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的前提是认同和跟随。
如果孩子不认同我们,
我们便没法实施教养。
但要获得孩子的认同,
我们要首先认同自己的孩子。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因为人们愿意听的,
往往都是自己想听的话。
如何放下执念,听见孩子的需求,
帮助他们发展自律,
提高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看看以下五本书,
或许能有所启发:)
《儿童的人格教育》
孩子行为有偏差,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孩子总是沮丧,不自信?容易嫉妒,不合群?不是孩子“不行”,而是他的“目标”发生了错误。儿童从两三岁开始就会为自己确立“优越感目标”,并为之努力。但若他们对目标解读错误,行为就会发生偏差,需要我们的鼓励、帮辅,让他们回到正轨。
本书要点:
1.决定儿童长远发展的,不是天赋和环境,而是他们对现实的解读。
2.过度狂妄,是强烈自卑感的体现。
3.判断优越感目标对错的标准是,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利益。
4.奚落和羞辱无法改善行为,用鼓励增强自信,才可能让孩子获得成功。
《孩子:挑战》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孩子总是对着干?讲的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现代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但我们既不能纵容,也不建议严惩。如何让孩子在感受自由平等的同时,学会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本书没有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只有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帮父母发展新的应对方式,让孩子学会合作。
本书要点:
1.避免过度保护,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孩子。
2.对孩子有说“不”的勇气,不轻易取悦
3.鼓励孩子合作,而非命令孩子合作。
4.创建共同的兴趣,用“家庭娱乐时间”替代“垃圾娱乐时间”。
《游戏力》
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
建立自信的最佳方式
作者:劳伦斯.科恩临
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
还记得上次和孩子玩的游戏吗?游戏是孩子了解自己、学会合作、探索世界的方式。不论孩子多大,都需要游戏。剑拔弩张的亲子冲突,也许只要一个幽默又善意的游戏就能化解。
书中大量案例+实操方法,启发读者灵感,巧妙化解与孩子的日常冲突,增强亲子联结,激发孩子潜能。
使用“游戏力”注意事项:
1.先跟随、再主导
2.注意安全
3.理清边界
4.放下身段
《PET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父母是人,不是神,需要训练而非责备
作者:托马斯﹒戈登,美国执业心理学家
没法对孩子无条件接受?辛苦养育,却遭受了很多苛责?父母的难处,这本书都懂。PET创立于40多年前,通过理论解释+案例分析+方法指引,激发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方法,为孩子打造快乐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本书要点:
1.无需假装无条件接受孩子的言行和需求。
2.积极倾听,不评判、不指责,让孩子打开心扉,自己找到答案。
3.拒绝孩子时,使用“我-信息”:描述现象+表达感受+陈述影响
4.面对冲突,“没有输家”,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
《由内而外的教养》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
家玛丽﹒哈策尔,儿童发展专家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孩子有时不愿听我们的话?试试寻找自己的和孩子的情绪密码。
本书从脑科学角度,帮父母了解自己的“情绪离合器”,学会调节言行,改善与孩子的互动,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
本书要点:
1.早期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2.矛盾不可避免,接纳自己、积极看待是修复关系的第一步。
3.学会解读经历,用积极经验超越过去局限,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新生活。
4.设置规则,清晰边界,帮孩子启动情绪离合器,提升自律。
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说:教育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恐惧间的博弈。
看些好书,学些心理知识,学会接纳自己,看清自己的需求,也看清孩子的需求,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实现“双赢”。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