平解放。
若是和平解放,又该如何争取呢?
之所以聂荣臻想要和平解放北平,一是他也不想让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遭受到战火的荼毒。
二是他知道战争带给百姓的创伤有多大,若是能够和平解放,就能让不少百姓免受伤害。
三是之前聂荣臻在西柏坡的时候和毛主席接触过,毛主席当时有意无意提起过将来建国可能会将北平选为首都。
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尽最大程度减少这座城市的损失,况且他相信事在人为。
坚守北平这座城市的将领是傅作义,他本身就是一个替百姓着想的将军,有意向和共产党谈判。
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是我党党员,她愿意出面替我党劝说父亲起义,并且提供傅作义的最新动态。
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让聂荣臻对和平解放北平的把握又多了一些。
他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转达给罗荣桓,并且一再表示,和平解放北平的众多优势:
罗荣桓也表示赞同,并且表示一定要用强大的武力让傅作义知道解放军的实力,采用毛主席的策略“围而不打”。
通过这种方式逼得傅作义不得不放下武器,主动来和我们谈判,最后达到和平解放的目的。
不过这个事情责任重大,罗荣桓不能一个人擅自做主,他还是将和平解放的想法向中央做了汇报。
他建议中央军委集中兵力攻打天津,用强大的攻势逼迫傅作义束手就缚,以打促和的形式和平解放北平。
毛主席听取完罗荣桓的建议后,表示赞同,并且告诉他:“今后在作战的时候,尽量夺取那些大城市,能和平解放的,就不要用武力,尽量减少伤亡。北平最好不要打,毕竟中国人民因为战争流的鲜血已经够多了,不要再增加无谓的伤亡。”
由此可见,罗荣桓的想法,毛主席是完全赞同的。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驻守天津的国民党将领还大言不惭放出狠话:“就算给解放军一个月时间也拿不下这座城市。”
然而我解放军一举拿下天津,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
解放军如此迅猛的攻势,是驻守北平和天津的国民党将领万万没想到的。
傅作义有些惶惶不可终日,以他的兵力,能撑得住解放军的炮火吗?他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天津解放的第二天,他主动找到女儿傅冬菊,希望她能牵线搭桥与共产党进行和谈。
经过双方代表的一番协商,两边都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傅作义也表示愿意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最终,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北平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好无损回到人民手里。
和平解放的北平也为接下来新中国定都提供了有利条件。
叶剑英的预言
平津战役刚刚打响时,毛主席已经高瞻远瞩部署接管北平后的工作。
1948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市长,由他们两人统一接管北平的工作。
为了引起彭真和叶剑英的重视,毛主席特意在他们就任前来西柏坡商议,当看到两人时,毛主席开门见山说:“之所以让你们两位接管北平,是因为这座城市对我们意义非凡。希望你们能不负众望,取得一番好成绩!
还有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现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这次的重担就交给你们两位。”
虽然当时全国解放战争还没有进入尾声,战事还很紧张,但毛主席还是将北平的发展专门拿出来,做出重要指示。
即便党中央没有明确表示要将北平定为新中国首都,叶剑英也已经认识到,这次接管北平,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任务。
这里面还包含了领袖更多更深的考虑,叶剑英和彭真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务,让北平的发展工作尽快赶上其他城市,不辜负领导人的期望。
由于接到任务的时候已经是1948年12月,叶剑英和彭真没有多少时间准备。
两人会见完毛主席,就立刻离开西柏坡,抓紧一切时间投入到北平繁忙的接管准备工作中。
为了更好发展北平的经济,叶剑英和彭真从全国各地筛选了不少人才。
随后叶剑英和彭真又利用解放军和傅作义谈判的时间,抓紧教育训练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干部。
叶剑英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接管的干部亲自做培训和报告,希望他们能发挥所长。
他明确告诉所有参会人员:“北平发展好对未来选定首都有重大意义,还有就是这里的接管工作进行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解放军的名誉和声望。
也会关系到其他尚待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工作搞好,不能让中央领导人失望。”
仅仅是根据毛主席的表现,叶剑英就能够推测出来这么多,讲出这么多有关定都北平的预见性的话,可见他是多么有远见的一个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从2月开始,叶剑英就正式接管了北平的工作。
叶剑英完成接管任务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随后又积极加强了其他方面的治理,如稳定社会,关心市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发展,改善大家的文化教育等。
叶剑英已经完全将北平看成了未来的首都在治理,也正是由于他这么努力,才让北平在众多城市中当选的可能性提高不少。
北平的接管工作也受到中外舆论的高度赞扬,都说叶剑英的接管工作是集审慎、周到、仔细、严密于一体。
下定决心定都北平
时间来到了1949年1月,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九个月的时间,但是定都的事情还没有正式确定下来。
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的王稼祥来到西柏坡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大会议。
会议结束后,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没有着急回去,而是来看望日理万机的毛主席。
王稼祥和毛主席两人是多年朋友,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一直很倚重和关怀他。
两人进行了一番交谈,在交谈中,毛主席提到了定都问题:“我们距离统一全国,赢得最后的胜利已经没有多远了,但是新中国的建设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定都的问题,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一直都在大城市工作,经验足,想法多,依你看,我们新中国定都在哪里合适?”
毛主席说完后又补充道:“历史上,每一代皇帝在定都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洛阳,西安,或者是开封,要么就是南京,北平这几个城市。你觉得我们应该定都哪里才最为合适?中央是有个考虑的地方,但是还没有最后敲定。”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并且重大的问题。”听完毛主席这一番话,王稼祥脸上轻松的表情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副严肃的样子,其实在来找毛主席前,他也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王稼祥没有开口说话,而是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下,然后侃侃而谈:“按照我的想法来看,南京虽然是一个好城市,地势险要,但是纵观历史能发现,凡是定都南京的那些王朝,都比较短命。当然,这样子讲,是有一点封建思想和历史宿命论的感觉。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南京距离东南沿海太近,距离香港、澳门、台湾太近,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这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所以最好不要选择这里。”
“我们再看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靠西边,而且领土不大,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发展。”
听着王稼祥这一番头头是道的分析,毛主席听得津津有味,示意他不要停,继续分析。
王稼祥继续讲述他的分析:“至于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地区,其实也不适合。
开封长期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地势较低,经济发展不上去。再看洛阳,洛阳虽然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周边都是山地和盆地,地处中原,因为常年遭受战火影响,经济发展落后,最要紧的是,这些落后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再加上交通的问题,最后从周易上来讲,也不适合。所以这几个城市并不适合作为京都。”
毛主席仔细听着王稼祥将可以作为首都的城市都一一排除,他笑着说:“那你觉得,哪里可以定下来作为首都呢?”
王稼祥沉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国家首都最理想的城市莫过于北平。
首先,北平这个城市靠近沿海地区,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还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称得上是中国命脉所在。
其次,它紧邻苏联和蒙古,国界虽长,但不用担心会爆发战争,虽然距离海比较近,但是比较安全,就算国际上爆发大规模战争,还有辽宁、山东这两个半岛拱卫,不至于这么快就影响到北平。
此外,北平也是历史上明清两代所选的帝都,百姓心理上接受也容易些。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我觉得应该将首都选在北平,最为合适。”
图|王稼祥(左一)和毛主席(中)
毛主席听完他这么头头是道的分析后,深感欣慰,这可是一番最有逻辑的分析了,让他十分佩服。
实际上,当时中国一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帮助,哪里距离苏联近,也是影响定都的最重要一个因素。
“说得好,有道理,你的分析正合我意,那我们就将首都定在北平了。”
很显然,毛主席是被王稼祥这一番远大的见识说服了,最终敲定了首都选在北平,也就是后来的北京。
毛主席不仅询问王稼祥,他还询问许多民主人士,聆听其他人的意见,是毛主席一贯的优良作风。
最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明确宣布新中国的定都选择,也明确指出,希望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1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战略方针和定都问题同苏联特使米高扬交换意见。
苏联方面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显然定都北平,他们是大力支持的。
当然,除了王稼祥说的那些理由外,定都北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蒋介石当时将南京定为国民党的首都,毛主席将人民政权定都北京,这种针锋相对能反映出毛主席的为人性格,也能反映出两种政权的不同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