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8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超越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来源:新华社微博
强磁场是探索科学前沿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在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3年以来在高温超导、量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屡有重大发现,已有约20项相关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使我国成为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45.22万高斯有多强?地球磁场约等于0.5高斯,新纪录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说,就像显微镜放大100倍比放大10倍能看得更清楚,磁场越强,越有助于探明物质的内部结构,为人类发现自然规律、研发新型技术提供更好的条件。
实验数据图,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提供
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
一方面,强磁场可以诱导新物态,有效调控材料中的电荷、自旋、轨道等,使之出现全新的量子态,从而呈现出丰富的新现象。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
另一方面,强磁场可以催生新的重大应用技术,特别是目前在化学、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构解析和非侵入性成像——核磁共振技术。
我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开始“边建设、边运行”,2017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后投入全面运行。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有10台磁体:5台水冷磁体、4台超导磁体和1台混合磁体。其中,混合磁体是国际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磁体,也是能够产生最高稳态磁场的磁体。从结构上看,它由外超导磁体和内水冷磁体组合而成。
超导磁体(850MHz核磁共振谱仪、9.4T/400 mm磁共振成像仪)
水冷磁体线圈的两种结构:Bitter磁体结构(a)和Polyhelix磁体结构(b),水冷磁体(SHMFF)(c)
混合磁体剖面图(a)、混合磁体(SHMFF)(b)
据了解,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揭示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等等。
科研团队合影,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提供
与此同时,研发装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如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版权信息:本文整理自新华社微博、央视新闻,部分图片引自《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及其科学研究》,作者:匡光力、邵淑芳,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
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iVacuum真空聚焦,获取更多真空科技前沿资讯。iVacuum真空聚焦由《真空》杂志社主办,致力于报道国内外真空获得及应用等领域最新的科技进展、成功经验和案例。欢迎行业交流/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