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经常读唐诗,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王维和王之涣等大诗人。很多孩子已经背得很熟了。挺着小胸脯和我炫耀她背会了多少首诗,的确这些诗孩子都可以很好得背诵了。
我问孩子这首诗里的问题,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黄河入海流”的句子。那么王之涣在登楼远望时,看到黄河之水浩浩荡荡流入大海了吗?孩子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很明显,她把诗背得非常熟练,但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鹳雀楼在哪?那个地方离大海有多远。那么诗人登上的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科普一下:“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这样问题就来了,站在山西的鹳雀楼上能看到大海吗?东海、南海、渤海,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地图。我觉得是看不到的。它离最近的海也得有几百公里远。那么这句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诗人知识的储备和诗人的天才的想象。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无论什么样的江河都是要流入大海的,这是古人的认知。而黄河入海的气势来自于诗人的想象。
写诗需要想象、读诗也需要想象,缺少了想象力,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之美。王之涣这首诗中没有一个生僻的字,但让人读起来非常的美、非常的壮观,非常的有意境。特别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愿孩子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中国国学的浩瀚长河中尽情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