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155平方公里核心区中心地带,既不是高楼林立的运河商务区,也不是简朴庄重的行政办公区,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处彰显东方智慧和展示生态文明的市民活力中心。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坐落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南岸,西侧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与北岸行政办公区遥相呼应。公园于2020年9月底正式开园亮相,同年11月,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上榜名单,今年被评为2022北京市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
百万乔灌树木、百种乡土植物、二十四节气林窗、四季景观大道……构成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绿色基底,林木覆盖率达80%以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丰富的场所,也为小动物们留下了生态繁衍的空间。很难想象,这里从前是一片设备林立、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红砖广场、大烟囱……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现场冷却之后,如今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40年风雨,从大工厂变身大公园,都被“天空之眼”收入眼底。
从大工厂变身大公园
“我们的工厂气势磅礴,像一座明珠,在古运河畔闪光”……
上世纪70年代初,张家湾镇京津公路北侧的古运河畔还是沙丘累累、群鸦凄鸣的一片荒滩,1978年,北京东方化工厂带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荣耀拔地而起。厂区占地128万平方米,塔林屹立、管廊交错,铁路、公路纵横有序,曾有千余名员工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这里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74年东方化工厂建设前所在区域影像图
1984年,我国第一套由日本引进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在这里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国内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入90年代,工厂又扩大规模,陆续引进第二和第三套丙烯酸及酯类装置,使其近二十个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基地。
1999年东方化工厂影像图
上世纪90年代,仍是东方化工厂的“高光”时代,它先后与美国和法国合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丙烯酸树脂工厂。“云燕”牌丙烯酸及酯类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章,成为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亚、欧、美三大洲。鼎盛时期,东方化工厂坐实了全国丙烯酸行业的头把交椅。
蜕变与重生始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
2012年东方化工厂影像图
2012年,随着全市产业升级更新,重工业逐渐在北京谢幕,北京东方化工厂也于2012年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停产,绿色循环经济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2016年7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作为5号地与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一同进行了国际方案征集,参与征集的12家联合体团队进行了设计构想,在多方案、多理念比选中,逐渐确立了与城市生态并重的“城市绿心”发展方向。
2017年东方化工厂影像图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公布,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其中“一心”即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约11.2平方公里,位于创新发展轴和生态文明带的交汇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
同年9月起,东方化工厂地区及周边正式启动拆除治理,主要涉及通州区永顺镇、张家湾镇、梨园镇等3个镇9个村以及玉桥街道片区,共计3000余户,涉及集体土地面积约475公顷、国有土地面积约429公顷。当年10月31日,所有危险化学品设备设施拆除,东方化工厂辉煌的昨天徐徐落幕。绿心建设全力加速。
2018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影像图
2018年3月,“城市绿心”先行启动区率先开始建设。9月,“城市绿心”整体开工。2019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三大建筑——城市副中心剧院、首都博物馆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全面开工。
2019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影像图
2020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影像图
2020年各项建设收尾提速。6月,绿化种植全部完成,三大建筑封顶,整体工程完成95%。8月,城市副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城市绿心”项目正式命名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突出绿色生态核心、文化核心和活力核心内涵。同年9月,绿心正式开园。
从设备林立、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变身近零碳排放、充满活力的大公园,历经近十载。
让工业遗存活在当下
天空俯瞰,“运河之舟”“森林书苑”“文化粮仓”三大超级建筑,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地块展露芳容,多项技术世界领先,为城市副中心这座未来之城布设了崭新地标。与此同时,散落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工业遗存经过“腾笼换鸟”,也以新的生命活在了当下,新老建筑古今同辉。
2022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影像图
粗大的烟囱旁,一座甚少装饰的二层砖混建筑掩映在绿植中,仿红砖效果的外立面几可乱真,隐藏有楼梯的梯形构筑物和灯杆又丰富了视觉的层次感。这就是改造后的艺术工坊,是原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造纸七厂遗址的新貌。
不仅如此,约1.9万平方米的东亚铝业老厂房,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南侧,被改造成了一座具备现代化功能的全民健身中心;民国小院古今杂糅,遵循重拾历史肌理的理念,对传统合院形式进行保留与复原,同时局部加建,改造成了创意文化书苑和体验式茶室;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光实业办公楼,经加固改造后成为北投绿心网球酒店,已于近日亮相并试运营。
当城市化从增量走向存量时代,对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大考验。老厂房、老设备、旧车间……这些曾承续工业文明的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认为,在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要通过深入挖掘场地的历史脉络、多元文化、建筑发展、情感记忆,再对建筑和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做到“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便是如此,针对包括北京造纸七厂、东亚铝业厂房、东光实业办公楼在内的存量工业建筑,在公园建设之初就启动了周密的改造计划,让老旧厂房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城市绿肺”中得以重生。
“老旧厂房的华丽转身,是在智慧中融入文脉的典型样板,其意义不仅仅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身心休憩的场所,而是东方化工厂践行首都绿色发展理念,以另一种形态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院长牛锐表示。
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基因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被喻为城市副中心的“绿色心脏”,所有的改造,都向着“绿色”靠拢。
根据规划,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在空间结构上呈现“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的特征。其中“一核”便指的是“生态保育核”。这是“城市绿心”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对于生态最脆弱的核心区——原东方化工厂主要污染区,纳入“生态保育核”,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方式,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有效融合,构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用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最丰富的区域。
如今“生态保育核”里是鸟类的天堂,灰喜鹊、大嘴乌鸦、戴胜、金翅雀、环颈雉(野鸡)、斑鸫、黄喉鹀、棕头鸦雀……或在觅食,或在休憩,悠然自得。沿着观鸟路线走一圈,幸运的话,可以偶遇十来种不同的鸟类。“生态保育核”仿佛一座生态岛,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婉拒游客,也从不人工打理,就这样静静等待以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修复和生物群落的演替。
从天空俯瞰,一颗绿色的“星星”镶嵌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中心位置,5.5公里星型环路和串联24节气的景观环,营造出了“中国式浪漫”,这便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两环”。春分木笔、大暑清荷、立秋鸣蝉、大雪松涛……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植物的物候变化最能反映四季时间和气候的变化,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选取了代表当季物候的基调树种,营造24个林窗,辅以节气主题的景观小品、文化标识,组织节气活动,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传承传统文化。漫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5.5公里的星型环路,便可感受二十四个节气的时光轮回。
从“生态保育核”蔓延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边界,无不以绿色为肌理,杨、柳、榆、槐、椿等都是北京乡土树种,原有6000余株大乔木得以保留,种植乔木及亚乔木达114种、28.1万株,绿地率达80%以上。
公园建筑也处处体现着绿色。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全部以三星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在公园建设运营过程中,还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原有建筑、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水资源等再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以近零碳排放城市组团为目标,所有建筑均综合运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建立了城市绿心低碳能源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对能源系统运行和能耗进行实时监测、节能分析及远程调控。
据权威数据统计,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41.2%,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吨,相当于约20平方公里森林(约2个绿心)每年的碳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在副中心区域内,实现了首个城市组团级区域绿色低碳能源全覆盖,实现了“负碳”状态。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运营一年,固碳量为5028吨,碳排放量为3097吨,率先实现了碳中和。
昔日的“钢铁丛林”经过改造变身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近自然的森林景观和滨水空间,融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地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共同构成公园三十六景,构建起“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的“城市绿肺”。除了“一核”“两环”,还有“三带”——分别为六环路景观带、大运河景观带、运河故道景观带,“五片区”——包括文化区、科普区、雨洪区、市民区和体育区,将绿色空间与文化、科普、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成为城市副中心最具活力的新地标。
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供图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曲经纬 通讯员 韩晓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