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十个军团,分别是红一、红二、红三、红五、红六、红七、红八、红九、红十和红十五军团。这十个军团当中,存在时间最短也最悲壮的当属红十军团。红十军团的前身是红七军团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1933年10月末,红七军团成立,下辖第19、第20、第34三个师和一个独立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委,郭如岳任参谋长,邓乾元任政治部主任。
红七军团成立后,在抚州一带和敌军作战。11月中旬,八角亭战斗失利,红19和红20两个师损失较大,各由三个团缩编为两个团,乐少华出任军团政委。之后红七军团开赴闽西北地区作战,12月下旬在泰宁整编,全军团由最初的三个师一个独立团缩编为第19师、第59团和一个独立营,粟裕出任军团参谋长。
之后红七军团先后在沙县、永安、建宁和连城等地作战,1934年7月调回瑞金,刘英出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不久后红7军团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边前进。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之后,1934年11月初,红七军团到达德兴县,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11月4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
红七军团改编为第19师,红10军改编为第20师,当地的地方游击队改编为第21师,全军团总兵力约一万人,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当月中旬,红十军团转入外线作战,创建浙皖边苏区,并成立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之后红十军团向皖南挺进。
1934年12月初,红十军团抵达安徽休宁一带,老蒋调集重兵前来围堵,其中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追得最猛,成为突出的孤军。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研究后决定在谭家桥设伏,围歼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12月14日,谭家桥战斗打响。红20和红21师担任主攻,战斗力最强的红19师为预备队,战后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
红21师是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没有经过大战和恶仗的考验,却承担了主攻的任务。敌人刚进入伏击圈,21师的一个战士就因为紧张提前开了枪。敌人立马回头抢占了附近的制高点,计划中的伏击战变成了攻坚战。刘畴西的红19师不得不提前投入战斗,为了夺回制高点,他亲自带队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8岁。
谭家桥一战,红十军团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数百名官兵伤亡。由于远离苏区,人员和弹药均无法得到补充,处境越来越艰难。1935年1月下旬,红十军团数千人在怀玉山被敌人20多个团包围。尽管红军将士英勇奋战,但由于敌我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在奋战了七个昼夜之后,指战员大部牺牲,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桃等人被俘。
老蒋先后派出多人对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劝降,均被严词拒绝。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和胡天桃等人在南昌英勇就义。怀玉山战斗中,粟裕只是参谋长,没有决定权,军事才能无从施展。最终他带着少部分人突出重围,转战于浙南一带,出任挺进师师长。之后粟裕开始独挡一面,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战场上创造了不少奇迹,1955年授衔的时候成为开国第一大将。