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黄梅调起源于怀宁县黄梅山,故又称做怀腔、府调(怀宁是安庆府所在地),民国时期正式定名为皖剧,1953年改名为黄梅戏。黄梅戏以安庆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乡音歌唱、念白,经由蔡仲贤、丁永泉、严凤英等一代代无数安庆老艺人用毕生心血和才华精心雕琢、发扬光大,与鄂省黄梅县(原名黄枚县)没有任何关系。
由于时代和人为因素,鄂省黄梅县"抢"走了安徽黄梅戏"发源地",然而,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位黄梅戏老艺人,从没有过一部黄梅戏旧作品,从没有过一句黄梅戏唱腔的地方,怎么可能是黄梅戏真正的发源地?黄梅县对黄梅戏的唯一"贡献",是成功碰瓷了"黄梅"二字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身为一个安庆人,我所了解的情况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扬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唱法简单,易于上口,便于传唱。其他地方我不知道,起码安庆,九江,黄梅附近的人,基本都会唱。除了部分小孩子。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开始叫黄梅调,是叫花子乞讨的时候哼唱的小调,由于黄梅跟安庆交界,自然而然传到了安庆,被安庆叫花子传唱开。解放后,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黄梅戏得以正式正名,发扬,并迅速发展。建国后涌现出的黄梅戏大家都是安庆人,严凤英,韩再芬,黄新德,吴琼等等。唯一一位不是安徽的王少舫也加入了安徽黄梅戏剧院。所以才说,黄梅戏发扬壮大于安庆。安徽有省级黄梅戏剧院,安庆市有好几个黄梅戏剧团,还有黄梅戏学校。周边省市都没有把黄梅戏提升到如此的高度。
黄梅戏名称来源于历史及传承,身为安庆人,我能欣然接受,没觉得有什么必要改成所谓的什么“安庆戏”。黄梅,安庆对于黄梅戏的发源,发展都没有什么异议。所以对于黄梅戏我们没必要纠结于过去,应该面向未来,继续发展,发扬黄梅戏!近年来,感觉黄梅戏所得到的重视已经大不如以前了!
发源地!在黄梅县!
安庆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没有半毛关系,比喻湖南省有花鼓戏,安徽凤阳也有花鼓戏,戏同名腔调却不一样,浙江的越剧而浙江却没有带越的地名,还有东北二人转也没有二人地名,京剧鼻祖发源地也在安庆,但安庆也没有带京的地名,所以把说黄梅戏与湖北黄梅连系在一起,都是无理由的。
江淮地区有著名的黄梅时节 安庆是江淮名城 黄梅戏在安庆诞生 名黄梅戏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为安庆这个时期是安徽的省会 也是文化中心 自然名字也要辐射整个江淮地区或者更大地区 黄梅戏这个名字最适合了
中国五大戏曲还没有以一个县的名字去命名的,何况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地理位置偏僻,不是靠着碰瓷碰瓷黄梅戏,可能再过几千年都无人知晓的一个地方[灵光一闪]
黄梅戏与黄梅县没有半毛关系,叫黄梅纯属文字上巧合。
为什么叫黄梅戏是有历史原因的,人家的前身是安庆采茶戏和怀腔,五几年安庆行署宣传部长桂林栖(湖北黄梅人)参考自己家乡黄梅采茶戏,所以把皖剧怀腔取名黄梅戏,当时就引起争议,但众所周知那时领导的意志是不可撼动的。
因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所以叫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