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傅作义考虑的事情一直都很多,他的心结,还是需要慢慢解开。
他的人生,也完成了从国民党将军到水利部部长的转变,放在历史当中去考量,他的贡献也同样是巨大的。
“困兽之斗”中的心结
能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和傅作义之间有过多次交锋,从头到尾,每一次交锋都是在为傅作义解开心结。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空前胜利而获得了结束,至此,解放军的实力获得了空前提升,拥有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高达百万人的强大力量,这和林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年初到东北,林彪要面对的是一个全世界都瞩目的战场,国共两党都铆足了劲,争夺东北也成为了“必选题”,对于林彪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林彪也知道东北地区是富庶的重工业地区,这里是一整块地区,而不是散开的根据地,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胜利了一半。
拿下了东北,下一步就是进军关内。
历史已经表明过,解放军的最佳选择,就是将东北野战军迅速开进关内,以决战的方式将盘踞在平津一带的国民党军全部歼灭,从而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
同一时期,国民党部队也得争分夺秒,他们需要迅速看清局势,将华北的部队撤出去,转入其他战场再伺机而动。
华北的国民党“剿总”在平津地区一共有50多万人,不远处的太原还有阎锡山10多万人,加起来有60多万人,而解放军在华北拥兵46万,加上提前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总共有58万。
这样一看,兵力对比起来还是相差不大,那么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就成为了影响华北局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林彪的敏锐,从这个时候也体现了出来。
早在1948年10月30日,林彪向中央军委提出:辽沈战役完全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稍加补充兵员,便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
不过,毛主席却有着更长远的考量,他认为东北野战军连续作战需要休整,此外淮海战场烽烟四起,必须得考量。
另一边的蒋介石却非常愚蠢,他认为辽沈战役之后,解放军部队至少要经过4、5个月的调整才能入关,还觉得华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因此没有迅速让华北部队撤退。
蒋介石想不到的,傅作义想到了。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将自己的军事能力展现了出来,五原大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他在大同、集宁、张家口等地的行动也给解放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些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东北和华北的局势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整体,林彪在东北的节节胜利,也让傅作义非常难受。
他也意识到“东北保不住,那华北也早晚没”,还考虑到撤退的各种设想,然而,问题还是出在蒋介石身上。
蒋介石在打仗的时候本来就想着“吃自己的子”,以此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可人家各路军阀也是脑袋别裤腰打出来的地位,自然不愿意拱手相让,傅作义也不是蒋介石的亲信,此前那么多例子都证明了,傅作义这块“肥肉”,蒋介石早晚要吃,只是在等着机会。
那么此时若是选择南下,便是给了蒋介石机会。
此外,傅作义人马也不少,在磋商的时候,也提出了“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方。”
这也说明,傅作义认为自己凭借着这么多人和坚固的城防,还是能够在平津一带撑一段时间的,总不至于直接去南方被蒋介石“吃”了,实在坚持不住了再想退路也不迟。
11月15日,林彪、罗荣桓等人给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封电报,他们认为淮海战役发起之后,徐州国民党部队有可能被瓦解,此时的蒋介石肯定会要求傅作义向南,傅作义考虑到保存自己,很有可能逃到绥远,那么东北军入关的行动就可能扑空。
这种知己知彼之下的分析,也确实一语中的,傅作义宛若惊弓之鸟,一不留神就可能跑路。
林彪也给出了建议,其一为缓攻太原,不要惊动傅作义;其二为包围张家口和保定,拖住国民党部队,让他们不能南下也不能撤回绥远。
这封电报至关重要,影响到了历史的走向。
毛主席以极高的效率对电报作出了调整,采取了更加周全的方式,提议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缓攻太原仅仅能够麻痹傅作义,可无法从根本上阻止他入关,包围保定等地也无法真正困住傅作义,他的兵力完全可以解救,要想拿到主动权,只能让林彪提前回来。
之后,东北野战军从冷口、山海关等地迅速入关,在12月20日之前切断了平津和塘沽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
不可一世的傅作义,除了坐等被围歼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好办法。
傅作义在心慌之余,只能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可他归根结底是个将军,总是要面子的,这就让他开始产生了心结。
思来想去,他开始走向了和平道路,不过因为“要价”过高,这件事则一直被向后拖延,双方的交涉进行了好几次。
1949年1月,由于傅作义对于战和问题仍然不明朗,解放军一举拿下了天津,切断了傅作义从海上逃跑的路线。
这下,平津战场变成了一场“攻心战”。
北平是古都,毛主席自然是希望傅作义能够深明大义保护好这座城市,傅作义的思考也比较多,他想要保持住自己的体面,也想给手下人一个交代。
新华社此前还公布了一份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里面就有傅作义的名字,傅作义对此十分介意,认为自己就算和谈了,也没什么好下场。
阎又文在一旁开导,说这是和谈的一个步骤,把傅作义和蒋介石绑定在一起,就是为了解除蒋介石的怀疑。
傅作义保住了自己的体面,就开始重新和谈,林彪在这件事中也发挥出了作用。
林彪在东北战场所创造出的成绩,傅作义也都是看在眼里的,东北野战军仅仅用了29个小时就将他在天津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塘沽的部队也知道大势已去,早就坐船逃跑了,林彪的话语,对他也十分重要。
林彪和毛主席共同给傅作义解开心结
天津和张家口等地一失守,25万国民党军队只能龟缩在北平城内,想打也没法打,想逃也没处逃。
傅作义最终在思想松动下接受了和平改编,此时的傅作义,除了叹一口气,还得思考未来。
结果,刚刚交出军队后不久,傅作义就从广播里听到历数自己罪行的通牒,表现得十分生气。
而这封通牒,就是林彪给傅作义的。
本来林彪入城的时候傅作义要去迎接的,因为这封信的事情,傅作义就没去,归根结底,还是面子。
原来,早在1949年1月16日,邓宝珊谈妥了相关条件准备回北平,林彪从大衣口袋中掏出了一封信,让他回城后交给傅作义,信件没有口,邓宝珊就觉得没什么重要的。
他打开信看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封通牒,措辞非常严厉,可邓宝珊也知道傅作义的脾气,好胜心很强,也敢于冒险,他觉得本来都谈妥了,万一傅作义看到后生气了,有可能功亏一篑。
于是邓宝珊就自作主张,干脆就不给傅作义看。
可他答应了林彪,又不好不做,干脆就找人回去见林彪,说明了问题。
林彪的意思是“可以暂时不交”,邓宝珊就觉得“自己决定也可以”。
因此这封信就没交给傅作义,林彪当时也不知道这封信究竟交了没有,结果后来中央决定在报纸上公布这封信,又拐回来找林彪询问情况。
林彪一看,就赶紧让人去找邓宝珊,好不容易才找到,那会邓宝珊觉得傅作义都签字了,这封信更没啥必要给傅作义了,可还是勉强同意了下来。
邓宝珊不敢交,就让傅冬菊转交,傅冬菊看到后也吓了一跳,干脆放到傅作义的桌子上,结果傅作义没看到。
毫无思想准备的傅作义,就突然在广播上听到了内容,傅作义自然十分生气,他最要面子,这下却让他颜面尽失,他能不生气吗?
傅作义的卫士郝德振在40多年后还回忆道:“那次,傅作义是真的生气了,把邓宝珊、傅冬菊等人都给骂了一顿。”
在北平国民党守军开出城外的那段时间,傅作义想见见毛主席。
毛主席的意思是让林彪他们先去和傅作义谈谈。
这下,两个好面子的“常胜将军”要碰面了,傅作义却完全输给了东北野战军。
1949年2月8日,林彪、叶剑英、聂荣臻等人共同请傅作义在北京饭店吃饭,他们边吃边聊。
这次,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说了很多,对傅作义的历史贡献也给予了肯定。
见话匣子打开了,傅作义干脆也坦率起来,他坦诚道:“过去矛盾很大,有心替人民办事,客观上成为了有钱人的保镖,我参与内战是错误的,是在人民解放军打下沈阳后才意识到的。”
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林彪身上。
好胜心本就极强的傅作义终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是他思考很久的:林彪的岁数没他大,经历也没他多,为什么是林彪总打胜仗胜利而不是他胜利?
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扯到了东北战局和平津战局,林彪自然成为了一个亮眼的人物。
林彪回答道:“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不是我个人的,也并非个人才能问题,你也不是败在我林彪手里了,而是败在人民解放军手下,国民党违背人民利益,为人民所反对,必定失败,非仅华北一处如此。”
他还继续说道:“即使不是我林彪,换了其他人上,国民党在东北、华北也还是不行,注定要失败的,与人民为敌,失败是必然的。”
一段话下去,聪明的傅作义很快就明白了缘由,他只要思考到“不是自己军事才能不行”,心结就自然渐渐解开了。
叶剑英也对傅作义提出了表扬,还说:“我们在工作上有什么不妥之处,也希望傅先生批评。”
这些话,也让傅作义深受感动,他的面子保住了,也彻底心服口服。
在西柏坡,傅作义见到了毛主席。
几番交谈,傅作义的心事彻底散开,他还激动地表示,一定会做好部队的和平整编工作,个人服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弥补过去犯下的错。
毛主席当时还询问过傅作义的打算,傅作义觉得自己能去黄河套一带做些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
果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傅作义就被安排成为第一任水利部长,不过这是后话。
当时傅作义在回到北平之后,毛主席对傅作义说过的很多话都一一实现,傅作义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倍增。
4月1日,傅作义还向全世界发表了通电,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将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实现新民主主义。
这封《通电》,也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重视。
傅作义也用自己的余生践行了态度,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鞠躬尽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参考
傅作义两见毛泽东解心结 今古传奇·人物版
北平易帜 傅作义亲到西柏坡打探毛泽东底细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