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误除了吕伯奢一家?史书记载:未除错,吕伯奢一家并不冤

大多数人说曹操是奸雄,为了篡夺汉室江山不择手段。

也有人认为曹操是英雄,扶大汉江山于灰烬,这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从未停过。

但曹操最饱受争议的事情就是他杀了吕伯奢一家。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是是误杀,因此也让曹操有了奸雄这个骂名。

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文学作品,里面的说法不应该作为历史真相去参考,而我们翻看史书去考究的时候。

却发现史书关于吕伯奢一家的记载根本不是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其实死的并不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不是误杀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曹操又是怎么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曹操与这段千古之谜的真相。

家世显赫,当世英豪

曹操的出身,对比汉末三国其他诸侯来说,是很好的,但是又是很尴尬的。

曹操本姓夏侯,夏侯家的祖上就是西汉著名的开国元勋夏侯婴,因此在整个汉朝夏侯家都是非常显赫的名家大族。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时期,夏侯家开始衰败,开始在朝廷失势。

以至于曹操的父亲夏侯嵩为了家族生计不得已认了当时的大太监曹腾为干爹而正式改名为曹嵩,于是曹操就成了曹腾的干孙子。

当时曹腾在朝中的实力非常强大,按理说曹操有了这样的靠山日后必当平步青云。

但是也由于这样的身份让曹操让人瞧不起,甚至为人不齿。

比如曹操小时候的玩伴,家族里“四世三公”的袁绍就曾怒骂过曹操说:“宦官之孙子,不成器才也!”

虽然这样的身份让当时的士人士大夫们瞧不起,但是曹家毕竟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家族,这让曹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加上曹操的干爷爷曹腾是皇帝非常宠幸的大太监,在朝中位高权重,因此人们也只敢在背后议论曹操,却不敢正面得知他。

虽然曹操从小饱读诗书,但是显赫的家族也让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二世祖,喜欢飞鹰走狗,声色犬马。

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可以说得非常顽皮,且经常胡作非为的。

顽皮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京城有个大户人家办婚事,前去赴宴的曹操感觉很无聊,就向他的儿时玩伴,同为二世祖的袁绍提议把新娘子给偷出来。

最终曹操和袁绍把新娘子偷了出来并且非礼了,而这个大户人家惧怕曹操家族势力,居然选择了隐忍,没有报官。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曹操有多顽皮混账。

而曹操成年之后的表现就和少年时期截然不同了,且喜欢结交天下英豪,根据王粲的《英雄记》记载。

就是在灵帝在位期间,青年时期的曹操结识了在洛阳求学的刘备,两人一见如故,这也解释了在日后“煮酒论英雄”的时候。

曹操为什么就一眼看中当时没兵没将没地盘的刘备是英雄,可谓是“英雄识英雄”。

在过些年,愈发成熟的曹操变得谦虚好学了,根据史书记载说,曹操“好博览群书,尤好兵法”。

这让曹操的形象与他早年间的表现截然相反,引得了当时许多名人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时任司徒桥玄与曹操的父亲曹嵩交好,有一次在曹操家做客的时候见到了曹操。

然后二人有过一次密谈,谈话之后桥玄就和曹操语重心长地说道: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相国长史何颙也曾高度评价曹操说:“若汉室将亡,能安天下者,必操也!”

当时著名评论家许劭评价曹操的话也成了千古名句:“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耳!”

青年时期的曹操也是踌躇满志的,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因此他也嫉恶如仇,十分痛恨把持朝政祸乱百姓的宦官“十常侍”。

而随后曹操做的两件事,彻底得罪了十常侍,也差点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第一件事就是著名的“张让刺杀案”。十常侍的是十个为祸朝廷的十大宦官的总称,十大宦官之首便是大太监张让,因此满怀报国热血的曹操一直想杀张让而后快。

最终曹操找到了机会,有一天晚上趁着夜色潜入了张让的府邸,意图刺杀张让,但是张让家中戒备森严,加上曹操太年轻了。

还是被发现了,但是曹操一点不慌。

愣是凭着手中的一把长戟,在张让家中杀出一条血路全身而退。通过这件事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曹操武艺高强!

第二件事就是曹操棒杀了蹇(jian,第三声)硕的叔叔蹇图。

蹇硕也是十常侍之一,在朝中位高权重。

蹇图仗着自己的侄儿的威名在京城为非作歹,但是连官府都惧怕蹇硕的势力,一直不敢拿蹇图怎么样,直到他遇到了曹操。

此时曹操刚二十出头,被举为孝廉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总管洛阳城北部的事务。这天晚上蹇图违反了汉王朝的“宵禁令”。

大晚上在街上闲逛,被巡城的衙役抓住了。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就把蹇图放了,但是曹操不一样。

一方面曹操痛恨宦官专权,一方面曹操想通过这个找死的蹇图来为汉王朝的法律立为,同时也为他自己立威,于是不顾他人的劝阻,下令棒杀了蹇图。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可以说让曹操彻底得罪了宦官集团,但是碍于曹腾的存在,所以并不能拿曹操怎么样。

于是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方法,慢慢地把曹操排出了洛阳的政治圈。

可怜曹操无奈之下只能赋闲在家闭门读书。

正当曹操感叹报国无望的时候,随后却发生的两件改变汉王朝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改变了曹操的命运。

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第一件事就是黄巾起义。东汉末年,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饱受压迫的百姓苦不堪言。

最终于公元184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朝廷为了镇压起义,开始在各郡县招募兵将。

此时曹操也响应了朝廷的征召,被任命为骑都尉,跟随东汉名将,皇甫嵩讨伐黄巾,屡立战功,曹操也因此被朝廷任命为济南相。

正式进入了官场的曹操终于夙愿以偿,而后就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了。

在任济南相期间,曹操加大力度整治贪官污吏,以至于当时整个山东地区的贪官污吏纷纷逃出山东。

山东一时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曹操由于家族显赫,颇有战功和政绩卓越,因此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成了皇帝的心腹。

然而让曹操没想到的是,改变他命运的第二件事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

但是汉少帝年幼,无法亲政,于是朝政大权落在了何太后与他的弟弟,大将军何进手里。

何进想趁着灵帝驾崩,宦官失势的时候诛杀宦官,于是不顾曹操的反对,听从了袁绍的意见,对外征召了镇边大将董卓进京,对内只身入宫诛杀宦官。

可还没等董卓到达京城,何进就已经被宦官诛杀,于是董卓趁着京城群龙无首之际进驻京城把持了朝政。

让京城百官没想到的是,新来的董卓比之前的十常侍和何进还要荒淫无度,不仅把持朝政,祸乱后宫,还经常不分缘由的肆意诛杀大臣以立声威。

赤胆忠心的曹操自然忿恨董卓,于是曹操满怀热血的只身去刺死董卓,但是失败了,这就是著名的“孟德献刀”事件。

刺死失败了的曹操只好逃亡出京城,途中结识了名士陈宫。陈宫钦佩于曹操的赤胆忠心,于是打算跟随曹操一起逃亡。

逃亡过程中曹操也发现陈宫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心想收为己用。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二人分道扬镳,甚至反目为仇。

在逃亡途中,曹操与陈宫路过一个友人的家,暂时歇息。这个人就是曹操父亲曹嵩的老朋友吕伯奢。

吕伯奢对于曹操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曹操和陈宫,吕伯奢亲自外出去镇上买酒,并吩咐下人和儿子杀猪羊设宴款待曹操。

杀猪羊自然免不了磨刀,可能是吕伯奢的儿子磨刀声音有些大了,使得一路逃亡过来的曹操听到磨刀声音的时候犹如惊弓之鸟,误以为吕伯奢的儿子磨刀是打算杀自己。

于是曹操打算先下手为强,拔出刀剑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和下人,等曹操杀完了才发现吕伯奢的儿子磨刀是为了杀猪羊,这让曹操悔恨不已。

就在这时吕伯奢回来了,见到儿子被杀,吕伯奢惊问曹操何故杀人,曹操为了掩人耳目,打算一不做二不休连,同吕伯奢一起杀了。

这场惨剧陈宫都看在眼里,他没想到曹操是这样的人,怒问曹操何如如此,曹操深知铸成大错。

悲呛回答了陈宫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了千古名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从上文表述来看,曹操好像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但是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说法。

可以说是为了抹黑曹操,要知道《三国演义》是拥刘贬曹的一本小说。但我们要看清历史真相,那就要从史书上的记载中寻觅真相。

三,历史的真相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根据《魏书》记载,曹操虽然刺杀董卓失败了,但是曹操也看出了董卓终会失败,于是想逃出董卓的势力范围,跑到了乡下。

路过成皋吕伯奢家的时候,当时吕伯奢并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与下人们看到曹操逃亡所携带的财物颇多,动了歹心,想打劫曹操。

曹操出于正当防卫亲手杀了好几个人击退了这帮想打劫的人。

根据这段正史的记载,我们就不难发现罗贯中《三国演义》关于此事的描述有多处不符合逻辑之处。

曹操本来就是受到董卓通缉而逃亡的,时间紧迫能跑多远是多远,怎么会因为贪酒而让吕伯奢外出买酒呢?

难道不怕吕伯奢出去走漏风声吗?

其次关于吕伯奢儿子大张旗鼓杀猪宰羊,那更不符合逻辑,要知道吕伯奢家是住在一个村庄里的。

这里不光有吕伯奢一家,吕伯奢既然愿意收留曹操那就是做好了窝藏罪犯的打算,怎么会大张旗鼓地杀猪宰羊而引人注意呢?

不过年不过节的,杀猪宰羊的肯定会让邻居起疑心的。

由此可以下结论,《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可信,只是为了抹黑而抹黑。那么问题又来了,《三国演义》的这个说法罗贯中是在哪看到的呢?

其实罗贯中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他也是根据历史记载参考的。

晋朝时期出著的史书《魏晋世语》中的记载和《三国演义》的说法大致相同,难道《魏书》的记载只是为了洗白曹操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魏晋世语》成书于晋朝建立之后,此时的司马家已经取代了曹魏的天下,掌握我政权,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因此晋朝的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的时候,免不了通过贬低前朝统治者来歌颂当朝掌权者,因此从这方面来看《魏晋世语》中的记载。

有非常可疑了,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

回头我们来看看《魏书》的记载,那么《魏书》的说法可信度就大大地高了。

那么有人就要说了,《魏书》毕竟是曹魏史官所著,那必然会向着曹操说话。

对于曹操的黑历史曹魏的史官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洗白,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魏书》关于曹操最大的敌人刘备的记载。

《魏书》记载这样一件事:刘备在担任平原相期间,由于善待百姓,把平原这个弹丸之地经营的富庶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但是由于打击奸商,得罪了平原当地的商人,于是商人就雇佣一个杀手去刺杀刘备。

等这个杀手找到刘备之后,刘备居然用接待人才的待遇来款待杀手,与杀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让杀手深受感动,于是对刘备坦白说是来刺死刘备的。

哪知刘备全然不在意,甚至愿意把杀手留在身边,这个杀手就是刘备初期手下著名大将夏侯博。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虽然《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史书,但是作为曹操最大的敌人。

《魏书》都能毫不吝啬地记载下刘备善良,令人尊敬的一面。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魏书》关于曹操诛杀吕伯奢一家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载。

总结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在大多数人心里就是这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奸雄。

但是要记住一点,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曹操的形象只是文学形象和艺术形象。

要想知道更多的历史真相,往往史书才是最靠得住的,我们要感知历史并以史为鉴。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1日 15:27
下一篇 2022年9月1日 15:27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